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西藏千途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行者物语 > 名词释义 > 生态名词 > 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

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

2015-2-15 08:15|查看:3071|评论:0|来源:中国网|字体: 繁体

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

 

据住建部网站消息,住建部委托中国动物园协会编制了《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以下为全文:

动物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开展野生动物综合保护的专类公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示范场所,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中心任务是开展野生动物综合保护和科学研究,并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和环境保护宣传。保护和利用好各类动物园,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发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动物园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综合功能日益完善。动物园行业通过加强交流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机制等措施,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动物园与世界先进动物园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行业发展尚存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对动物园价值的正确认识,过分强调动物园的商业属性和旅游服务功能,偏离了动物园公益性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把动物园变成营利性机构、利用野生动物进行表演、违规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等问题,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构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现已成为全球共识。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的要求,面对国际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动物园行业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民众自然科学素养做出更大贡献。为此,结合我国动物园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纲要。

第一部分 动物园发展总体目标

未来十年,中国动物园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由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的转变。

现代动物园是能够切实为园内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保障其健康生活和科学繁育的重要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基地,并支持和参与野外物种保护工作,向公众传达正确的生物学信息和环境保护思想,帮助公众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中国动物园要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需要实现思想理念和工作中心的双重转变,要从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高度,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快自身体系建设的改进提升,从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入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动物园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合动物园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要求和公益性特点,其发展应遵循以下要求:

一、宣扬和维护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价值观,团结社会各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与稳定;

二、努力用非营利的专业工作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三、倡导先进文化,帮助公众树立新文化观念,建立符合先进文化思想要求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文化发展进步。

第二部分 动物园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行科学的物种种群管理

实现科学的物种种群管理是动物园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动物园物种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要尽快制定全行业物种种群发展规划,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性物种种群。对圈养的国家一级、二级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附录II的动物实现全行业物种种群管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物种群。

具体内容见附件1:《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物种种群发展目标和措施》。

二、着力提高动物饲养管理与动物园展示水平

在野生动物保护和饲养工作中应当做到:

1.为动物提供符合其健康生活需求和不同时期生理要求的饲养条件,为动物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让动物能够表达自然行为,保障动物能够正常生存繁育;

2.为动物提供日常健康护理,建立可满足动物医疗救治需求的动物医院;

3.全面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素质,杜绝任何侮辱、虐待、恐吓殴打动物的行为;

4.杜绝各类动物表演。

具体内容见附件2:《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野生动物饲养管理目标和措施》。

三、建立完备的野生动物医疗保障体系

动物园应当构建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强化野生动物医疗的救治、防疫等,全面降低动物发病率,提高治愈率,保证患病动物能得到及时的治疗,防止动物疫情发生,确保人和动物的安全。

具体内容见附件3:《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动物医疗保障目标和措施》。

四、建立健全动物保护教育体系

各动物园应当组建动物保护教育部门,配备专职从事动物保护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动物保护教育工作。争取将动物园保护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公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体系。

具体内容见附件4:《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保护教育工作目标和措施》。

五、大力开展动物保护管理科学研究

动物园应加强自身科研能力建设,积极组建科研队伍,加强与社会各相关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动物园物种种群遗传管理;

2.野生动物疾病防治;

3.动物行为学及行为管理;

4.动物福利的改善;

5.野生动物繁育技术;

6.部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野外研究、再引入和放归。

具体内容见附件5:《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科学研究目标和措施》。

六、建立完善动物园安全管理机制

在三年内,所有动物园应当健全保障人和动物安全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并上报所在城市人民政府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将相关信息输入动物园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切实提高全行业协同应急及动物园安全管理与保障能力。

具体内容见附录6:《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安全制度和应急处理准则的建立》

七、切实提高动物园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未来五年内,省会城市动物园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应达到总职工人数的50%以上;未来十年内,所有动物园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应达到总职工人数的50%以上,切实改变动物园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

各地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增加从业人员经济收入,保障员工福利待遇,不断吸收并留住高素质技术与管理人才,确保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八、严格控制政府投资动物园的门票价格

为确保政府投资动物园的公益性,未来三年内应研究解决动物园“门票价格过高”等问题。要全面调查研究,制定合理的门票价格,并保证成人的门票价格应不高于当地人均月收入的千分之五,且各类特殊人群应当按政府相关规定实行减、免票制度。

九、全面推行动物园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未来十年,动物园行业要切实加强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并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立的全行业精细化管理体系相对接,包括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业务交流与管理等办公系统,逐步实现信息、技术等资源的全行业共享。具体目标包括:

1.动物园行业信息化

建立以中国动物园协会为主导的行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与管理要求,并将其纳入国家信息化管理体系。各动物园应设立信息管理员,配置相关软硬件设备。省会城市动物园应在五年内率先达标,其他动物园均应在十年内达标。

2.信息管理规范化

通过制定《动物园行业信息化管理平台运行规范》,建立规范化的信息管理机制,制定网络建设、资源利用、安全保护、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使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规范、高效运行。

3.动物园管理网络化

未来十年内,构建完成以中国动物园协会为中心、以省会城市动物园为分中心的信息管理网络体系,形成辐射状现代化、信息化、集成化管理体系,实现全国动物园行业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全面提高行业管理效能。

第三部分 动物园发展的管理保障

一、明确各方职责,完善管理制度

各有关城市人民政府要将动物园建设管理纳入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并对管理机构、资金投入、财税政策和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保障,制定完善动物园运营管理、动物园种群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政府投资建设的动物园公益性及公共服务职能。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各省级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指导和监管职能,组织制订完善动物园建设管理的法规政策、制度以及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等,指导、监督各级公园管理机构正常履行职责。

1.建立完善动物园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体系

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委托中国动物园协会牵头建立全国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健全国家、省、市、动物园四级动物园行业管理网络体系,切实加强政府指导和跟踪监管管理效能。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辖区内所有动物园的登记注册、指导服务及检查监督等,及时更新完善相关信息资料,并按要求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

2.健全动物园建设管理审核制度

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建立科学严谨的动物园准入和退出审核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动物园建设管理专家库,并完善专家管理,凡新建动物园需首先通过专家评估论证,并面向全社会进行公示;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动物园在登记注册基础上进行全方位评估论证,对不符合法定条件和准入标准的动物园及时通报,并予以曝光,在未来十年内全面清理行业内不合格的动物园。

3.实施动物园分级分类管理

根据各动物园的现状,确立北京动物园、上海动物园、广州动物园、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动物园行业中心动物园。各中心动物园要在中国动物园协会的组织协调下高效及时地完成住房城乡建设部交付的各项任务,并为动物园协会各会员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服务。各省会城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动物园为地区中心动物园,要认真完成省级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交付的各项任务,并为本地区各动物园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服务。

二、保障投入,确保安全运营健康持续发展

各有关城市人民政府要在资金、机构、政策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以保证动物园具备正常运营和健康持续发展。凡政府投资建设的动物园,其运营管理及保护发展(包括日常管理、科研试验、保护教育、人才培养等等)所需资金投入都应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对非政府投资建设的动物园,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行业指导和运营监督管理。

三、加强标准规范编制,健全培训教育体系

1.由中国动物园协会牵头,调集各相关单位技术力量,组织编制《动物园规划设计规范》、《动物园综合保护工作指南》、《动物园保护教育工作指南》、《国家一级和附录I动物饲养管理指南》、《动物园动物医院工作指南》和《动物园保障人员(游人、员工)及社会公共安全规章》等,不断完善动物园建设管理标准体系。

2.建立健全动物园从业人员职业管理制度。对动物饲养保育员、动物营养师、兽医、动物园规划设计师、动物保育教师等岗位进行培训并建立职业资格认证评估体系。

3.建立健全动物园行业培训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岗位、不同区域的各相关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技能训练。

附件1

动物园物种种群管理目标和措施

一、动物园物种种群管理的重要意义

动物园物种种群管理就是把所有分散在各动物园的同种动物个体作为一个大种群进行统一管理,在分析育龄个体遗传价值和亲缘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配对,避免近亲繁殖,防止或减缓因种群基因漂变而导致的种群退化。科学的种群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现有圈养野生动物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维持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确保种群的遗传健康,实现种群的可自我维持,在减少直至最终摆脱对野外动物资源依赖的前提下,保障动物园展出的野生动物来源,进而实现动物园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圈养动物种群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将部分圈养个体放归野外,以补充野外动物的种群数量,或者重建野外动物种群,为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安全保障做出贡献。因而开展动物物种种群管理,无论对动物园行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动物园物种种群管理的主要任务

1.开展全国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资源普查,根据普查结果科学编制物种种群管理动物名录,确定物种种群管理的优先顺序。

2.编制动物园物种种群管理规划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争取十年左右基本实现动物园圈养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I物种的种群管理。

3.制定动物物种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规范行业物种种群管理工作。由动物园行业协会牵头,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行业管理要求,组建物种分类管理组织,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4.开展动物园从业人员培训教育,树立科学的物种种群管理观念,提高动物园物种种群管理能力,促使动物园转型发展。

5.按物种种群管理工作规划与实施计划要求,完成对纳入物种种群管理的动物个体进行标识、登记建档等,完善动物园物种种群管理基础工作。

6.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谱系管理体系,对已经纳入物种种群管理计划而尚未建立谱系的物种尽快完成谱系建立工作。

7.督促跟踪各动物园按照中国动物园协会物种种群管理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方案,对纳入物种种群管理计划的物种实施科学合理的繁殖管理。

三、责任分工

(一)中国动物园协会

中国动物园协会负责组织实施动物园行业的物种种群管理及相关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组建动物园物种分类管理专家组,组织编制动物园物种种群管理规划、物种种群管理规定、物种种群管理动物名录和实施管理的优先顺序、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的物种种群管理计划等,报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和跟踪监督。

协助住房城乡建设部推进动物园行业物种种群管理工作,并就每年种群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等编制年度报告,于每年12月25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中国动物园物种种群管理规划要本着实事求是和科学有序的原则,并突出重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组织开展全国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资源普查;

2.实现动物园物种种群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

3.加强动物谱系管理,统筹管理各动物园之间的种源交换与交流,优化圈养物种种群的遗传结构;

4.制定圈养物种种群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结合实际情况为各物种种群未来的发展设定目标。在物种种群管理过程中,对其未来发展动态进行科学预测与分析,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有效预防;

5.充分发挥各动物园自身的种群优势,形成各地动物园“各有所长、优势互补、整体受益”的健康稳定发展格局;

6.在保持物种遗传多样性前提下,使各动物园充分发挥自身的种群及技术优势。不断优化健全协调合作机制,促进动物物种种群的稳定增加,满足各动物园的科研、展示等发展需求;

7.建立具备两项基本功能的网络管理平台:一是实现各动物园之间物种种群信息的共享。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动物园科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各动物园圈养物种种群信息的实时更新,以便于谱系管理以及调配计划的制定和完善。二是实现政府主管部门对全国动物园物种种群管理总体情况的实时掌控,促进行业主管部门决策和监督管理效能的提升;

8.对从事物种种群管理的各相关人员实施培训教育。

(二)各动物园

1.各动物园要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遵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制定的物种种群管理规划,结合本地、本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动物园物种发展计划,将其纳入全国物种种群管理计划,并接受中国动物园协会统一管理。

2.努力做好物种种群管理工作,在资金、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饲养设施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3.按全国动物园行业物种种群管理的规定,完善动物园自身建设,健全管理职能。

(1)确定一名主管领导,专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动物园的物种种群管理工作,并参与全国动物园物种种群管理计划协调。

(2)根据全国动物园物种种群管理规划和本单位圈养动物的情况,确定若干名物种管理代表,参加全国物种种群管理工作。

(3)各地区中心动物园要挑选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中国动物园协会组织的谱系保存人技能培训,成为协会物种谱系保存人,担当物种谱系管理工作。

(4)设置专门的动物档案、谱系管理员岗位,配备专职的专业技术人员、专门的技术设备,建立本园的动物管理档案和动物谱系。动物档案、谱系管理员和动物档案信息应加入中国动物园协会建立的物种种群管理信息平台,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和行业协会的技术指导。

4.对中国动物园协会已经制定物种种群管理计划的物种,各动物园应按计划要求,及时完成电子芯片植入和其它类型的个体标识。

附件2

动物园动物饲养管理目标和措施

一、全面改善我国动物园动物饲养状况,达到国际公认的饲养水准

1. 建立具有中国动物园特色的动物福利保障体系

(1)以全面提升动物园动物福利水平为目标,制定相关管理法规制度,规范动物园动物饲养管理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服务优势,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动物福利保障体系建立和实施的跟踪监管,全面推进各动物园动物福利工作的开展;

(2)参照国际公认标准,制定中国动物园动物福利标准及实施计划,逐步达到国际水平;

(3)制定野生动物饲养管理伦理道德规范。

2.全面提升动物园管理部门的动物福利意识和观念

(1)由行业协会科普教育宣传委员会组织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提升动物园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动物权利、动物需求、动物伦理等方面的关注,从思想上改变对动物福利保障的认识和认可;

(2)定期开展提高动物福利的研讨会及培训班,开拓视野,提升专业素质。

二、 开展动物行为学研究,推进动物园的丰容与动物训练

1. 建立动物园丰容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实现对动物丰容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

(1)开展动物行为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动物园丰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评价与对比分析,有针对地性进行整改;

(2)在行业协会科技工作委员会内设立动物行为学研究、丰容、训练技术指导工作组,切实有效的促进动物园丰容工作的开展;

2.各动物园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动物行为学研究、丰容和日常动物训练,逐步建立完整的技术评价与管理体系;

3.运用动物行为学研究成果,制定重点(濒危、珍稀)动物健康状况评价标准。根据动物行为判断动物健康状况是最为简便、直接和有效的技术方法。要基于重点动物的行为特征,建立其健康状况的评价标准,实现动物饲养管理的科学化。

4.定期开展动物行为观察分析的培训教育,提高饲养人员基于动物行为的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物饲养管理效率。

三、加强动物饲料营养研究与评价管理

在野生动物的饲养管理中,掌握动物各生理阶段所需饲料及其营养构成是野生动物管理者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深入了解动物所必需饲料的营养特点,有助于饲养人员全面掌握野生动物饲料和营养需求,以推动动物园野生动物的科学饲养管理。

1. 建立野生动物日粮的科学评价体系。应根据动物园所处地域气候、环境等的不同,科学建立动物园每种野生动物的日粮评价体系,科学调配动物日粮,保障动物园野生动物健康。

2. 建立野生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对野生动物饲料营养成分进行实际测量和对比分析,逐步建立起全国野生动物饲料营养成分数据库,为动物日粮的合理配制提供基础数据。

3. 由行业协会负责建立动物饲料营养成分的网络管理平台,并实现全国动物园行业信息共享,促进交流与合作,全面快速提升动物园野生动物饲养水平。

四、编制相关技术规程及工作指南

由行业协会负责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化发展及行业发展需要,组织实施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标准和规范:

1.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2.野生动物饲料质量的安全监管技术规程;

3.野生动物饲养人员岗位操作及安全操作技术规程;

4.完成已进行种群管理的物种饲养管理指南;

5.动物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工作指南。

附件3

动物园动物医疗保障的目标和措施

一、建立动物园野生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网络

完善野生动物疾病防控节点的布局和动物园各级动物医院的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动物园中心动物医院和地区动物园中心动物医院建设,加快培育野生动物医疗保障专业技术队伍,合理配置野生动物疾病防控资源,不断提高野生动物医疗救治水平。

1.建立全国动物园中心动物医院

确定北京动物园、上海动物园、广州动物园、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全国动物园中心动物医院及动物园行业野生动物疾病防控与研究中心,全面开展野生动物重大疾病的防控、野生动物医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全国动物园中心动物医院需具有由不少于十名的具执业资格的全职兽医和研究人员构成的专业技术队伍,且其年龄、专业等配置合理。全国动物园中心动物医院一方面要为全国动物园行业提供业务支持和技术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对动物园行业兽医工作进行监管。

2.建立地区动物园中心动物医院

确定现有的省会城市(广州、成都除外)投资建设的公益性动物园为本地区动物园中心动物医院,重点解决本地区野生动物常见病及地域性重大疾病的诊疗与防控。地区动物园中心动物医院需具有由不少于5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全职兽医和研究人员构成的专业建设队伍,且其年龄、专业配置合理;其主要职责是:为本地区动物园提供业务支持和技术服务,并积极协助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对动物园兽医工作进行监管。

3.建立市县级动物园动物医院

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以外的城市动物园是动物园野生动物疾病防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县级动物园动物医院需有不少于2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全职兽医,主要负责解决本动物园野生动物常见病的诊疗与防控,包括对本地域发病动物的及时转移治疗,并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做好一线技术人员执业培训及本地区野生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

二、建立健全野生动物医疗技术人员培训系统

加强野生动物医疗保障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以培养各级野生动物医疗人才为重点,建立健全野生动物医疗技术人员培训教育体系。

1.加速整合各动物园行业中心动物医院及其周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资源,建立野生动物医疗高级技术人才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各级野生动物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

2.建立和健全全国动物园动物医院专业人才培训机制,以完成省级以下动物园专业人才的中初级培训为重点,完善野生动物医疗技术人员专业培训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和体系构建,加快野生动物医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3.定期组织区域性的和全国性的动物园兽医技术交流大会,聘请国内外动物园专职兽医授课、带领手术等实操演练。同时,组织各级动物园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国际性兽医技术交流与培训活动。

4.积极申请执业兽医师野生动物兽医方向的执业资格评估测试,实现野生动物医疗技术人才职业制度管理。

三、建立远程动物诊疗技术协作网络系统

建立健全全国野生动物医疗机构信息资料共享平台以及全过程监管机制,建成较为完善的野生动物疾病防治资料数字化管理体系。

1.建立和完善远程动物诊疗技术协作系统,以动物园行业中心动物医院为节点,整合并优化各地区野生动物医疗机构的技术资源,辐射服务到各级野生动物医疗机构,为野生动物重大疾病的防控提供诊疗信息。

2.建立动物园野生动物疾病防控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完善野生动物疾病防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管理制度,促进野生动物疾病防控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3.依托远程野生动物疾病诊疗技术协作网络系统,加强各级动物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建立并完善野生动物疾病的转移诊疗和接收体系,确保野生动物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治。

四、建立野生动物疾病信息库

通过建立野生动物疾病信息数据库,集成野生动物疾病防控成果,以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实施智能化管理,提高动物园野生动物医疗保障能力和管理效能。

通过建立野生动物疾病信息库来促进野生动物疾病防控技术的研究,以共性的关键性技术研究为主,重点支持各地区珍稀野生动物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并支撑对行业发展具引领作用的重大野生动物救护项目,力争形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的动物疾病防控成果,全面提升野生动物疾病防控的技术与管理水平。

五、建设野生动物疾病防控专家库

1. 建立和完善动物园野生动物疾病防控专家库

建立野生动物疾病防控专家的筛选制度,聚集国内外优秀的野生动物疾病防控专家,建立专家资源库。通过规范入库专家管理,明确专家的权利与义务,借助计算机与网络管理技术,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2.强化野生动物疾病防控决策的智力支持

通过建立野生动物疾病防控专家库,紧密结合野生动物医疗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野生动物医疗工作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研究,为野生动物疾病防控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快速优质的专业服务。主要服务方向:

(1)野生动物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评价;

(2)野生动物重大疾病防控项目的立项、论证、监管和成果鉴定验收;

(3)为野生动物疾病防控政策(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制订提供调研资料。

3.提升野生动物疾病诊疗的智力支持

针对野生动物发生的新病、急病、重病或重大疫病,通过实时远程动物诊疗技术协作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入库专家的技术专长为诊疗工作提供检测建议、诊断结论、治疗方案、防控措施和研究技术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六、全面推进动物园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1.完善野生动物医学技术标准体系

建设野生动物医学技术标准体系,形成基本适应现代动物园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全面提升动物园行业建设管理与保护发展技术水准。

2.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与规程

加大动物园行业基础调研和应用研究,并积极借鉴、引用野生动物医学领域的国外先进标准与规范,加强野生动物医学通用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重点开展各门类野生动物化学保定、免疫程序、动物医疗训练、疾病诊断规程、处方规范化等医疗技术规程以及动物医院建设、野生动物疾病防控网络、野生动物疾病防控人才培训等技术标准和规程的编制。

3.积极推广应用相关技术标准与规程

开展标准应用的辅助工具开发,并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的跟踪督查,对建设、管理中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动物园予以督促整改,甚至通报。

附件4

动物园动物保护教育的目标和措施

一、动物保护教育应当成为动物园的重要职能工作

1.动物园保护教育要整体规划、协同发展

中国动物园协会要在调研基础上,摸清家底,全国一盘棋,按地区、动物园的类别、大小及分布等统筹规划,形成不同的保护教育基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形成“中国动物园协会—动物保护教育基地—动物园”的辐射教育体系。

2.行政保障

各地动物园作为动物保护教育体系的基本细胞元素,应成立动物保护教育职能部门,设立专职的保护教育工作岗位,负责策划动物保护教育项目及其组织实施、跟踪评估等,保障动物保护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目标。具体要求是:(1)工作人员总数在100人以下的动物园,其专职保护教育人员应不少于5人;工作人员总数在100-200人的动物园,其专职保护教育人员应不少于10人;工作人员总数在200人以上的动物园,其专职保护教育人员不得少于20人。(2)专职动物保护教育人员至少有70%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相关学历。(3)专职动物保护教育人员应在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合理配比,建立形成合理、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团队。

所有动物保护教育人员都应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业务培训并持证上岗。动物园的其他员工都有参与保护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各动物园要形成保护教育部门负责策划、组织,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动物保护教育工作局面。

同时,积极鼓励并多方吸纳社会志愿者参与动物保护教育工作,形成专职队伍主导、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3.资金保障

城市人民政府应在动物园管理专项经费中设立动物保护教育专项,并对其使用进行严格跟踪监督,保证专款专用。对于动物保护教育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其中不少于50%的收益反哺到动物保护教育工作中。

二、建立健全动物保护教育工作队伍

1.建立多专业联合、多方位参与的动物保护教育工作队伍

(1)从事动物保护教育的工作人员除了动物相关专业外,应有生态、环保、心理、教育等专业人员;

(2)建立健全动物园全天员工积极参与、动物饲养人员必须动物保护教育的工作机制;

(3)建立健全志愿者招收、培训、参与动物保护教育的管理机制,更广泛、全面地开展动物保护教育活动。

2.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动物保护教育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1)各动物园应定期组织动物保护教育人员参加各相关业务培训,并建立综合考核和动态管理机制;

(2)中国动物园协会要切实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联合实施继续教育和专业人才定向培养等,打造优秀的动物保护教育人才队伍。

3.各动物园应将对全体员工进行动物保护教育专业化培训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内容,使之常态化、规范化。

三、逐步完善动物园配套设施设备,提升动物保护教育效能

1. 各动物园制定与其现状、发展需求等相匹配的动物保护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

(1)制定适合不同公众群体的教育计划;

(2)建立相应的教育项目方案设计、执行策划、综合评估与考核管理等;

(3)建立动物保护教育信息平台及互动交流平台,增强公众参与、互动交流等。

2.各动物园应配备与其规模相匹配的设施设备用于保护教育

(1)未来十年,各有关城市人民政府建设(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大对动物园动物保护教育的投入,全面改善动物园内的科普馆、动物展区、培训中心等设施设备,完善动物保护教育展室、展品、标牌等,有条件的动物园还应建设多功能的生态教室,提高动物保护教育的现代化和科技水平;

(2)动物展区设计应当满足向公众传播正确的物种与栖息地、提高动物福利等动物保护相关知识的要求,其展示说明或标牌至少应包括物种的学名、拉丁名、自然栖息地、生物学特征、保护价值及物种保护状况等基本信息;

(3)动物园内各教育性标牌标识等应形象化、生动化、多样化,内容要正确传达动物的保护信息,要能激发游人保护的热情、兴趣,并能提升游人的物种保护、环境保护意识。

四、将动物园保护教育纳入国家公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

1.中国动物园协会组织制订和完善动物保护教育教学大纲,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内容,争取将动物保护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主体;

2.积极配合城市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将动物保护教育纳入中小学自然科学和生物学教程,另一方面将动物园作为中小学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开展动物保护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

五、建立动物园动物保护教育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

1.加强与国外动物园及各相关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引进、开发利用国外动物保护教育领域新思想、新方法,并争取有关国际组织、财团等的资金支持;

2.交流完善动物园行业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以建立“中国动物行业网络管理平台”为起点,形成覆盖全国的开放式的动物保护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3.联合各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动物保护组织,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附件5

动物园科学研究的目标和措施

为实现中国动物园在未来十年内由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转变的总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开展动物园动物保护相关科学研究。

一、基础性研究

包括动物园日常管理所涉及的基础性研究:

1.动物展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引进或探索动物展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动物展区建设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动物展示的新方法、新思路等,打造绿色、低碳、环保型现代动物园和动物展区。

2.动物园管理创新研究。主要是在动物园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或理论研究;

3.野生动物行为学研究。开展全面、系统的野生动物行为学研究,不断改进笼舍设计,进行环境丰容等,减少圈养野生动物的刻板行为、丰富圈养动物的自然习性和行为,切实改善动物福利,提高圈养动物的生活质量,提升动物园科普展示、教育宣传等效果。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快速建立动物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提高动物饲养、医疗保健、繁育等工作成效;

4.动物医疗保健研究。全面开展人兽、人禽共患疾病、公共卫生安全、流行性疾病监控与防治、比较解剖学、动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麻醉与化学保定、动物精细外科学、动物生理生化参数等方面的研究,切实保障动物园圈养动物及各相关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二、物种种群管理

开展濒危野生动物种质资源(包括精子、卵子、细胞、胚胎等)保存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圈养濒危野生动物谱系,保护动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完成所有圈养野生动物个体的有效遗传识别,等等,是未来十年动物园物种种群管理的重点。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1.圈养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谱系建立和验证技术研究;

2.圈养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种群的遗传管理技术研究;

3.圈养动物个体遗传识别的技术研究。

三、繁育技术

开展圈养野生动物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圈养野生动物的繁育能力。主要包括:

1.珍稀濒危动物精液采集、冷冻与人工授精技术研究;

2.圈养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繁殖关键技术研究;

3.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育幼关键技术研究;

4.濒危野生动物人工辅助繁育技术研究(包括人工孵化、人工育雏;人工育幼、人工奶源、人工辅助成长和发育技术的研究)。

四、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野外研究以及再引入、放归等研究

深入开展濒危野生动物的野外生境、习性等研究,一方面为更好地保护自然栖息地濒危野生动物做贡献,另一方面为动物园动物展区的自然化生态化建设、改善动物福利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圈养野生动物再引入及野外放归等试验研究,进行放归试验及跟踪监测等。主要包括:

1.野生动物保护区动植物的种质资源本底调查、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疾病情况摸底及植物病虫害情况调查;

2.重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及其野外生境调查;

3.重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再引入的操作流程及技术规程研究;

4.自然栖息地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救治等技术研究;

5.圈养野生动物从圈养到半野化饲养、野化训练到野外放归的试验研究及全过程跟踪监测;

6.野外放归研究与野外放归监测管理。

五、濒危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的研究

组织开展动物的起源、进化、亲缘关系和保存遗传资源等研究,是保护动物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

1.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基因组的测序与解析;

2.野生动物功能基因的发掘与定位鉴定;

3.建立不同地域野生动物遗传基因库,并开展分子水平测试分析与管理;

4.濒危野生动物特异种质基因的发掘和利用;

5.濒危野生动物特异种质基因调控机理的研究。

六、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生境保护的研究

未来十年各地动物园及相关科研院所应该积极参与野外濒危动物栖息地生境保护的研究,主要包括:

1.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选址及其保护规划、修建技术等研究。

2.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研究;

3.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环境模拟及动物园动物展区建设的试验研究。

附录6

动物园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措施

一、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各动物园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1.所有出入兽舍和动物展区的门必须上锁。除健康检查、治疗、运输等特殊需要外,动物一般应当关在笼舍中或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

2.对于具有攻击性的动物,应当确定两位安全责任人,互相监督、互相提醒。

3. 要运用新技术改进动物园安全防范设置,兽舍的墙壁、玻璃、栏杆或者隔离网应有足够的强度,兽舍和展区的隔离设施要禁止游人进入,并在醒目处安装警示牌。

4.非封闭展区的隔离设施要有合适的高度,用隔离沟的,必须要有足够的深度,防止动物逃逸或掉入沟内。

5.药品和器械应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应建立全过程并可回溯跟踪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到人。

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各动物园要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安全督查机制,要分类制订凶猛、危险动物逃逸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动物逃逸处置的演练。动物园行业协会要协助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实施业务指导和跟踪督查。

1.动物园应当设定游人接待量最高限制,当入园人数超过最大接待量时应暂停游人入园,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人员疏散。

2.动物园建立覆盖全园区的应急广播系统,确保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在第一时间引导游人向指定方向撤离或疏散。

3.要建立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理等相关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动物园工作人员培训,确保人人知晓,并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宣传栏专题宣传等形式对入园游人进行安全应急教育。

三.制定完善日常管理工作细则

各动物园要切实加强日常管理,制订日常管理工作细则,明确管理人员、饲养、医疗等一线工作人员以及游人等的行为准则,以优质服务为基本宗旨,大力倡导文明游园。

1.积极组织开展动物保护科普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书画展等宣传教育活动,严禁动物表演。

2.加强游园巡查,杜绝虐待动物、随意喂食动物、噪声干扰等。

3.加强卫生保洁以及园内山体、水体、树木花草等保护管理,确保园内水质清新、动物展区及设施干净、整体环境优美。

4.加强对参观团队的管理,讲解人员须持证上岗,并严格要求专业化讲解。

四、加强标牌标识规范化管理

1.建立完善标牌标识系统,规范标牌标识大小、材质、语言规范及语种等要求,并明确管理责任人。

2.在所有危险区域、危险地点以及电网周围都应有标牌警示、设置护栏、防护网等,避免一切危险和伤害发生。

五、严格药品、器械等安全管理

1.动物园内枪支、麻醉药和化学保定药(以下简称“药品和器械”)等配备、管理和使用都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动物园内药品和器械应建立入库、出库、使用、返还等全过程登记管理制度,既要严格规范保管,又要确保紧急情况时发生时能及时取出、使用;

3. 枪支和麻醉药只能由经过培训的兽医使用,对使用枪支和麻醉药的兽医应当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

4.兽医在使用枪支和麻醉药过程中应配备相应的急救用品。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分享到: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扫描二维码加入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公益画报

纪录片

纪录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