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科技:朋友还是敌人?

自然与科技:朋友还是敌人?

2015-10-23 08:27点阅:1269来源:BBC 繁体

ico

科技就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它会与所有的物种遵守相同的发展规律。他说的或许没错。或者,自然与人类一样,也是一种神秘的科技。

ico

自然与科技:朋友还是敌人?

长出幼苗的智能手机(图片来源:Daniel Grizel / Getty Images)

不难想像,经歷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对抗后,自然与科技之间的这场决斗即将在21世纪打出关键一拳。

人类从来都不属於自然。我们一直都属於科技。」

落日被自拍掩盖。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吨有毒「电子垃圾」倾倒在加纳西部的湿地。「橡子」、「蝰蛇」和「柳树」纷纷从《牛津小词典》中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宽带」、「模拟」和「复製/粘贴」。

我们抱怨荒郊野外也被Wi-Fi「殖民」,但却声称上网是人权。我们对狩猎行為痛心疾首,但却利用自己发佈的社交媒体内容帮助犯罪分子追踪稀有野生动物。我们梦想著在寧静的马尔代夫群岛度假放鬆,但却希望乘坐便宜到难以為继的航班抵达那里。

自然与科技:朋友还是敌人?

我们始终处在联网状态吗?(图片来源:Colin Anderson / Getty images)

难怪我们如此矛盾。正如科学哲学家克里斯多夫·波特(Christopher Potter)在他的著作《如何製作人类》(How To Make A Human Being)中所说:「人类从来都不属於自然,我们一直都属於科技。」

自从学会使用火以来,现代人类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称霸世界的道路。

如今,从烹飪器具到虚拟现实眼罩,科技只是人类為了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喧嚣世界上,满足我们的自觉意识而开发的一系列战略。这使得我们的创新动力与大脑结构一样「自然」。

所以,我们发现自己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我们往往会為了追求短期变化或者解决经济和政治问题而牺牲自己天然的栖息地。我们的很多数字发明都是為了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但与此同时,这些发明也让我们越来越疏远这个世界。儘管如此,科技与自然仍在以非常积极的方式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自然灵感

自然与科技:朋友还是敌人?

自然始终在促进科技进步(图片来源:SMC Images / Getty Images)

以仿生学為例,在这一领域,自然的设计元素和流程会成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具的模板。魔术贴(Velcro)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它是由瑞士工程师乔治斯·德·梅斯特拉尔(Georges de Mestral)於1941年发明的,他当时发现山上的苍耳会鉤在自己的衣服和宠物狗的皮毛上,并由此获得了灵感。

该领域近期的科技进步还包括参照蜘蛛网的结构设计的新生儿外用绷带;效仿病毒开发的一种自我装配的纳米粒子,可以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癌细胞内;还有一种超高效反射式彩色电子阅读器屏幕,它的灵感源自在亮光条件下闪光的蝴蝶翅膀。

「过去10年间,由於我们几乎能够不间断地监控珍贵的自然资源,使得科技对自然產生了最為积极的影响。」

另外,人类还在利用科技為自然保护和可持续性项目提供帮助。「自然科技」(Technology For Nature)是由伦敦动物学会、伦敦大学学院和微软研究院合作组建的一个独特项目,其目的是通过科技人员与动物学家之间的合作「快速改善全球自然保护响应机制」。

自然与科技:朋友还是敌人?

固定在幼年赤蠵龟身上的追踪器(图片来源:Jim Abernethy / Getty Images)

FetchClimate和Mataki两个项目也可以集中体现这一趋势:前者是一款免费的高速云计算服务,可以為专家提供世界任何地区的精确气候变化数据;后者则开发了许多用於记录野生动物行為的新型设备。

该组织联合创始人卢卡斯·约帕(Lucas Joppa)博士承认,由於某些学科一直以来都存在冲突和对立,因此要让这些学科的科学家展开合作需要克服巨大的挑战。「语言、术语、动机上都存在差异。」他嘆气道,「几乎方方面面都有差异。」但他也相信,在这些差异之间构建沟通的桥樑是完全值得的。

「目前最亟待解决的自然保护问题包括:监控受保护的区域、追踪极具商业价值的物种以及在线侦查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他解释道,「过去10年间,由於我们几乎能够不间断地监控自然保护区和犀牛等珍贵的自然资源,使得科技对自然產生了最為积极的影响。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强大的信息网络。」

当然,自然不仅仅是可爱的小狗和壮观的瀑布,科技还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它残酷的一面。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推文中的话题标籤和Instagram照片中的地理标籤已经成為实时分享最新消息的宝贵渠道。谷歌的Person Finder是2011年日本海啸期间开发的一款寻亲服务,目前在尼泊尔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受灾地区将救灾任务眾包出去。

绿色城市

自然与科技:朋友还是敌人?

法国巴黎盖·布朗利博物馆的垂直花园围墙(图片来源:GARDEL Bertrand / Getty Images)

「绿色城市」也是科技与自然融合的典范。试想,可以将高层建筑变成垂直农场,在房顶和墙上栽种各种作物;可以利用多餘的空间栽培藻类生物燃料;还可以通过嫁接生物发光基因,把树木变身為路灯。儘管引来了很多批评,但伦敦的花园桥(Garden Bridge)项目还是表明,我们正在向著开发城乡融合的景观迈出第一步;到2050年,全球各地的城市预计将新增25亿人口,所以现在开展这类项目可谓恰逢其时。

很显然,从整体来看,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係并不算太糟。但这种拉锯战究竟会对我们每个人產生怎样的具体影响呢?

「我们不能再对立地看待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係,而是应该集中精力让它们和谐相处。」

波特认為「科技催生了宅文化」,考虑到数字平台的成癮性,这一观点有时很难反驳。当我们外出时,移动设备和可穿戴设备也会将我们继续困在自己的头脑中,即便是行走在最美丽的乡村小路上也不例外。

但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软件生态系统,其目的就是增强我们对美好户外活动的嚮往。例如,有一家名為Leafsnap UK的公司可以将面部识别技术应用到树叶上,以此帮助人们辨认156个树种。还有很多颇有新意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与环境重新建立联繫。

自然与科技:朋友还是敌人?

為了下一代到乡下放鬆(图片来源:Stephen Simpson / Getty Images)

有了科技的帮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為自然保护尽一份绵薄之力。拼车应用和家庭用电监测设备只是个开始。约帕正在开发「许多算法,鼓励公民科学家根据国际政策搜集珍贵物种的观察资料。」

当然,正如约帕所说,「科技无法解决当今所有的自然保护问题,但它的确是工具箱里的一个了不起的工具。」我们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混乱中裹足不前,而是应当集中精力充分挖掘它的潜力。儘管「火星一号」团队已经开展了尝试,但短期内仍然不太可能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想要找到与地球一样美丽的星球更是难上加难——儘管我们的地球现在已经伤痕累累。

技术专家凯文·凯利(Kevin Kelly)相信,科技就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它会与所有的物种遵守相同的发展规律。他说的或许没错。或者,自然与人类一样,也是一种神秘的科技。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再对立地看待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係,而是应该集中精力让它们和谐相处。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北风的微信
支付宝扫一扫
科技 自然 人类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