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1992年,北京十名小学生到贵州六盘水采风,看到孩子在茅草房上课深受震动,募集18万元建成希望小学。而20年后,北京孩子沿着大学、出国、工作的路径生活着,而当地的贫困和落后依然令人震撼。
一些曾经从希望小学走出的毕业生,目前生活不尽如人意,并非是“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而是其学历低、没经验,才会一再求职受挫,被迫从城市返乡。他们的贫困现状不能证明希望工程效果不佳,倒是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希望工程这样的公益项目来说,在解决好贫困生失学问题的同时,是不是也该为他们的将来做一打算?对有升学能力的学生,固然要资助他们进一步深造,对绝大多数无力考进大学的学生,也要帮助他们找到一条合适的出路。是不是可以考虑在继续建设、维护希望小学和资助失学少年儿童的同时,建设一些“希望技校”,让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免费接受职业培训,成为社会急需的技工人才?
□杨国栋(法律工作者)
责任编辑:语燃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