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白鹮
黑头白鹮(学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为鹮科白鹮属下的一个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近危物种。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今颚总目,体型较大的一种涉禽,体长约70cm。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分布
分布范围: 中国繁殖于齐齐哈尔、迎春、白城、盘锦、营口等处;迁徙经过辽河三角洲、秦皇岛、天津、青岛、沙卫山岛、海南省等;福建、广东为冬候鸟;台湾为罕见的旅鸟或冬候鸟,见于北部的杨梅、中部的彰化、南部的恒春等地。
保护级别
已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形态特征
全长约75cm。体型中等大小,体羽全白。头与颈部裸出,裸出部皮肤黑色。翼覆羽有一条棕红色带斑。腰与尾上覆羽具淡灰色丝状饰羽。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
此鸟如同鹭类一样,栖息于树上,并在沼泽湿地、苇塘、河口、湖泊边缘或海边等浅水水域活动。常与白鹭类混群,为群聚性,成群活动,但目前数量已稀少,变为零星出现。以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小鱼和两栖类等为食。
在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过去有20对,近几年数量明显减少。在台湾,多为零星出现。
为稀少之冬候鸟或旅鸟。在台北关渡、桃园杨梅、台中大肚溪口、彰化汉宝、台南竹沪、屏东皆有发现。
行为
埃及圣鹮在树上筑巢,会与其他水鸟(如鹭科)一同生活。它们很多时会在猴面包树上以树枝筑巢,每次产2-3颗蛋。
埃及圣鹮在沼泽湿地及泥泞出没,有时会到访农地及垃圾站。它们主要吃鱼类、青蛙及其他水中生物,并昆虫。
埃及圣鹮很静,但有时也会发出一些哇声。
保育
引入到南欧的埃及圣鹮急速破坏了燕鸥等动物的栖息地,且与牛背鹭及白鹭竞争筑巢的地方。它们很能适应环境,在冬天的时候会吃垃圾来补充它们的食物。
埃及圣鹮是《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保护协定》中所保护的物种之一。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