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生态慈善理念助学广告画报评论文苑

搜索

在洪水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走下道德高地

公益评论|2017-1-15 06:51

来源:中外对话|6008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在洪水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走下道德高地

  好莱坞影星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2014年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发言。他的最新纪录片《洪水到来之前》在网上获得了数百万的观看量。图片来源:UN Photo/Mark Garten

  好莱坞影星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气候变化宣传纪录片《洪水到来之前》(Before the Flood)的运气实在不太好。因为特朗普的“意外”当选,这部旗帜鲜明为希拉里·克林顿竞选助威的电影,在政治效果上失败了。和很多其他观众一样,我是在国家地理网站上免费观看的这部电影——免费观看的窗口一直持续到大选的前一天,似乎传达这样的信号:这部非常“民主党味道”的影片就是为竞选准备的。

  很难不把这部片子和2006年阿尔·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比较——二者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带有相同的立场,甚至片子中还出现了同样的人物。而迪卡普里奥也坦承在气候变化议题上戈尔是他的启蒙者——他至今记得1998年与时任副总统的戈尔关于这一话题的一次长谈。

  有些人认为破纪录的六千万次点击量使《洪水到来之前》成为《难以忽视的真相》之后最有影响力的气候变化主题电影,甚至有媒体直接称前者为新的《难以忽视的真相》。时隔十年的两部重量级影片像两个无意间埋下的里程碑,见证了美国乃至世界的变化:十年间,美国人告别了小布什总统,迎来了奥巴马以及他带来的更为清洁的能源计划和积极的气候目标;另外,十年前还在为气候变化问题剑拔弩张的中国和美国,在今天已经是联手领导全球气候行动的亲密伙伴。

  同样,这十年也目睹了全球气候形势的继续恶化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山崩地裂的冰川退化景象相对应的,是瑞典壮观的太阳能屋顶群落和中国工人手中正在组装的风机叶片。《洪》让人真切地感到,虽然气候变化在加剧,但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也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相比之下,十年前的《难》中,你不太能看到对解决方案的视觉展现——的确,那时风能和太阳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还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单独看《洪》也许你不会有太大的惊喜,但把这部新片和《难》对看,人很难不对十年间世界的剧变感慨万千。

在洪水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走下道德高地

《洪水到来之前》电影海报

  《洪》的视觉制作水准没有辜负国家地理的品牌——大量的航拍让人获得一种难得的视角,可以从上空感受人类活动对这个地球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可惜的是壮美的屏幕景观没有转化为感动人心的力量。

  《难》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戈尔从始至终不断地强调向公众传达气候变化的意义,难度何其之大,而自己是多么地力有不逮。影片开场不久,在一系列气候灾难画面和戈尔四处演讲的忙碌场景之后,我们看到一个平静而坚定的戈尔在汽车后座打开笔记本电脑准备修改讲稿。画外音里他淡淡地说:“我尝试讲述这个故事已经很久了,但感觉我好像从来没有成功地把我想要说的传达出去。”

  影片中一次又一次出现同一个场景:孤身一人的戈尔拖着行李箱,匆匆赶往下一个演讲。这位前副总统和曾经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总是行色匆匆、风尘仆仆。他一方面显得坚定、强大,而同时又孤独、脆弱和令人同情。

  这与迪卡普里奥在《洪》中前呼后拥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的好来坞明星被一个又一个科学家、政客、社会活动家带领着游走于各种平凡人难以企及的壮丽自然景观之间,在北冰洋上与北极熊猎人攀谈,在苏门答腊的森林中抚摸红猩猩,乘坐直升机飞越融化中的冰川。如果说戈尔的落寞身影让人感同身受一个环保主义者的处境之难,迪卡普里奥的探险之旅则让人的思考时不时被过分震撼的景观打断。

  在《难》中,我们看到了大段的对于美国本土遭受气候变化影响后果的描述,例如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造成的惨重损失,以及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哪些地标建筑,这些是真正能拨动美国民众心弦的画面和情节。

  但在《洪》中,我们看到的是对国际主义的无条件拥抱:除了有限的对迈阿密海滩防洪市政经费问题的探讨,迪卡普里奥的大部分出镜时间都花在环游世界上,他频繁出现在北京的胡同里,德里的贫民窟中,北冰洋的浮冰上,梵蒂冈的教皇居所中。看着《洪》,你会恍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地球上已经有足够的平民和政治家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达成了共识,接下来只要去实现这个共识就好了。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看见了——多数美国选民选择否认气候变化但承诺保护美国人利益的商业大亨作为新任总统,而特朗普刚刚委任了一位力挺化石能源的环境署长。

  《纽约客》记者乔治.帕克在今年大选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包含着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细节。今年7月,他采访美国前财政部长萨莫斯时,萨向他描述了自己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访问,了解当地扶贫项目的经历。同时,他也承认自己“应该从没去过阿克隆、弗林特或杨斯城这些地方。”后者正是那些饱受贫困之苦,感到自己被“忽略”的美国城镇。

  这种国际视野之下隐含的“精英主义”也许同样削弱了《洪》的道德力量。正如戈尔不断强调的那样,做气候变化教育,最难克服的是人心中的障碍,对《洪》片来说,如果拿掉两个顶尖科学家的采访(虽然科学非常重要),换成对国内中下层劳动阶层气候难民的关注,把高高在上的宣教转化为感同身受的描绘,也许它会成为一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洪水 全球变暖 纪录片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公益资讯
    公益画报
    公益视角
    环球地理
    公益广告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