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遗鸥

遗鸥

时间:2013-11-13 22:05|查看:2009|评论:0|字体: 繁体

遗鸥

 

遗鸥

 

遗鸥(Ichthyaetus relictus),鸥科鸥属濒危候鸟,现其繁殖地集中在蒙古国(数处)、哈萨克斯坦(2处)、俄罗斯(1处)和中国(1处),其越冬地在中国天津沿海和韩国。遗鸥栖息于海拔1200~1500m的沙漠咸水湖和碱水湖中,遗鸥的繁殖期为5~6月,5月初即见有个体开始营巢,筑巢于沙岛上,常与燕鸥、噪鸥、巨鸥的巢混在一起。以枯水草为材。杂食性,繁殖期以水生昆虫动物性食物为主。10月南迁。

 

发现及命名

 

1931年,瑞典博物学家艾纳·隆伯格首次撰文提及其在中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发现的遗鸥标本,但其认为遗鸥是棕头鸥在东方的一个变种。直到1971年,在哈萨克斯坦阿拉胡发现了遗鸥的繁殖种群,从而明确了它独立物种的地位。

 

遗鸥

 

遗鸥

 

外形特征

 

遗鸥是一种中型的水禽,体长为40厘米左右。嘴和脚都是暗红色,前额扁平,夏季头部纯黑,就像围着一块黑色的头巾。眼睛后缘的上、下方各具一个星月型的白斑。背部、肩部为淡灰色,腰部、尾羽和下体为白色。飞翔时翅膀的尖端呈黑色,而且具有白色的斑。冬季头部变为白色,只是在耳区有一个暗色的斑,甚为醒目。另外,在头顶至后颈也有较暗的颜色。

 

肩、翼上覆羽淡灰色,与背同色;外侧初级飞羽白色,具黑色次端斑,次端斑自外向内各羽逐渐扩大,至第6枚初级飞羽又缩小为一小黑斑;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黑色,第2、3枚初级飞羽外翈前部黑色,第1、2枚初级飞羽前部黑色次端斑后方各具一大形白斑;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淡灰色,具白色先端。体侧、下体均纯白色。

 

成鸟冬羽:头白色,头侧耳覆羽具一暗黑色斑,后颈亦呈暗黑色,形成一横向带斑,直至颈侧基部。

 

幼鸟:第1年冬羽似成鸟冬羽,但耳覆羽无暗色斑,眼前有暗黑色新月形斑;后颈有暗色纵纹,三级飞羽和部分翅覆羽暗褐色,尾羽白色,末端具一宽阔的黑色横带。

 

虹膜棕褐色,嘴和脚暗红色,脚有时呈珊瑚红色;幼鸟嘴、脚为黑色或灰褐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生活习性

 

遗鸥喜欢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滨湖生有泥淖沙洲和浸——漫水的寸苔草滩,湖周种植有沙柳、柠条的固沙林带。遗鸥每年春天都成群地来到这里,站立时头颈伸得很直。每当晴好天气的黄昏时刻,众多外出觅食的遗鸥纷纷归来,在岛屿及附近水面上嘻戏、欢娱,一片十分喧闹壮观的景象。非繁殖的个体则自行结群生活于繁殖地以外的其他湖泊中。虽然它在当地被称为“钓鱼郎子”,但事实上水生昆虫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才是它的主要食物。筑巢于沙岛上,常与燕鸥、噪鸥、巨鸥的巢混在一起。以枯水草为材。

 

繁殖方式

 

遗鸥的适应性很狭窄,尤其对繁殖地的选择更是近乎苛刻,它只在干旱荒漠湖泊的湖心岛上生育后代,其他地方不繁殖。

 

每年3月,遗鸥陆续北迁,这时,它们已更换了一身崭新而色彩绚丽的羽毛,为长途跋涉飞临巢区、吸引异性之一并结成配偶而做好了准备。有的在迁徙途中就相互结识、配合成对,而绝大多数却是到达繁殖地后,才相配成亲。

 

迄今在地球上发现的遗鸥巢无一不在湖中之岛上。湖心岛的中央部位,裸露而多石子的地面是首选巢址。早迁到达的遗鸥的巢造得较为精致,先用嘴和脚在地面上掘出2~3厘米深的浅坑,然后摆放锦鸡儿、白刺等灌木细枝,内铺禾草类、绒草和羽毛,并在巢外围加一圈小石子固定。后迁来者搭建的巢往往相当简陋,有的只为一浅穴,内垫灌木枝叶和杂草。

 

在孵化后期和育雏期间,遗鸥会集体护巢。如有人或天敌接近巢区,成千上万只亲鸟几乎倾巢而出,在巢区上空狂飞乱舞,大声惊叫,有的不顾一切地向下俯冲,有的居高临下排泄粪便对付入侵者。

 

遗鸥的繁殖期为5~6月,5月初即见有个体开始营巢。它们通常在海子的湖心岛上营建起成片的巢群,巢连着巢,巢间的距离有时仅有7厘米,主要由枯草构成,里面垫有羽毛。每窝产卵2~3枚,也有1枚或4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被有褐色或黑色斑点。刚出壳的雏鸟体重为50克左右,全身被有浅灰色的绒羽,嘴、脚均为黑色,趾间有蹼。出壳后的第二天就可以行走,在亲鸟的嘴里啄食,但十分怕冷,时常依偎在亲鸟的翅膀下面。

 

棕头鸥与遗鸥头部性状比较

 

棕头鸥与遗鸥头部性状比较

 

种群现状

 

种群概况

 

在中国内蒙古地区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盘桓着著名的两大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库布齐沙漠,在这两大沙漠的接壤处,分布着一些湖泊群,其中一个驼形的盐碱湖泊,叫作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1987年,由中国鸟类学者组成的考察队在这一地区获得了一对遗鸥的标本,他们推断这里可能有遗鸥的繁殖群。1990年春夏之交,他们又来到这里考察,终于如愿以偿,发现了湖心岛上庞大的遗鸥巢群。从那以后,他们就开始进行对遗鸥种群的研究工作,揭开了这一神秘鸟类的许多不解之谜。

 

栖息地状况: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境内的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由于周边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禽遗鸥来这里繁殖,红碱淖也成了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基地,每年夏季大约占全球90%以上的遗鸥会光临红碱淖。据榆林市野生动物保护站的负责人介绍,2006年,来红碱淖繁殖的成鸟遗鸥近3000对,筑巢产卵2985巢。2007年有万余只成鸟遗鸥来红碱淖繁殖,筑巢产卵5036巢,来红碱淖繁殖的遗鸥数量逐年增长。然而,旅游活动开发(鸟类繁殖期间的观鸟游)和气候变干导致遗鸥数量急剧下降。红碱淖在20世纪70至90年代,其面积达到10万亩,不仅是重要渔业产地,还是世界濒危鸟类遗鸥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进入21世纪后,其水位明显下降,每年以2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面已缩小到7万亩左右,湖泊整体呈现“缩水”局面,水质也不断恶化,pH值由7.4~7.8上升到9.0~9.42。世界最大遗鸥家园出现水危机,位于神木县的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主要栖息地。

 

濒危因素

 

1.过度捕猎:拾取鸟卵。

 

2.天敌动物:猛禽的活动对处於繁殖状态的遗鸥所造成的间接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湖周和沙丘上的中、小型食肉类可能对遗鸥更具危险性。

 

3.种内生物学特点:育雏期,雏鸟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离巢走失的雏被其他巢的雄鸟啄死。此外,恶劣的天气,如暴风雨、冰雹等可能也是部分雏鸟死亡原因之一。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