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爬行纲 > 蓝岩鬣蜥

蓝岩鬣蜥

时间:2014-8-16 10:55|查看:1673|评论:0|字体: 繁体

蓝岩鬣蜥

 

蓝岩鬣蜥(学名:Cyclura lewisi)是大开曼特有的一种濒危蜥蜴。它们以往被列为古巴鬣蜥的亚种,后来于2004年因其遗传基因的差异而被重新分类为独立物种。蓝岩鬣蜥是最长寿的蜥蜴之一,可以生存达69岁。

 

蓝岩鬣蜥栖息于干旱森林或近岸的岩石及辽阔地区,雌蜥会于6月至7月期间在沙上挖穴生蛋。到了9月可能会生第二窝。蓝岩鬣蜥是草食性的,主要吃植物、果实及花朵。它们呈黄褐色至灰色,而雄蜥在繁殖季节则披上一层蓝色。它们体型庞,体重惊人,由颈底至尾巴端的背冠上均有短棘。

 

蓝岩鬣蜥的化石纪录显示它们于欧洲殖民时代前广泛分布,但到了2003年野外却只余下少于15只,于21世纪初普遍人更相信它们将面临灭绝。它们的衰落主因是被野放的宠物(猫和狗)掠食及栖息地的失去。蓝岩鬣蜥从1996年至2004年间均被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但成功的圈养繁殖令它们的种群的数目得以趋向稳定,免除灭绝的危机。目前至少有5个非政府组织与开曼群岛有关当局通力合作以确保此物种的存活。

 

分类

 

蓝岩鬣蜥是大开曼的特有种。属名是古希腊文的“圆尾”,意指其尾巴的厚环。其种小名是由首次描述的查普曼·格兰为纪念发现者伯纳德·C·刘易斯而来。其近亲是古巴鬣蜥及突棱圆鳞鬣蜥,三者都是从3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分化出来。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很低,但却不像其他岩鬣蜥般缺乏生命力。其中一个理论指它们是从单一的雌性古巴鬣蜥演化而来。它们与小开曼及开曼布拉克的开曼鬣蜥不同。

 

于1938年,时任牙买加学院主任一职的自然学家伯纳德·C·刘易斯跟随牛津大学到开曼群岛进行生物探测研究。他成功获得了两只蓝岩鬣蜥,一雄一雌,并将其送至大英博物馆的自然史部门进行研究。查普曼·格兰于1940年正式描述了它们并命名为Cyclura macleayi lewisi。于1977年,蓝岩鬣蜥曾被分类为古巴鬣蜥的亚种,后来于2004年确认了它们的独特性而成为独立的物种。

 

特征

 

蓝岩鬣蜥是大开曼上最大的陆生动物,全长达2米及重14公斤。它们的体长51-76厘米,尾巴与体长相若。它们的趾是互相紧扣,有利于挖穴及攀树。虽然它们并非栖于树上的,但有时也会攀树达5米或以上。雄蜥较雌蜥大三分之一。成年雄蜥的皮肤呈深灰色至蓝绿色,雌蜥则呈橄榄绿至淡蓝色。幼蜥呈深褐色或绿色,有一些较深的斑纹。初出生幼蜥的背上,由颈部至臀部的冠上有八道深色的山形斑纹。这种斑纹随幼蜥1岁大后逐渐消退,变成灰色及奶白色,最终退成蓝色。成年蓝岩鬣蜥一般呈深灰色,配合周边喀斯特地形的岩石颜色。当它们保护地盘发出警示时就会转变为蓝色。雄蜥的蓝色较为明显。它们的脚呈黑色,与身体颜色形成对比。雄蜥大腿上有结节可以释放费洛蒙。雌蜥没有这些结节,背冠也没有这么明显,故它们是两性异形的。

 

眼睛及视觉

 

蓝岩鬣蜥的眼睛有金色的瞳孔及红色的巩膜。它们有极好的视觉,可以侦测远程的形状及运动。由于它们只有少量的视杆细胞,在昏暗环境下的视觉很差。它们有双重的锥状细胞,对颜色非常敏感,甚至可以看见紫外线。这种能力对于它们晒太阳以吸收紫外线来生产维他命D非常重要。

 

蓝岩鬣蜥的头顶上有一个光敏的器官,称为颅顶眼。这只眼只有基本的视网膜及晶体,故不能生成影像。它只会对光暗敏感,可以用来侦测运动。

 

分布及栖息地

 

蓝岩鬣蜥只分布在大开曼。与其他同区的岩鬣蜥属比较,蓝岩鬣蜥应该也曾有群落栖息在海岸,但被人类殖民及建筑道路所躯逐而消失。它们现只分布在丛林、森林、农地等。它们可能是因食物及土壤而被吸引到农地附近,但却因而与人类及野生宠物有所接触。雌蜥一般会走到海岸边生蛋。

 

蓝岩鬣蜥栖息在开曼群岛的大开曼上

  

蓝岩鬣蜥栖息在开曼群岛的大开曼上。

 

雌性蓝岩鬣蜥的地盘约有2400平方米大,雄蜥的地盘平均大5700平方米。雄蜥与雌蜥的地盘可以重叠,所以每一公顷约有4-5只鬣蜥。

 

蓝岩鬣蜥栖息在岩洞及树穴,成年主要是地盘性的。幼蜥倾向栖于树上。雏蜥会猎食当地的古巴游蛇。成年没有天敌,但却受野狗的威胁。3-4岁大就已经达至性成熟。

 

食性及寿命

 

蓝岩鬣蜥主要是草食性的,吃多达45种植物的叶子、花朵及果实。它们有时也会吃昆虫幼虫、蟹、蛞蝓、死鸟及真菌。它们在渗透调节上有一种问题:因为所吃的植物有较高含量的钾,但平均养份却较少,它们要吃很大的份量才能达到代谢的需要。由于它们不能制造浓度高于体液的尿素,故会在盐腺排出氮化的尿酸。所以它们两侧的鼻腺可以补助来排出体内多余的钾及氯化钠。

 

野外蓝岩鬣蜥的寿命不详,但估计也有几十岁。于1950年在大开曼捕捉到的一只标本,就被送到美国,最后于2004年才死亡。估计这只标本于被捕捉时就已有15岁,故它的寿命达69岁,是世界最长寿的蜥蜴。饲养下的开曼鬣蜥就有33岁的寿命。

 

繁殖

 

蓝岩鬣蜥于5月至6月间繁殖。雄蜥首先将不断颤动头部,接着会围在雌蜥背后,再揽著雌蜥的颈部交配。雄蜥会压制着雌蜥,限制其尾巴的动作,方便交配。交配一般需时30-90秒,一天很少会交配多于1-2次。雌蜥会于6月或7月在有阳光的地上生蛋,每次生1-21只蛋。雌蜥会先选择几个地点才会生蛋。生蛋的巢穴约长0.41-1.5米长,末端较大可让雌蜥转弯。巢内的温度保持在35℃,孵化期为65-90天。蓝岩鬣蜥的蛋是所有蜥蜴中最大的。

 

蓝岩鬣蜥约于3个月大就会保护自己的地盘。不论任何年龄的雌蜥都会栖息在重叠及约大2400平方米的地盘,雄蜥的地盘会较大,随着年岁增长,重叠度亦会增加。

 

保育状况

 

濒危状况

 

蓝岩鬣蜥从1996至2004年间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表示其距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群落只限制在大开曼的东部,于1998年就衰落至极为危险的情况,只余下3只。它们的分布地于过往25年就缩减得很厉害,很多位点都已经没有它们的踪迹。于2003年就发现它们的数量只有5-15只。2005年前就认为它们的野生群落已经灭绝。曾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于2008年,有6只蓝岩鬣蜥被杀,令它们的情况更为衰落。

 

大开曼的蓝岩鬣蜥

 

在大开曼的蓝岩鬣蜥。

 

蓝岩鬣蜥的草食性可以帮助在大开曼内传播种子。研究发现经过蓝岩鬣蜥消化道的种子发芽较快。它们亦可以将种子带到新的地区,可以帮助平衡恶劣环境的气候及植物生长。

 

令蓝岩鬣蜥起死回生的主要原因并非来自野外群落的复原,而是持续的野放活动。自2005年从伊丽莎白二世植物园(Queen Elizabeth II Botanic Park)及萨利纳保护区(Salina Reserve)释放蓝岩鬣蜥到野外后,蓝岩鬣蜥便发展出一个约有125只的群落。伊丽莎白二世植物园的群落是自2001年起就已经开始培育,而萨利纳保护区的则是自2006年从3只蛋孵化后开始培育。2007年亦有一次大规模的放生行动,令野外的蓝岩鬣蜥数目增加至299只。在2012年尾,由复育计划统计得的蓝岩鬣蜥野外群落数目约为750头,令它们首次离开死门关一小步,而IUCN亦将它们的保育现状由极危降至濒危级别。

 

衰落原因

 

栖息地的破坏是蓝岩鬣蜥面临灭绝的主因。它们的栖息地被清除作为农地、公路及地产项目发展。另外,传统的农地变更成畜牧的草场也影响蓝岩鬣蜥的次级栖息地。

 

大家鼠、野猫及流浪犬会掠食及伤害蓝岩鬣蜥,令野生群落的生存倍感压力。路杀亦是另一增加死亡率的原因。虽然当地有法律保护,但仍旧会有猎杀蓝岩鬣蜥的情况。

 

美洲鬣蜥成功由洪都拉斯引入到大开曼,成为了入侵物种,数量远远超过蓝岩鬣蜥。虽然这并没有对蓝岩鬣蜥带来直接的影响,但美洲鬣蜥的出现却减低了公众对蓝岩鬣蜥的关注。公众会被大量的美洲鬣蜥误导,以为蓝岩鬣蜥并非如报告般濒危。

 

蓝岩鬣蜥经常会被售卖给旅客作为宠物。199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就指英国政府超过20年忽视海外领地的自然保育。很多物种因而灭绝。英属加勒比群岛在生物多样性方面非常丰富,有很多特有的濒危物种,但当地却没有实施及执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保育计划

 

美国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American Zoo and Aquarium Association)自1990年起就已经将蓝岩鬣蜥列为最高级的保育对象。他们首个计划就是希望培育蓝岩鬣蜥。计划初期就已经要面对捕获回来的蓝岩鬣蜥并非纯种的问题。经过5年的研究,终于成功发展了两个培育的群落,让群落互相繁殖来改善遗传多样性。另外,在美国本土的25个动物园也有培育蓝岩鬣蜥的计划。例如印第安纳波利斯动物园(Indianapolis Zoo)自2000年起就两次成功培育蓝岩鬣蜥。

 

2006年首次有幼蜥被放生到野外。每一只放生的蓝岩鬣蜥颈上都带有识别带,并植入了芯片,其独有的头部鳞片亦有纪录。

 

私人的培育亦有进行。由于只有非常少量的纯种,私人培育的多为与开曼鬣蜥及古巴鬣蜥的混种,这可以减低宠物市场对蓝岩鬣蜥的需求。

 

蓝岩鬣蜥保护计划

 

蓝岩鬣蜥保护计划(The Blue Iguana Recovery Programme)是源自开曼群岛1990年的计划。保护计划连合了开曼群岛的环境部门、国民信托、伊丽莎白二世植物园、泽西野生动物信托基金(Durrell Wildlife Conservation Trust)、国际爬虫类保育基金及欧盟委员会。这个计划得到豁免于现行开曼群岛禁止捕猎或饲养蓝岩鬣蜥的法律。其保育政策包括培养幼蜥至2岁大,在保护区建立亚群落。工作包括研究、保护巢区及监察放生的动物。

 

在伊丽莎白二世植物园及萨利纳保护区已成功复生了两个亚群落。保护蓝岩鬣蜥的栖息地仍然很重要,而萨利纳保护区就只有36万平方米的丛林,并不足以供1000只蓝岩鬣蜥居住。在其他地区也会引入新的亚群落。长远来说整体的饲养群落仍未能造到遗传多样性。个别的蓝岩鬣蜥会被带到不同的群落,以确保整体群落的基因流。当野生亚群落到达饱和状态,计划就会停止放生,让它们自行繁殖。透过研究、监察及控制掠食来保护幼蜥的生存率及亚群落的发展。

 

蓝岩鬣蜥的保育需要积极管理。为确保保育的运作,需要基金的资助;另外教育及宣传亦需要提高公众对保育的意识及支持。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