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据预测,东南亚部分地区在接下来九年中将失去98%的森林。东南亚还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最严重的地区。
印度尼西亚卡里曼丹岛上为了开采棕榈油大片森林遭到破坏。图片来源:Ardiles Rante / Greenpeace
东南亚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中的至少6个——所谓生物多样性热点指的是生物物种高度集中,且面临高度破坏威胁的地区。东南亚拥有地球脊椎动物和植物物种的20%,以及全球第三大的热带雨林。
除了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之外,这一地区还具有极高的物种发现率,仅在1997到2014年之间就新发现超过2216个新物种。
虽然全球范围内的比较相对困难,但湄公河地区的物种发现率似乎高于其他热带地区,每年都有数百种新物种在这里被发现。
种植园经济吞噬雨林
但东南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据预测,东南亚部分地区在接下来九年中将失去98%的森林。东南亚还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最严重的地区。
遗憾的是,这一地区脆弱的生物多样性常常被全球媒体所遗忘。与其他热带地区相比,这一地区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论文发表率也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东南亚成为世界上毁林速度最快的地区并在过去15年中失去14.5%的森林面积似乎不足为奇。
诸如菲律宾等地区已经失去了此前森林覆盖面积的89%。利用近来取得进展的卫星图像技术,例如谷歌地球Timelapse等,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东南亚地区森林破坏的严重程度。许多地区在过去十到二十年中已经由原始森林变成了农田。
森林破坏是导致东南亚地区物种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木浆纸、橡胶和油棕榈生产则是驱动毁林的主要因素。东南亚地区的棕榈油出口和天然橡胶出口分别占全球出口总量的86%和87%。为了满足需求,上述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预计到2024年会进一步扩大430万公顷,达到850万公顷。
大多数新建种植园直接通过破坏热带雨林而得,而在东南亚地区投资的企业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最不具备可持续性的。近期发起的森林与金融倡议项目指出,2010-2015年间,企业对东南亚地区“具有高度毁林风险”行业的投资总额超过了387.6亿美元。
印度尼西亚卡里曼丹岛上的棕榈种植园。图片来源:Daniel Beltrá / Greenpeace
阻止这些产品的生产是不现实的。2015年全球棕榈油消费量高达6110万吨,是全球消费量最高的油类品种,并且这一数字仍在增长。而事实证明,以提高棕榈油开发可持续性、避免进一步毁为目的的认证计划不仅难以推进,而且也未能阻止毁林。
可持续棕榈油和天然橡胶生产认证的两个计划——可持续棕榈油圆桌论坛以及“绿色橡胶倡议”——已经被证明无法实现它们保护自然栖息地的承诺。
新的种植园给天然雨林、以及依赖雨林生态系统为生的物种不断带来破坏。在某些情况下,上述倡议项目所甚至产生“反常激励”效应,事实上鼓励了毁林,包括为毁林开荒提供补助,或者提供免费的橡胶种子取代天然森林。
水电开发、采矿与湿地萎缩
毁林并非是导致东南亚地区动植物栖息地破坏的唯一原因;这里拟建的水坝数量也堪称全球之冠。虽然水力发电往往被视为“绿色能源”,但水坝的建设会引发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并影响农民生计从而伤及乡村经济的发展。
湄公河流域目前规划建设78座大坝。如果全部按计划建成,湄公河流域洄游鱼的数量预计将减少20%到70%,并淹没重要的动植物栖息地,造成区域性的干旱。湄公河的淡水生物多样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而一旦如此大量的野生物种灭绝,无疑将是一场全球级的灾难。
此外,据估计,有6500多万人以湄公河中的鱼类为生。鱼类资源的减少将对这一地区居民的收入和饮食结构造成直接影响。
亚洲湿地的干涸还会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的风险,特别是考虑到湿地对于5000万依赖其进行迁徙和繁育的迁徙涉禽的重要性。
大约80%的东南亚湿地受到排干开垦的威胁,大约45%的潮间带湿地已经退化。到目前为止,这已经造成部分涉禽种群数量减少高达79%。
采矿是另外一个往往被忽略却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的问题。采矿对于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岩层和洞穴)的威胁尤其严重,而在东南亚地区,喀斯特地貌的面积大约占80万平方公里。每一个喀斯特生态系统中均生活着十余种地球上其他任何地区没有的物种。
但大部分上述地区都未经勘测。中国大约九成的洞穴物种没有科学描述,东南亚其他地区未经分类的物种比率很可能也与此类似。
这些喀斯特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喀斯特生态系统含有的石灰岩是水泥的原料,而仅在2011年到2013年,中国消耗的水泥总量(66亿吨)就超过了美国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水泥消费总量。中国人均年均水泥使用量为1.5吨,年总产量占全球60%。
由于喀斯特地貌很少被列入受保护区域的范围,再考虑到大多数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的物种均仅限于单一地点,因此我们根本无法确知每年究竟有多少物种灭绝。
野生动物捕猎与贸易
这一地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另外一个威胁便是非法的野生动植物贸易。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年交易额约200亿美元,是全球第四大非法贸易类别。
在东南亚,捕猎是许多物种未来生存的最大威胁,在保护区外体重超过两公斤的本地哺乳动物只有少数可以存活。捕猎会威胁到所有物种的生存:高价值物种是犯罪集团积极寻求的商品,而价值较低的物种则被作为药物、食物或者猎物进行交易。
亚洲野生动植物贸易可以分为三个大类:药用、彰显地位(无论是在野味餐厅还是作为装饰)或者是作为宠物、以及动物园或水族馆里的观赏动物(主要是鸟类、爬行动物以及两栖动物)。
越南和中国的传统医学对许多物种造成威胁,但其中受害最深的还是穿山甲,它也是全球走私量最大动物品种。遗憾的是,以药用为目的的濒危动物消费量没有多少减弱的迹象。
穿山甲是全球走私量最大的动物。图片来源: Wildlife Alliance
虽然有不少名人呼吁公众停止使用象牙等濒危物种制成品作为彰显地位的工具或是装饰品,但许多其他品种的动物和植物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因而无法逃脱过度开发的命运。数个物种如今已经濒临灭绝。
随着许多此前被认为是人工繁殖的动物被发现是从野外捕捉来的,以卖做宠物或卖到动物园为目的而进行的野生动物贸易——特别是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以及鸟类——如今得到了关注。野生动植物贸易导致它们的种群大量减少。
东南亚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之所以受到威胁,是因为这一地区动物栖息地破坏的速度位列全球之首,加上物种过度开发造成的直接损失。即便森林完好无缺,捕猎也会造成森林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逐渐耗尽。
虽然研究人员和动物保护人士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但许多东南亚所特有的物种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逐渐灭绝。究竟有多少特有物种能够保存下来,将取决于保护与可持续性干涉的成功与否。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