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红脚隼

红脚隼

时间:2013-11-11 18:43|查看:1523|评论:0|字体: 繁体

红脚隼

 

右为雄鸟;左为雌鸟;后左为幼鸟

 

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是一种猛禽,属于隼科,主要可见于东欧与亚洲,其族群由于栖地减少以及狩猎活动而逐渐减少。红脚隼在冬季会迁徙至非洲地区过冬,除此之外,在西欧也可见其踪迹,第一次出现在北美的纪录则于2004年的8月。

 

成年雄隼拥有一身蓝灰色的羽毛,以及红色的尾羽及鸟脚;雌隼则有灰色的背羽和翅膀、橙色的头部,以及附带黑色条纹的白色面部。红脚隼身长约28到34厘米;翅膀张开则宽约65到75厘米。主要猎物是大型昆虫,偶而会捕食其他小型鸟类或哺乳类。

 

特征

 

雄鸟体长约30厘米,通体主要呈石板灰色;只有肛周、尾下覆羽和两腿为棕红色;雌鸟大部分体羽呈暗灰色,布满黑褐色纵纹;肛周以后至两腿均为橙黄色。

 

分布

 

多见于有少量树木覆盖的开阔的平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Leningrad。

 

亚种

 

红脚隼普通亚种(学名:Falco vespertinus amur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东北、河北、山东、江苏、向西至宁夏、甘肃、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福建、河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黑龙江中部。

 

红脚隼蛋

 

红脚隼鸟蛋

 

生长繁殖

 

每年5-7月份繁殖。经常强占喜鹊的巢,我国古代《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诗句,这种“鹊巢鸠占”现象中所指的“鸠”就是红脚隼。有时也自己营巢,通常营巢于疏林中高大乔木树的顶枝上。巢近似球形,有顶盖,侧面有两个出口,口径为17毫米,有的巢不呈球形。巢距地面的高度为6—20米,主要由落叶松、柞树、刺槐等树木的干树枝构成。每窝产卵4-5枚,但以4枚居多。卵椭圆形,白色,密布以红褐色斑点,看起来像红褐色。卵呈椭圆形,白色,密布红褐色的斑点。卵的大小为37×30毫米,卵重为14一19克。孵卵由亲鸟轮流进行,孵化期为22一23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养大约27一30天后离巢。在中国春季迁到北方繁殖地的时间大多在4月末至5月初,秋季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大多在10月末至11月初。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