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西藏千途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行者物语 > 名词释义 > 宗教名词 > 和尚

和尚

2015-2-2 17:14|查看:3897|评论:0|字体: 繁体

和尚

和尚(梵语:upādhyāya,巴利语:upajjhāya),佛教术语,又作和上、和阇、和社、殟社、鹘社、乌社、邬波驮耶、捂波地耶、优婆陀诃、郁波第耶夜、佛佗。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

佛教出家众,出家时的亲近师,即称为“和尚”,又称亲教师。和尚与授戒师即阿阇黎意义相近,一位比丘有一位“和尚”,与两位“阿阇黎”,分别授予他十戒和具足戒,这位比丘是其“和尚”的法统继承者。后世佛教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又用以指称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或用以称呼寺院的住持方丈。

在汉族社会,在习惯上,把佛教男性出家众(比丘)较不严谨地通称为“和尚”,与沙门的意义相近,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则称为尼姑。与其他教派共用的有:大师、师傅。

术语释义

梵文捂波(upā)意思为“近”,地耶(dhyāya)意为“读”,因此邬波地耶的原义是“弟子所亲近习读的尊师”。唐慧琳《一切经音义》认为,印度方言称捂波地耶为殟舍(Khosa),自西域传来中国之后,辗转译为和尚。南宋法云所著《翻译名义集》,认为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ājjhaw等之误转。

鸠摩罗什译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但流传不广。汉语翻译中,原就有弃繁就简的传统,能够贴近汉语原有使用习惯的译语也较容易流行。汉语习惯双音节的名词,捂波地耶为四音节,在发音习惯上不如“和尚”二字方便。

大智度论卷十三载,沙弥、沙弥尼之出家受戒法,应求二师,一为和上,一为阿阇梨。和尚为出家师,阿阇黎为授戒师。

民间通称

和尚本意原不同于僧伽、比丘或沙门,而在近古和近现代,“和尚”成了男性僧伽的统称。和尚在汉语中,又有“和睦尚贤”的意义,故较为汉地所接受。明朝李卓吾在《玉簪记》认为:“千里相聚曰和,父母还拜曰尚。”这即是以汉字字面来解释的典型。汉传佛教中,又称寺院的住持方丈为和尚。在藏传佛教之四种阶位中,以和尚为最上之第四位,其权力仅次于达赖喇嘛与班禅喇嘛,住持诸大寺。日本佛教僧官阶位中,有大和尚位、和尚位等称呼,后则转为对高僧之尊称。

出家的和尚要受各种戒律的约束,不能饮酒、杀生、结婚生子等。三餐方面,一般汉传佛教和尚还必须素食,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不禁。日本佛教大多数门派则在明治维新之后开放僧侣娶妻、茹素等戒。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公益画报

纪录片

纪录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