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尘屑中的天崩地裂起笔:行星迁移改变格局

彗星尘屑中的天崩地裂起笔:行星迁移改变格局

2013-8-22 21:05点阅:9719来源:新浪网 繁体

ico

大约38亿到40亿年前,地球遭遇了科学家们称为“晚期重度轰炸”的天文事件:来历不明的小行星和彗星纷落如雨,把大部分地面砸得面目全非。月球上也留下了累累陨坑。

ico

45亿年前太阳系诸行星的诞生过程极其狂暴。它们通过一系列惊天动地的撞击,吞噬狭路相逢的其他行星胚胎而成长--也许正是其中一次的撞击使得地球拥有了月亮。

 

  图注:45亿年前太阳系行星的诞生过程极其狂暴。它们通过一系列惊天动地的撞击,吞噬狭路相逢的其他行星胚胎而成长--也许正是其中一次的撞击使得地球拥有了月亮。月球的大体积、低密度等特点表示,它可能是在一颗与火星差不多大的原行星撞上地球、蒸发掉自身及地球的部分岩质外壳之后,从爆炸的碎屑中降生。根据最新的一种假说,月球最初还拥有一个姐妹星。如果说行星诞生于某颗恒星周围旋转的圆盘状星云并自此安守其位的话,上述现象统统是匪夷所思的。那样的形成过程应当造成排布合宜、近圆形的轨道,正如铜制太阳系仪中的那样。显然许多行星都作过迁移,但平缓的迁移似乎解释不了极端的天体轨道和晚期轰炸,至少利维森不这么认为。他开始怀疑,我们太阳系的历史全然不是一帆风顺——它经历过某种“整体引力不稳定”时期。2004年他在休“安息年”长假的时候,与三位同行齐聚于法国尼斯,打算攻克这道难题。利维森身材魁梧,花白稀疏的头发在脑后扎成马尾,颌下一部圣诞老人式的豪放大胡子。他既严肃又滑稽,设在博尔德市的办公室里装点着几幅笔触丰富的旧式星图插画、一个爱因斯坦玩偶和一具机器人模型。他热衷于进行戳人神经的讲话,有时还故意戴一副棒球捕手面具,表示对来自观众席的“拍砖”早有准备。“我接下来要讲的绝对是疯话。”是他在最近一次研讨会上的开场白,“如果我把这言论公开发表,我的职业生涯就可能完蛋。”这番话早在2004年就用得上——他和几位同行参照几十次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提出了如今被称作“尼斯模型”的假说。简而言之,利维森小组认为我们太阳系的四颗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最初形成于比现在紧密得多的近圆形轨道,后三颗与太阳的距离都比现在近。早期,它们都镶嵌于圆盘状的太阳星云,周边仍充满冰质和岩质的碎片。随着几大行星将这些物质或吸收、或在近距离遭遇后甩出,星云圆盘中便渐渐清出了空轨。此时,行星们彼此拉扯,整个系统飘摇欲破,“几乎处于无限混乱的局面。”利维森说。各星体像是被引力的弹簧全部连缀在一起。其中最强的一根“弹簧”连着两颗最大的行星——木星和土星,一抽动就会使整个系统发生震荡。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北风的微信
支付宝扫一扫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