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哺乳纲 > 戴帽叶猴

戴帽叶猴

时间:2014-12-28 08:07|查看:2035|评论:0|字体: 繁体

戴帽叶猴

 

戴帽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是猴科乌叶猴属体型较大的一种,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缅甸北部和中国西南部,在中国境内仅见于云南西北部的贡山一带。由于其头顶长有长而柔软的绒毛,貌似戴帽,故而得名。脸部、四肢和尾部的末端为黑色,其余部分为灰色。栖息地包括亚热带热带的干燥森林。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数量日益减少,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IUCN 2.3)

 

戴帽叶猴

 

外形特征

 

戴帽叶猴雄性体长53- 71厘米,尾长86- 100厘米,体重11.5- 14.0公斤;雌性体长49- 66厘米,尾长83- 96厘米,体重9.5 -11.5公斤。脸部为黑色,身体除了四肢的末端和尾巴为黑色外,其余是银灰色或黄色,背毛、四肢外侧及尾端色泽黑灰。顶毛蓬松,无旋毛,冠顶色深,如戴小帽,与浅色的络腮胡须成鲜明对比。脸面黑色,眼、嘴四周的皮肤因缺少色素而形成眼圈和口环。手、足色黑。唾液分泌发达,胃为袋囊状,其消化系统适应了食叶性,因而不具有杂食猴类的颊囊。初生的幼仔体色为桔黄色或乳白色,耳、脸、手、足均为粉红色,与成年的灰黑成反差,这样就会引起群体中的成员的注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

 

共有四个亚种,毛色有差别,孟加拉亚种腹部,胡须和喉咙为橙色;不丹亚种灰领,腹部淡红色,面部是黑色并具深灰色冠;婆罗门亚种相对其他亚种的毛色都要淡许多。

 

戴帽叶猴

 

生活习性

 

戴帽叶猴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河谷地区密林,出没于竹林,柚木林和种植园。为昼行性、群居动物,每群10-30只不等,在游荡时,通常以一种不规则的队形向前移动,遇惊时向同一方向逃窜。树栖,以各种鲜嫩树叶、枝芽、花朵、水果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阿萨姆,曼尼普尔,梅加拉亚邦,那加兰邦),缅甸。中国仅见于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贡山、福贡和泸水的高黎贡山西坡)。

 

戴帽叶猴

 

繁殖方式

 

繁殖交配期约在9月至1月进行,次年2-4月产仔,妊娠期200天,哺乳期约为4个月。3-4月以前的幼体桔黄色或乳白色,5月龄后开始变淡变灰。幼猴会跟自己的母亲或族群生活,雌性在生育后的第二个月,慢慢脱离自己的孩子,尽管在10或11个月小猴就开始单独觅食,但一岁龄的幼猴仍会继续返回到了自己的母亲的身旁,白天觅食,晚上和母亲一起休息调养。每个母猴都对新出生的小猴极为关切,这种习性仅见于疣猴亚科。3-4岁性可成熟。饲养寿命可达20余年。

 

戴帽叶猴

 

亚种分化

 

1.戴帽叶猴婆罗门亚种(学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 brahma)

 

2.戴帽叶猴孟加拉亚种(学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 durga)

 

3.戴帽叶猴指名亚种(学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 pileatus)

 

4.戴帽叶猴不丹亚种(学名:Trachypithecus pileatus tenebricus)

 

种群现状

 

戴帽叶猴主要分布在独龙江中下游地区,集中于布卡旺—迪朗当区域,上游地区各有一个群体分布记录;戴帽叶猴种群有27个分布点,根据猴群地理阻隔(河流、电站、公路、村庄等因素)、种群特征(数量和大小)和发现频次等,初步确定独龙江乡约有18个猴群,为230只—380只;其中,种群大小在10—20只的有13个,20—30只的有2个,大于30只的有2个。

 

保护级别

 

1986年3月,中国云南省在戴帽叶猴的分布地建立了怒江自然保护区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

 

在保护区成立前,戴帽叶猴是当地人猎杀的对象之一。另外,还有当地少数群众用戴帽叶猴的尾巴做烟袋的背带。

 

保护区成立后,打猎被禁止,但也偶有偷猎行为发生。2006年1月24日,昆明市中级法院曾审理一起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福贡县、维西县的普四秋、此前堆和李何明,2003年7月至11月13日,非法出售两只白眉长臂猿和4只戴帽叶猴,其中一只戴帽叶猴以1000元的价格出售给某市动物园,总共获利万余元。

 

生境丧失和破碎化可能是影响戴帽叶猴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1975年到2009年,独龙江地区植被发生很大变化:森林面积减少31822.6公顷。资料显示,猴群生境主要以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根据2006年植被状况的卫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组初步判断独龙江两侧猴群是分离的。布卡旺到迪朗当的猴群之间存在潜在生境廊道(动物交配、繁殖、取食、运动时使用的通道),而当地百姓在山区的活动是对戴帽叶猴生境廊道的干扰因素。不过,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居民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山的人数锐减,这意味着生境廊道干扰因素在逐渐减少。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