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中国盛产游客 但要先学会怎么玩

媒体称中国盛产游客 但要先学会怎么玩

2012-7-31 18:27点阅:2933来源:新周刊 繁体

ico

旅游的欲望矗立在民富和国强之间,逐年高涨,成为现实。“中国人来啦!”——世界各地的城市、政府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怀着喜悦和忐忑的心情,顺应中国游客的到来进入相应的迎宾模式、语言模式、营业模式、特色文化展示模式和货币兑换模式。

ico

       中国游客似乎应先学会玩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旅游业低调诞生——晚清时,上海租界区有为外国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1923年,上海银行家设立“银行部”,为中国人办理出国手续兼代订车船票;1924年,第一批老外的旅游团赴杭州游览(但直到2012年,福建省建宁县才“迎来首批纯种外国人”);1925年,中国有到日本的“观樱团”;1927年,中国有了第一本《旅行杂志》,同年“中国旅行社”也申请到了营业执照……值得庆幸的是,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到欧洲并不是为了买LV,他们放入旅行箱的,是一份别绪,一份忐忑,一份期许。

 

  1949年之后,“华侨服务社”、“中国国际旅游社”、“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相继出现。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对国内旅游依然实行“不宣传、不提倡、不反对”的方针。好在,急之国一字记之曰“快”,在短暂的30年后的今天,当罗浮宫的门票只收85元人民币时,张家界的天门山舞台剧的贵宾票就要350元。

 

  澳大利亚人因为中国人开始吃鲍鱼;英国人戏谑人民币是北京镑;韩国地铁报站采用汉语;雅加达的超市挂大红灯笼促销;美国的酒店房间开始配上电热水壶,酒店提供粥和咸菜,还做大了中国人最爱的奥特莱斯;欧洲将“请勿吐痰”和“欢迎使用银联卡”都做了中文标识……短短30年,中国游客展示出无形的力量,它甚至改变了他国的社会生态

 

  时至今日,有一种GDP叫做中国游客——这个逻辑对中国的旅游城市与他国的旅游城市都管用。加拿大联邦国库委员会主席戴伊就拿出过如下数据:2020年,将有一亿中国人出国旅游,而中国游客在加拿大平均花费一般为每人1600美元。

 

  于是,在国内,一心为地方GDP作贡献的旅游景点要么变成假古董,要么破坏生态环境,要么将文化传承抛诸脑后;在国外,本该浪漫的异国旅行,时常被旅行社设计成只为购买伴手礼的银联卡之旅。其中,总有些中国游客的不守规矩与疯狂血拼,让一心搞好旅游业的老外痛并快乐着——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有文章,标题是《中国游客:亚洲新的“丑陋的美国人”》。可见美国人自己也不怎么样,即使弄出一个《世界公民行为准则》也没有起色。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让一些中国旅行团在老外眼中变成来自东方的马戏团,团友则沦为了带来快乐(例如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小丑”。但是,这仍是一种难得的进步——零点调查公司1995年第一次进行“中国人眼中的世界”调查,城乡居民中超过40%的人直接回答不知道或者与我无关。而17年后的今天,中国游客起码不再为认识自己而疲于奔命,终究开始认识世界。

 

  所以说中国盛产游客,但大部分人连怎么玩都学不会。拉阔视野也好,体验文化也罢,中国游客似乎应该先学的,是怎么去玩。

 

  《孤独星球》作者托尼·惠勒和莫林·惠勒夫妇有一个说法,认为旅行是一种人类的本性,也是地球生物的本性。“旅途中,人类的天才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旅途中,有新奇的感受,有神奇的发现,有生活的改观,有人生的超越。真正的旅行是一种人生体验。”

 

  因此选择旅行方式,也是在选择生活方式。有人穷游,陈宇欣搭火车晃晃荡荡走完西伯利亚铁路全程,顺便成为中国北极裸泳第一人;有人打工游,吴非全球旅行打工,一年实现一个梦;有人贯彻周作人“30岁后旅行只是为了吃”的思想,记者蔻蔻梁辞职80天环球旅行;有人立志环游世界,60多岁的张广柱夫妇卖掉房子环游世界,最后变成了伊利广告;还有12个年轻人卖掉房子、辞去职务,用800万买了两辆房车,如今正在环游世界。

 

  事实上,不同的社会阶层已经发展出不同的旅游方式——师奶带着电热水壶和简易麻将参团、高富帅到非洲打猎、白骨精到欧洲滑雪、富二代去欧洲游学、驴友3000元游遍欧洲、裸婚夫妻蓄钱到巴黎和平街13号买卡地亚、小清新穷游你几乎没有听过地名的地方、理科男则骑着自行车全世界找Wi-Fi。

 

  有评论说“中国人只有旅游没有旅行”,这可不是“游客帝国”应该有的文明。“游客帝国”所见的世界(world),不应是被金钱(money)颠倒的morld——每一个旅人的每一段旅途,纵使再微不足道,也是一个认知世界的小小火花,有一天它会改善自我生活的处境;每一段旅途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最好的手信——手信不是指给美女同事买的Longchamp饺子包,而是精神上从未有过的体验。

 

  游人所见的世界,可以改换内心的天地。也许,旅行不一定有收获,不过是做点无用的事;旅行是无分远近的,皆因风景可能就在身边;旅行未必有目的地,虽然漫游的旅人总是突然就找到人生方向;旅行甚至不是必须的,只要你在无趣的日常生活之中,依旧可以找到几乎擦肩而过的感动。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至此,不妨扪心自问:即便游客帝国已经崛起,但你旅行的意义找到了么?

 

  热眼向洋看世界,不把自己当外人

 

  游客缔国

 

  中国还不是游客帝国,却正在通过游客缔国——缔造“旅游让生活更美好”的文明之国。

 

  文/山鸡哥

 

  门打开了,全球化和全球人走进来,“中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的人走出去。今天的中国人还把身边的外国人叫“老外”,可能在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依法自费旅游的中国人,在当地人眼里也算“老外”了。

 

  面对“中国老外”,全球各地除了负责接待,还有反馈传来,不少是负面的。比如说,“全球最不受欢迎的游客,美国人排第一,中国人排在第二”。比如说,中国游客“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常有加塞、随地吐痰、扎堆和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前者,是基于一个5000多人的网民调查,相对2011年1.4亿人次的大陆居民出入境规模,你就知道有多么以偏概全。而后者,是部分中国人在家里就没戒掉的陋习,不加修饰地带到了境外。

 

  在另一项来自各国酒店从业者的反馈中(全球最大在线旅游公司Expedia调查),日本游客最受欢迎,法国游客最不受欢迎——礼貌、清洁、安静、宽容度高、投诉少、外语适应性强、衣着得体、小费大方、整体态度佳的游客,深受服务业者欢迎。

 

  中国游客不会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或最不受欢迎的游客群体,但正迅速成为增长最快和人数最多的游客群体。我对中国游客的境外表现并不担心——中国人的文明素养不是靠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1981年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2006年的“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养成的,却会因“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和“入乡随俗”而进化

 

  以中国人的适应能力、模仿能力和不输于人的自尊心,在2020年、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的这个年份到来之时,“中国老外”在世界各地的形象必会有更好的质变。

 

  “中国老外”2011年达1.4亿人次。全民旅游和全球旅游的意义,是催生外向型城市、外向型经济与外向型国民。

 

  “旅游是最好的投资、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运动、最好的解压方式、最好的疗伤方式、最好的维系感情纽带……”,各种说法述说着旅游(行)的意义。

 

  一个人的旅行是这样,上亿人的旅游呢?八年前,中国已有24个省(区)把旅游确定为支柱产业。五年前,中国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去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6.4亿人次(有专家说“假若剔除其中一日游游客数,过夜游客人数如以该数据的1/4估算,约为7亿人次左右”)。全民旅游年年升温,人人都是徐霞客,涉足异乡,则各旅游城市的市容市貌、道路交通、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产业就业、建筑会务、资讯传播、土地开发、文物保护与开发、传统风俗、人际关系、治安环境必随之而变。变化中的优胜劣汰,必然催生能满足外来需要的外向型城市、外向型经济与外向型国民。

 

  全球旅游的意义,比国内的全民旅游意义更大。在当地人眼里,游客主要是来观光和消费的。在游客眼里,旅游不只是花钱证明“我来了,我看见了”。走到全球版图上交换空间,表面上在开眼界,实际上在动心思,一次旅游就是一次洗脑,把脑中狭隘的偏见又擦除几分,对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又多了几分了解和敬畏。看到的新鲜世界是风景,悟出的新世界观就是风暴了。在这个意义上,向洋看世界,无论冷眼或热眼,走出去就是胜利。

 

  “老外”也在走进来,去年外国人入出境5412万人次,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蒙古、菲律宾、加拿大的最多。我们走出去的次数越多,越能与他们平等相待,而不是给予超国民待遇或投以异样的眼神。在全球不把自己当外人的“中国老外”,在家里也不容易把“外国老外”当外人。

 

  出国游人数以全球三倍速增长、已在京成立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八年后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的中国,还不是游客帝国,却正在通过游客缔国——缔造“旅游让生活更美好”的文明之国。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北风的微信
支付宝扫一扫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