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雕
鹰雕
鹰雕(拉丁文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另称熊鹰、赫氏角鹰,是一种猛禽,属于鹰雕属。一般生活于山中的常绿森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外观
鹰雕是一种偏大的猛禽,一般身长70至72厘米。成年的鹰雕的上半身呈棕色,有白色的下半身、羽毛和尾巴。它们的胸部、腹部和后翅有很明显的条纹。它们的翅膀很宽,在飞行时呈V型,未成熟的鹰雕通常拥有白色的头。 生态习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左右之原始阔叶林或针阔混合林内,其族群数量极稀少。 觅食时,大都采伏击型之狩猎方式,先停于视野辽阔之枝桠上,当猎物出现时, 即悄然滑行接近猎物再急速俯冲突击。
面临问题:族群稀少,又是养鹰者热衷的对象,赖以生存之中、 高海拔原始森林频遭砍伐及人为开发压力,本种的生存汲汲可危。
菲律宾鹰雕
生物学
鹰雕是一种在山脉森林中的猛禽,它们一般会在树上建小鸟窝和每次只生一只蛋。它们一般会吃哺乳动物、鸟和爬行动物做食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在中国已知的分布地点有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台湾、四川、云南、西藏、海南等地。鹰雕全世界共分化为5个亚种,其中中国分布有4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见于西南地区,东方亚种见于东北地区,福建亚种见于东南和华南地区,海南亚种仅见于海南岛。大多数为留鸟,少数在繁殖期后到处游荡,但都极为罕见,有些甚至只有早期的记录。
栖息环境
鹰雕在繁殖季节大多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森林地带.最高可达海拔4000米以上,常在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活动,也出现在浓密的针叶林中。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阔叶林和林缘地带活动。
生活习性
经常单独活动,飞翔时两个翅膀平伸,煽动较慢,有时也在高空盘旋,常站立在密林中枯死的乔木树上。叫声十分喧闹。主要以野兔、野鸡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食小鸟和大的昆虫,偶尔还捕食鱼类。
生长繁殖
鹰雕繁殖营巢于山地森林中高大的乔木树上。巢由树枝构成,结构较为庞大。通常位于树上部靠近主杆的枝杈上。繁殖期为1—6月。每窝产卵2枚,也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的颜色通常为淡灰白色或白色,没有斑点或者仅有不清晰的淡红色斑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孵化由雌鸟承担,护巢性很强。
亚种分化(5种)
1、鹰雕福建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fokiensis):分布于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2、鹰雕指名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分布于中国东南部的海南岛至台湾,从喜马拉雅山脉到云南等地。印度,尼泊,印度支那,马来半岛北部和越南。
3、鹰雕东方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orientalis):分布于日本,中国内蒙古等地。
4、鹰雕海南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whiteheadi):分布于中国的海南等地。
5、鹰雕南亚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kelaarti):分布于印度西南部(W Ghats)和斯里兰卡。
物种现状
据2004年动物学家考证估计,大约只有50对菲律宾雕幸存,砍伐森林和偷猎是菲律宾雕灭绝的主要原因。已经开始放养计划,重新在附近的各岛屿进行,以确保这一物种的生存。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
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
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