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黑翅鸢

黑翅鸢

时间:2013-11-10 14:18|查看:1748|评论:0|字体: 繁体

黑翅鸢

 

黑翅鸢

 

黑翅鸢(学名:Elanus caeruleus)为鹰科黑翅鸢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热带地区的田野和半沙漠,在欧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有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尔及利亚

 

简介

 

黑翅鸢,英文名:Black-winged Kite。

 

身长约32厘米。通体以灰色为主。头顶、后颈、背部、尾上覆羽和中央1对尾羽的表面概呈银灰色;翼小覆羽和中覆羽呈亮黑色,初级飞羽端部渲染灰褐色。眼先羽须和细狭的眉纹呈黑色;前额、头部两侧和整个腹面的羽毛均为白色。虹膜红色,嘴基部蜡膜黄色,嘴黑色,脚黄色。

 

栖息于海拔600~2200米的开阔田坝区至低山丘陵的稀树草地和林缘地带。食物主要是昆虫及小型鼠类、蛙类,有时也捕食小鸟。营巢于乔木树顶端,每窝产卵3~5枚。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鹰科 Accipitridae → 鸢亚科 Milvinae → 黑翅鸢属 Elanus → 黑翅鸢 Elanus caeruleus

 

黑翅鸢

 

黑翅鸢

 

外形特征

 

黑翅鸢体长310-340mm;嘴峰20-21mm;翅259-300mm;尾116-134mm;跗蹠30-34mm。两性相似。眼先和眼上有黑斑,前额白色,到头顶逐渐变为灰色。后颈、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蓝灰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黑色,大覆羽后缘,次级和初级覆羽蓝灰色,初级飞羽暗灰色,外侧7枚具黑色尖端。中央尾羽灰色,尖端缀有沙皮黄色,两侧尾羽灰白色,尖端缀有皮黄色,其余具暗灰色羽轴。整个下体和翅下覆羽白色,但初级飞羽下表面黑色,次级飞羽灰色,具淡色尖端。跗蹠前面一半被羽,一半裸露。平尾,中间稍凹,呈浅叉状。幼鸟头顶褐色,具宽的白色羽缘。_上体更褐,亦具宽阔的白色羽缘;翅覆羽黑灰色,亦具白色羽缘;胸部羽毛具窄的褐色羽轴纹,羽缘缀有茶褐色或灰色,其余似成鸟。虹膜成鸟血红色,幼鸟黄色或黄褐色,嘴黑色,蜡膜和口角淡黄色,脚和趾深黄色,爪黑色。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好望角、马达加斯加、阿富汗、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也见于葡萄牙、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南部国家。中国见于云南、广西、浙江、福建、江苏、海南、台湾、江西、山东、河北、天津等省份。

 

中国范围:黑翅鸢在中国90年代以前只有广西西南部和云南分布为留鸟,河北的记载仅依据1924年在市场所见的记录,并没有采到标本, 也没有野外记录, 所以可以认为河北并没有分布, 或仅为偶见的迷鸟; 浙江的记录是依据30年代以前的早期报道。但90年代以后黑翅鸢开始明显的北扩迹象,有可能是全球变暖造成,短短十几年时间内不断有省份出现黑翅鸢的鸟类新纪录,在华东各省均有一定数量分布,但居留性至今没有得到权威的广泛研究,北方地区的可能为夏侯鸟。在云南、广西的原分布区,黑翅鸢密度明显要高于扩散的新分布区,总体来说还是一种比较珍稀的猛禽。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荒草地、灌丛、林缘地带,包括芦苇荡等湿地环境。食物主要是鼠类,也食两栖类、爬行类、小型鸟类和昆虫。营巢于乔木树顶端,每窝产卵3~5枚。

 

黑翅鸢

 

黑翅鸢

 

生活习性

 

多数地区系留鸟不迁徙,在中国云南省为留鸟,在浙江、广西、河北为夏候鸟。栖息于有树木和灌木的开阔原野、农田、疏林和草原地区,从平原到4000m多的高山均见有栖息。主要以田间鼠类、昆虫、小鸟、野兔和爬行类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守候在电线杆上和高大树木顶端,等候过往小鸟和昆虫,然后突然俯冲而下捕之;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无声无息地在天空长时间地盘旋、滑翔、观察地面动静,发现猎物再俯冲而下抓取。

 

常单独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常见停息在大树树梢或电线杆上,当有小鸟和昆虫飞过时,才突然猛冲过去扑食。有时也在空中盘旋、翱翔,并不时地将两翅上举成“V”字形滑翔。间或也鼓翼飞翔,两翅扇动较轻,显得相当轻盈,发现地面食物时突然直扑而下。叫声细而尖,似“Kyuit”或“knee”。

 

生长繁殖

 

营春季于4-5月到达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巢于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区的树上或高的灌木上。巢较松散而简陋,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有时放有细草根和草茎,或根本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3-5枚,白色或淡黄色、具深红色或红褐色斑,呈卵圆形,大小为36-42mm×29-32mm,平均39mm×31mm。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和育雏,孵化期25-2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30-35天的喂养,雏鸟即可飞翔离巢。

 

亚种分化(5种)

 

1.Elanus caeruleus caeruleus,分布于葡萄牙,非洲西北部,阿拉伯半岛,亚洲南部。

 

2.Elanus caeruleus sumatranus,分布于苏门答腊。

 

3.Elanus caeruleus hypoleucus,分布于爪哇,苏门答腊,苏拉威西岛,苏禄群岛,菲律宾。

 

4.Elanus caeruleus wahgiensis,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中部东部高地。

 

5.Elanus caeruleus vociferus,分布于中国云南,为留鸟;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马来半岛。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生效年代:1997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1989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1996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