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琵鹭
繁殖羽
非繁殖羽
黑脸琵鹭(学名:Platalea minor,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又称小琵鹭、黑面鹭、黑琵鹭、琵琶嘴鹭,俗称饭匙鸟、黑面勺嘴,台湾赏鸟人士则昵称为“黑琵”。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属鹳形目、鹮科、琵鹭亚科,琵鹭亚科的鸟类全世界共六种,其中以黑脸琵鹭数量最为稀少(已知六种琵鹭当中唯黑脸琵鹭属濒危物种),属全球濒危物种类别之一。于故当黑脸琵鹭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渡冬时,东南亚观鸟者会到处观测关注其过冬状况并统计数目。黑脸琵鹭现时只活跃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
特征
黑脸琵鹭幼鸟,与成鸟相比喙部较平滑
有琵琶的大嘴是琵鹭类鸟类共有的特征。黑脸琵鹭长的很像可能混群的白琵鹭,但与白琵鹭比较,黑脸琵鹭的体型稍小一点(也是琵鹭家族中体型最小的),且面部黑色裸露皮肤延伸至眼睛后方。繁殖期时,黑脸琵鹭的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有明显的黄色。亚成鸟喙部颜色较浅,初级飞羽末端外缘及飞羽羽轴皆呈黑色。
羽毛:主要以白色为主,展翼宽度约 130~142 厘米。每年一月底至三月间,成鸟的头部和胸前开始长出黄色的繁殖羽。身高:全长 (从嘴尖到尾巴末端的长度) 站立高度 70~85 厘米 50~60 厘米。脚 黑色、四趾(半蹼),长约 25~30厘米。体重:约 1460~2050 公克
习性
性机警,生活于河口、潮池、湿地或潮间带,具群居性,偶尔会与警戒性较高的水鸟聚在一起;主要在湿地或鱼塭等浅水域觅食,以双喙微张并在水里扫动的方式搜寻鱼虾或甲壳类。休息时会出现嬉戏的行为,同伴间会互相理羽。
名称与漫画的关系
漫画一词在中国古代是黑脸琵鹭的别名,以其用嘴在水中捕鱼与画家在纸上随意下笔的姿态相似而得名。后来“漫画”二字传了给日本,成了一种绘画方式,再传回中国(一般说法是丰子恺开始使用),终定了这词语的意义。在日本出现浮世绘,后有人将葛饰北斋的浮世绘,称为“北斋漫画”,导致漫画一词在日本流行。
繁殖与保护
日本和白干潟觅食的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于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日本、越南、泰国等地越冬(当中台湾为世界最大度冬区,2009年台湾黑脸琵鹭占全世界数量约 6 成左右,而台南曾文溪口的黑脸琵鹭占全国总数约 9 成。);主要繁殖于朝鲜半岛,然而也有纪录表示也在中国大陆东北方繁殖。黑脸琵鹭约在三至四岁达到性成熟。繁殖季(约五月至七月)期间,雄鸟饰羽会弄得蓬松并发出低沉声音吸引雌鸟。习惯于荒岛的岩壁上筑巢,伴侣间会相互理羽,有助于增进雄鸟与雌鸟间的感情,并会持续至雌鸟产完所有卵为止。
在台湾的台南地区,苍鹭常常被认为是黑脸琵鹭即将抵达的征兆,可能是因为苍鹭前来度冬的时间与黑脸琵鹭相当接近的缘故。
1988 年,香港鸟类学家暨香港观鸟会负责人之一 Peter R. Kennerley 致函中华鸟会,希望协助提供台湾地区黑脸琵鹭的资料;两年后,他发表了第一份正式的黑脸琵鹭统计报告〈A review of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报告中表示全世界黑脸琵鹭数量仅剩 288 只,引起国际间许多关注。而后,许多有黑脸琵鹭栖息(包含繁殖及越冬)的国家开始进行统计该鸟类的数量;1997 年,香港生态顾问公司负责人戴名扬(Thomas D. Dahmer)邀请全球黑脸琵鹭观察者于每年一月下旬同步进行调查,直到 2003 年,香港观鸟会开始接手族群的统计工作,以下为 2003 年至今的调查纪录。
统计时间 | 统计数量(只) | 来源 |
---|---|---|
2003年(1.24~1.26) | 1069 | 2003年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 |
2004年(1.16~1.18) | 1206 | 2004年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 |
2005年(1.21~1.23) | 1475 | 2005年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 |
2006年(1.6~1.8) | 1679 | 2006年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 |
2007年(1.19~1.21) | 1695 | 2007年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 |
2008年(1.11~1.13) | 2065 | 2008~2009年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 |
2009年(1.9~1.11) | 2041 | 2008~2009年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 |
2010年(1.8~1.10) | 2347 | 2010年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 |
2011年(1.21~1.23) | 1839 | 2011~2012年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 |
2012年(1.13~1.15) | 2693 | 2011~2012年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 |
2013年(1.11~1.13) | 2725 | 2013年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 |
黑脸琵鹭族群的数量下降,主要来自栖地遭到破坏以及人为干扰,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李寿先曾以分子遗传学研究,推测该鸟类数量原本至少有上万只。而学者普遍相信,对黑脸琵鹭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栖地遭到破坏且受到污染,以及人为干扰[13],尤其 2002 年底于台湾发生的黑脸琵鹭肉毒杆菌集体中毒事件,更对黑脸琵鹭的保护产生极大的伤害;因此近年许多保育人士发起保育黑脸琵鹭的活动,也出现许多生态保护区,使黑脸琵鹭的数量目前逐渐回升。
黑脸琵鹭的保护程度包括:
IUCN濒危等级:EN C1+2b,生效年代:2003年
IUCN濒危等级:受威胁,生效年代:1996年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第一类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生效年代:1992年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年
日本环境省灭危惧 IA 类
韩国天然纪念物
台湾渡冬栖地分布 渡冬地点多在在海岸附近地区,例如河口、潟湖、海埔地、咸水沼泽、红树林等地。
主要分布:七股潟湖、鱼塭区、曾文溪口海埔地。另外可见于许多其他湿地里,但是出现数量均不多,停留时间也不长。花莲已连续3年发现黑脸琵鹭停留,2013年有5只在花莲度冬停留1个多月,而2011年有1只黑脸琵鹭、1只白琵鹭。
七股黑面琵鹭保护区
七股黑面琵鹭保护区,位于台南市七股区。每年10月至翌年4、5月季节性候鸟黑面琵鹭便会从北方飞到台南市七股区附近避寒过冬。今几年,来七股渡冬的黑面琵鹭已经有超过千只的数量,至2010年11月28号普查数量1671只,占全世界的黑面琵鹭的一半以上,为全世界黑面琵鹭最重要的渡冬地之一,而在10月至翌年4、5月也是游客欣赏黑面琵鹭的最佳时期。
沿革
由于七股工业区及滨南工业区等开发案可能导致黑面琵鹭栖息环境的破坏,以及游客的干扰,使得台湾催生七股黑面琵鹭保护区,于2002年10月15日经农委会公告划定634公顷的“台南县曾文溪口黑面琵鹭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其中300公顷为“台南县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鹭动物保护区””,以保护其生态资源。而在2009年12月25日时,七股黑面琵鹭保护区被并入为台江国家公园中,为台湾的第八座国家公园。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