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满腔热忱的科学家和生态保护工作者已经改变了数个濒临灭绝物种的命运。从被非法狩猎和森林砍伐推向灭绝边缘的大熊猫,到被鹰捕杀到几近灭绝的岛屿灰狐,人类已经将大量物种从灭绝边缘拉了回来。
人类导致的其它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了新的高度。科学家估计,如今每天有150-200种植物和动物灭绝,其中大多数都未被察觉。按照目前这个速度,到2100年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物种可能会消失。
不过,这种可怕的未来并非是注定的,人类还有能力拯救这些物种。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满腔热忱的科学家和生态保护工作者已经改变了数个濒临灭绝物种的命运。从被非法狩猎和森林砍伐推向灭绝边缘的大熊猫,到被鹰捕杀到几近灭绝的岛屿灰狐,人类已经将大量物种从灭绝边缘拉了回来。以下这十二种动物都是人类挽救的濒危物种,每一个例子都鼓舞人心。
长鼻蝠
长鼻蝠是少数几种几乎只以花蜜为食的蝙蝠物种之一。在墨西哥,这些蝙蝠从龙舌兰植株上吸食花蜜,无意间帮助龙舌兰酒生产者为龙舌兰植物授粉。
摄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2017年,这种毛茸茸的棕色蝙蝠成为首个从美国濒危物种名录上除名的蝙蝠物种,因而被载入史册。三十年前,地球上的长鼻蝠不足1000只。现在,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局估计美国和墨西哥境内的长鼻蝠超过200000只。
长鼻蝠是美国境内以花蜜为食的三种蝙蝠之一,因能为酿造龙舌兰酒的龙舌兰植株授粉而知名。
由于栖息地丧失和肆意猎杀,长鼻蝠一度濒临灭绝。墨西哥试图消灭其境内携带狂犬病毒的吸血蝙蝠时,曾误杀了数百只长鼻蝠。
1988年,长鼻蝠被列为濒危物种之后,美国和墨西哥的政府机构都开始保护它们栖息的洞穴和废弃的矿井。在墨西哥,为了保护长鼻蝠,有些龙舌兰酒生产商改变了龙舌兰的种植方法,有些龙舌兰酒品牌现在将其产品宣传为蝙蝠友好型酒类。
路易斯安那黑熊
路易斯安那黑熊是美洲黑熊的16种亚种之一,以路易斯安那州命名,同时还是该州的官方哺乳动物。与其它黑熊亚种相比,这种南部亚种的头骨更长更狭窄。
迄今为止,研究者只在路易斯安那州、德克萨斯州东部和密西西比州西部发现过路易斯安那黑熊,1992年路易斯安那黑熊被列为濒危物种。在20世纪初,路易斯安那黑熊的大部分栖息地都因农业开发而丧失。
自从路易斯安那黑熊被列入美国濒危物种名录以来,美国政府机构和私人土地主恢复了2800多平方公里的重要黑熊栖息地。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科学家估计自从路易斯安那黑熊被列为濒危物种至今,其数量已经翻番。
2016年,路易斯安那黑熊被美国濒危物种名录除名,目前估计野外栖息的黑熊数量为500-750只。
路易斯安那黑熊是路易斯安那州的官方哺乳动物,不过其栖息地一直延伸到密西西比州和德克萨斯州东部。这些黑熊长着黑色的皮毛,不过有些胸部长着一块明显的白班。
摄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危地马拉鳄
危地马拉鳄又名墨西哥鳄,曾因为鳄鱼皮而被猎杀,其皮可制作成钱包、衣服和鞋。如今,这些鳄鱼在其整个中美洲的栖息地都受到保护。
摄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危地马拉鳄又名墨西哥鳄,主要分布于中美洲的淡水沼泽和湿地,平均长度为3米。
与其大多数鳄鱼近亲不同,危地马拉鳄的皮肤中没有骨板,这使得其皮肤更容易被制成皮革。
在上世纪40-50年代,由于市场对危地马拉鳄鱼皮的需求非常高,猎人猎杀了大量危地马拉鳄,只剩下最后几百只。1970年,危地马拉鳄被列为濒危物种之后,人类便开始开展保护行动。墨西哥境内开始出现大量鳄鱼农场,农夫们饲养危地马拉鳄主要是出于物种保护和商业目的。
这些保护行动使其数量有所恢复,2012年危地马拉鳄被濒危物种名录除名。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是最后一种真正的野马。活跃于澳洲、北美西部平原以及东海岸堰洲岛的所谓野马实际上是驯养马的后代。
普氏野马以19世纪末期首先对其进行科学描述的俄国探险家命名,曾经广泛活跃于欧洲和亚洲的草地。由于猖獗的偷猎和栖息地丧失,普氏野马的数量大量减少。
普氏野马是最后一种真正的野马。普氏野马不是已驯化族系的后代,人类也从未成功将其驯化。
摄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上世纪60年代,这种马从野外消失,不过自从那时起蒙古就通过圈养繁殖项目重新引入了普氏野马。如今,世界上共有大约1900匹普氏野马,所有这些马都是14匹马的后代。1910-1960年间,研究者从野外捕获了这14匹马。
温哥华岛旱獭
温哥华岛旱獭是加拿大最受欢迎和最濒危的本地物种。这些与猫科动物体型相当的啮齿动物冬季在洞穴中冬眠,夏季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觅食可食用草类和开花植物。
摄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温哥华岛旱獭是一种大型啮齿动物,目前科学家只在温哥华岛的高山地区发现过温哥华岛旱獭。
上世纪90年代,伐木公司砍伐了这片地区的大部分森林,温哥华岛旱獭的数量便开始减少。截至2003年,一项调查显示其种群减少到不足24只。
为了改变温哥华岛旱獭的糟糕处境,一个名为旱獭复原基金会的组织加强了对它们的保护。该基金会在温哥华岛部署了一批现场工作人员,让他们24小时监视岛上的旱獭,以确保它们不被捕食者吃掉。
全天监视加上圈养繁殖技术的改进使温哥华岛旱獭的数量保持稳定。在如今存活的150-200只旱獭中,大约10%在圈养状态下出生。
“我从未想到能看到活的温哥华岛旱獭,”摄影师Joel Sartore 8月份接受国家地理采访时表示。Sartore从2005年开始便一直拍摄罕见和濒危的动物,除了拍摄濒危物种名录上的每一种动物,还拍摄了1000多种其它动物。
大熊猫
大熊猫是濒危物种,动物保护人士一直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这些圆胖的熊类很少繁殖,而且一次只生育一只幼崽。
摄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这种标志性的动物已经成了野生动物保护海报上的典型形象。上世纪80年代,过度偷猎和森林砍伐使中国的大熊猫数量大量减少。当只剩下几百只大熊猫时,一个旨在拯救它们的全球性行动随之应运而生。
每年,恢复大熊猫栖息地、进行圈养繁殖和加强保护措施都会花费耗费数百万美元,目前已经取得成效。现在世界上共有1864只野生大熊猫,动物园和繁育中心还有300只圈养的大熊猫。
现在近2/3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在野生动物保护区,少量圈养繁殖的大熊猫已经被释放到野外。
美洲鹤
这些优雅的美丽鸟类是北美洲最高的鸟,曾经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迁移和不迁移的美洲鹤群散布于美国和加拿大,不过世界上现存的美洲鹤不足1000只。
目前的美洲鹤数量仅仅是其历史峰值的4%。19世纪末,欧洲定居者大肆捕杀了美洲鹤。栖息地丧失和一次极具破坏力的飓风也使其数量大幅减少。到了1941年,世界上只剩下不足20只美洲鹤。
美洲鹤平均高150公分,是北美最高的鸟类。美洲鹤的骨头是中空的,因此它们非常轻,通常不超过7公斤。
摄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1967年,当美洲鹤被列为濒危物种后,生态保护工作者迅速采取了保护措施并建立了圈养繁殖项目。成功的繁育和再引入项目使其数量增加了数百只。目前全球的美洲鹤大约有600只,其中400只属于最后的真正野生种群。
美洲鹤会组成亲密的家庭群体一起生活,其大多数时间都用于在沼泽和泻湖中觅食甲壳类动物、昆虫、鱼类和水生植物。
海獭
海獭的复原被视为海洋动物保护中最伟大的成功案例之一。
海獭是一种非常可爱的海洋哺乳动物,近100万只海獭曾经栖息在从阿拉斯加到下加利福尼亚州、环太平洋地区到俄罗斯和日本的沿海海域。
18世纪,大量海獭因为其皮毛而遭到猎杀,很快海獭便从其大多数栖息地上消失。到了1911年,全球只剩下不足2000只海獭。
没有了海獭,无脊椎动物便疯狂繁殖,进而导致北太平洋海域海草林中的海胆泛滥,海滨生态系统也因此变得贫瘠。
很快生态保护工作者就在海獭的历史栖息地上都采取了保护措施。俄罗斯东部、阿拉斯加西部和加州的剩余海獭终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目前全球的海獭数量刚超过100000只。
在动物界,海獭的毛发是最浓密的。海獭每平方厘米的皮毛包含近15.4万根毛发。与其它海洋哺乳动物不同的是,海獭体内没有鲸脂。浓密的毛发可使海獭将空气保存在毛发中,因此它们能在太平洋冰冷的海水中保持干燥和温暖。
摄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绿宝石鹦鹉
雄性和雌性绿宝石鹦鹉都拥有鲜艳的羽毛,雄性的羽毛要稍微鲜艳一些。这些小型鸟类通常成对或组成小群体飞行,不过科学家也看到过多达30只绿宝石鹦鹉的鸟群。
摄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绿宝石鹦鹉的数量显著回升。19世纪末,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非法狩猎,这种澳大利亚鸟类险些灭绝。
虽然这种小型鹦鹉会飞,但它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地面上寻找种子。19世纪初,当大规模的养牛业引入澳大利亚之后,大量绿宝石鹦鹉的栖息地都被改造成了牧场。更糟糕的是,在许多地方,绿宝石鹦鹉栖息的中空桉树都被砍掉,以让路于农业开发。此外,绿宝石鹦鹉还成了澳大利亚肉馅饼中倍受欢迎的辅料。
1915年,科学家认为绿宝石鹦鹉已经灭绝,不过到了20世纪30年代,绿宝石鹦鹉又重现新南威尔士州。
近年来,农民和环保人士共同努力恢复绿宝石鹦鹉的栖息地,其措施包括鼓励土地主在自己的土地上留下中空的树。2000年,科学家估计野生绿宝石鹦鹉的数量达到了20000只。
岛屿灰狐
尽管岛屿灰狐是地球上最小的狐类之一,但却是加州海峡群岛最大的陆栖哺乳动物。岛屿灰狐与家猫体型相当,重量为1.8-2.3公斤之间。
摄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岛屿灰狐的6个亚种主要分布于海峡群岛(位于加州南部海域)的8个岛屿中的 6个。每个亚种都是其所属岛屿的特有物种。这6个亚种都是大陆灰狐的后代,不过体型只有后者的大约2/3。
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注意到,海峡群岛最北部3个岛屿(圣米格尔岛、圣罗莎岛和圣克鲁兹岛)上的灰狐数量迅速减少。到了2000年,局部灭绝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事情。DDT的广泛使用毒死了本地的秃鹰,于是活跃于大陆的金雕便趁机而入。与秃鹰不同,金雕以灰狐为食。从1994-2000年,金雕捕获了大量岛屿灰狐,最后只剩下几十只。
为了拯救岛屿灰狐,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自然保护协会和卡特琳娜岛保护协会的研究者和保护人士齐聚海峡群岛,商讨恢复其数量的办法。
金雕被重新安置,野猪和猫等非本地的竞争者被迁走,岛屿灰狐则被捕获并进行圈养繁殖。这项保护活动耗费了近20年时间,不过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如今,岛屿灰狐和秃鹰都已重返海峡群岛。目前共有6000多只岛屿灰狐活跃于这些孤立的岛屿上,其数量仍在增长。
蓝岩鬣蜥
蓝岩鬣蜥是一种体型较大的蜥蜴,它们寿命较长,繁殖较为频繁。这种极其濒危的爬行动物体长可达1.5米,重达11公斤。
摄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仅仅16年前,全世界的野生蓝岩鬣蜥不足25只。如今,蓝岩鬣蜥可能多达1000只。
迄今为止,科学家只在开曼群岛发现过蓝岩鬣蜥,其数量曾经多达数千只。这种草食动物完全适应了其热带岛屿栖息地,数千年来一直在开曼群岛上生生不息,直到房地产开发和老鼠、野猫的到来破坏了海岛的生态系统。到了1990年,栖息地丧失和外来捕食者的大量繁殖将蓝岩鬣蜥推向灭绝的边缘。‘
2005年,蓝岩鬣蜥被认定为功能性灭绝,不过这并未阻止保护人士试图拯救它们的决心。圈养繁殖项目、联邦土地和宠物的加强管理帮助避免了蓝岩鬣蜥的灭绝。2012年,野生蓝岩鬣蜥的数量增加到750只左右,官方也将其从严重濒危物种更改为濒危物种。
黑足鼬
黑足鼬是北美大陆特有的唯一白鼬。这些纤瘦的啮齿动物在夜间捕食,主要以草原土拨鼠为食。它们90%的时间都在地下度过,通常栖息在从草原土拨鼠手中偷走的洞穴。
摄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在北美大草原的各个地区,黑足鼬的数量都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回升。黑足鼬是仅存的3种白鼬之一,其数量曾多达上万只。不过,20世纪期间,栖息地丧失和来自海外的疾病几乎使其灭绝。到了1986年,全球只剩下18只圈养的黑足鼬。
保护人士通过圈养繁殖手段使其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16年,全球的黑足鼬将近500只,散布于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的17个再引入点。保护行动仍在继续进行,因为科学家称3000只黑足鼬才能确保其种群的全面恢复。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