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福利和人类福祉密不可分,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改善动物福利就是提高人类福祉。作为人类文明形态的一种存在方式,动物福利必将在主流文化之中占有重要一席。
“动物福利”一词是英文Animal Welfare的直译。这里的“福利”是指满足动物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我们平时所说的人的“福利”是两个概念。动物福利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善待动物,其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使动物不受饥渴和营养不良的困扰;二,使动物免受环境不适的痛苦;三,使动物不受疾病和伤痛的折磨;四,使动物免于恐惧和悲伤;五,让动物有适当条件自由表达天性。
“动物福利”有时会与“动物权利”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动物权利是一种社会思潮,认为动物享有不被虐待和利用的权利,应当与人类一样同等对待。动物权利主义者反对各种形式的动物利用,大都奉行素食主义、不穿戴皮质饰品(包括皮鞋),不使用任何含有动物原料的产品、比如化妆品等。而动物福利则不反对将动物用于合理的食用、劳力和科学研究等,只是主张保障动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
不少人误以为动物福利与人的福利相互冲突,觉得人的福利还没有实现,就先不要考虑动物福利吧。殊不知保障动物的福利不仅不会影响人的福利,还会极大地促进人类福祉。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动物福利和人类的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例如,严重违背动物福利的非人道养殖场往往将大量动物圈养在拥挤、肮脏和狭小的空间,动物不仅遭受恶劣环境的折磨,而且极易患病和死亡。而农场主为了让饲养在恶劣条件下的动物生存下去并迅速增重,也会给动物大量服用抗生素、抗菌药及各种激素类药物。这种非人道养殖方式不仅让动物承受了巨大痛苦,生产的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也会因为兽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而按照动物福利标准饲养动物,让动物免于痛苦。把动物养得舒适、健康,从健康的动物身上获取的食品对消费者来说也就安全、健康。动物福利所提倡的人道屠宰,不仅极大地减轻动物遭受屠宰时的痛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在极端恐惧的应急状态下分泌的肾上腺素等分泌物留存在肌肉中而对食用者的影响。
其次,动物福利和公众健康密切相关。拥挤和恶劣的养殖环境会降低动物的免疫力,容易导致人畜共患病的病毒大规模增殖、重组变异和扩散,再加上不规范的运输和屠宰等问题,会加速疾病的传播。比如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等的爆发都与动物福利的缺失有关系。还有一些严重违反动物伦理的养殖方式,比如在食草动物的饲料中加入动物源性物质,甚至让动物同类相食等做法,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比如疯牛病的的诱因就是在牛的饲料中掺入了废弃的牛内脏和牛骨加工后的饲料成分。这个严重违背动物伦理所导致的惨痛教训,不仅促使欧洲进一步重视动物福利,而且还把它和动物伦理结合起来。
第三,动物福利有利于出口贸易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动物源性产品生产国,产能过剩已经初见端倪。养鸡业的产能过剩已经众所周知,养猪业的产能过剩正在显现。毫无疑问,中国养殖业的产能过剩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变得越来越严重。但从最近几年的进出口情况来看,中国的动物源性产品出口量却微乎其微,而且还在不断萎缩。这与我国动物生产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动物福利标准的缺失,导致我国的养殖标准不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贸易标准。
(资料图片由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提供。)
中国完全可以从提高动物福利标准入手,扩大动物及其产品的出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经验。比如,畜牧业大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制定了较高的动物福利标准来为其产品出口保驾护航。最近的一个例子更是引人注目,因考虑到牛羊在长途海运过程中所经受的痛苦和可能在进口国遭受非人道屠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取消了许多活畜出口订单,改为人道屠宰后出口肉制品。此举不但没有使其出口受到影响,反而因其对动物福利的重视而使其产品更受欢迎。
没有土地和粮食资源优势的丹麦,更依靠其较高的动物福利标准和科技的辅佐一举成为公认的“养猪王国”。其优质的猪肉产品不仅让国民受益,而且还大量出口。目前丹麦的猪肉产品80% 供出口,占了全球猪肉出口份额的30%,占其国家出口额的7%。
为了让自己的国民吃上“放心肉”,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运用动物福利条款限制或禁止从某些国家进口肉源性产品,设置“动物福利壁垒”,这是中国虽然是肉制品产量大国,但出口量极低的原因之一。动物福利标准的缺失,不仅使产品难以出口,而且还会动摇国内消费者的信心,经济条件好的消费者不惜高价从国外购买肉源性食品,而国内的养殖业则时不时处于亏损状态。提倡福利养殖可以减少动物的痛苦、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还帮助畜牧业健康发展。
第四,动物福利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也有关联。动物福利水平低下的养殖企业,不仅让动物遭受极大的痛苦,而且也会在卫生、排污等方面严重污染环境,危害公众健康。同时,农场动物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到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8%左右。提高农场动物福利不仅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10%之多,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
第五,动物福利关系到国家形象。动物福利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象征,如何对待动物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一个国家公开允许高密度圈养、活杀活剥式宰杀动物,对虐待动物的极端行为(比如虐猫、虐狗)也缺乏惩处的法律依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形象。通过法制为动物提供必要的保护,可以让社会更和谐,也有助于改善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
(资料图片由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提供。)
不少人以为动物福利是最近才从西方国家引进来的。其实动物福利的理念中华民族自古有之,动物福利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记载从先秦时期就开始有:
在《庄子·秋水》中,庄子借海神之口劝诫人们要依照动物的天性来驯养动物,而不要采用“落马首(在马头上套笼子),穿牛鼻(用绳子穿过牛鼻子)”等不人道的做法来控制动物。庄子的主张实际已经体现了动物福利的思想。
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包括对待人,而且包括对待动物。《论语述而》中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用多钩渔具钓鱼,不射杀夜宿的鸟),至今还闪烁着文明的光芒。孔子还将对待动物的态度纳入“仁”的教化之中,用以修炼、提高学生的道德操守,并从中检验学生的德行高尚与否、宽厚与否。孔子的做法,和当今欧美国家通过动物福利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爱心和尊重生命的意识高度一致。
《孟子·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体现了对动物遭受屠杀之前的恐惧、以及被杀戮时的痛苦的“恻隐之心”。孟子描述的这种源于善良的“恻隐之心”,正是今天推动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展人道屠宰的动力。
从以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动物福利思想不是从国外引进的“舶来品”,而是几千年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推广动物福利,也是弘扬中华文化。
不可否认,在认知和情绪感受方面,人与动物是有差距的。但是对于欢乐、痛苦和疼痛,科学已经证明人和动物有着相似的感受。因此,人类应该善待动物。人的优越性应该体现在以道德的方式善待他人乃至动物。
总结起来说,动物福利和人类福祉密不可分,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改善动物福利就是提高人类福祉。作为人类文明形态的一种存在方式,动物福利必将在主流文化之中占有重要一席。
(作者: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驻中国首席代表 赵中华)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