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生态慈善理念助学广告画报评论文苑

搜索

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思考

公益视角|2012-11-11 07:38

来源:慈善公益报|1957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思考

 

       公益精神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思想意识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理念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已成为当代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的公益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举世瞩目的大型活动,千万个当代青年志愿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了当代当代青年志愿公益的精神风貌。那么,究竟什么是青年公益精神?如何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

 

       一、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首要前提

 

       公益精神是公益主体基于一定的人文关怀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而有所施为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则是社会责任感,团结互助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内容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当代青年情感迸发的一时冲动,更是一种以当代青年主体性获得的前提下的理性精神,是自利与利他的统一。它的成型和具体化将会成为当代青年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当代青年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作为当代青年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社会责任感是指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增强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是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首要前提。梁启超《新民说》指出“:所谓公德者,就其本体言之,谓一团体中人公共之德性也;就其构成此本体之作用言之,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也。”作为一种最普遍、最广泛、渗透性最强的社会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代青年作为国家的精英,民族的希望,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是当代青年个体的道德自主选择,旨在维护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自我肯定。因此,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本质内涵并不在于无私奉献,牺牲自我,而在于唤起每个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一个人人有责、互助友爱的现代和谐社会。因此,增强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培育当代青年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首要前提。

 

       二、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

 

       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本质上属于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即对当代青年个体进行公益精神的教育,使之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团结互助意识和奉献精神。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与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探寻适合当代青年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

 

       (一)注重当代青年主体性的培育

 

       美国学者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说:“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总是个体出于明确的理性意识而自觉自愿选择的行为。”在我国,当代青年志愿公益事业的发展正是当代青年主体性意识日益觉醒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利益格局分化和多元化利益群体已经形成。在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印象更深的是利益如何获取的问题,有的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个人主义。因此,增进当代青年的主体性,唤起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普遍觉醒,既是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可行途径。只有立足当代青年主体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注重培育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才能激发当代青年从事公益事业的自觉自愿行为。同时,当代青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可以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机会,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社会阅历,提升其主体意识。因此,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一方面,要让当代青年在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加深其对自身社会角色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让当代青年践履各式各样的社会角色让其对自身的身份有充分的认识与把握,理解并把握其他社会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公益活动中促使其自身由“自爱”走向“他爱”。

 

       (二)注重当代青年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权利与义务是公民社会最基本的范畴。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公民的权利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这种权利意识包括自我的权利和他人的权利,后者更为重要。加拿大学者埃蒙·凯伦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设身处地为实现别人的权利着想’的责任意识和一种‘以个人的权利保护自身’的尊严意识。”当代青年从事公益事业主因是出于当代青年志愿者的自觉自愿,但与有关社会志愿公益组织是否关注当代青年志愿者的切身权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志愿公益组织若能通过明确当代青年的权利和义务,赋予当代青年一定的权限,保证他们在开展公益活动时能够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如我国实施的当代青年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计划等就给予了当代青年志愿者优惠条件:享有服务单位正式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以及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服务期间,享受服务单位正式人员同等的休假待遇,如周末、节假日正常休息等;服务期满,取得本人的服务鉴定等证明材料;根据本人意愿选择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或流动就业;经考核合格的,享受相关政策支持等。

 

       (三)注重当代青年情感渗透

 

       在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注重对情感的追求和向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代青年参与公益活动是当代青年情感与良知的真实反映,是当代青年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我国当代青年志愿公益事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蓬勃发展,这与它特别注重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挥分不开。因此,将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融入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始终确立“人本”思想,引入柔性教育机制,创造一系列人性化教育方法,注重人情味,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鼓励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在营造民主平等氛围的基础上增进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使当代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注重当代青年社会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社会实践既是培养当代青年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又是提升当代青年主观世界能力的活动,因此,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必须依托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方能彰显其实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功夫,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当今社会,我国高校正在逐步建立当代青年社会实践工作的长效机制,并将之纳入到高校整体人才培养计划之中,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可以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公益劳动,服务西部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当代青年们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国情、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在实践中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

 

       三、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关键环节

 

       构建公益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进校园、进网络”的新型方法体系并予以实施,是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关键环节。“进课堂”是“主渠道”“,进头脑”是终极目标,“进校园”是外部条件,“进网络”是重要依托。四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只有做到“四进”,才能让当代青年真正理解“公益精神”的科学内涵,才能让当代青年对“公益精神”一般性的认知转化为理性认同,再由认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一)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增强课堂“主渠道”教育的实效

 

       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要充分发挥“两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把握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实质内涵,根据当代青年接受认同的实际情况,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高质量地上好与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相关的等思想政治课。高质量的课堂教育,能让当代青年不仅从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认同与践行公益精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提倡、弘扬和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方法艺术上下功夫,努力增强课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新时期,共青团中央以及各地基层团组织都高度重视当代青年公益精神教育,我们必须抓住新契机,拓展丰富教育方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创当代青年公益精神教育的新局面。例如,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播放影像资料,历史资料,专家讲座,让当代青年在声音、图像的深刻感染下了解我国及其他国家公益事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当代青年志愿公益事业的先进典型的宣传来激发当代青年参与公益事业,弘扬公益精神。

 

       (二)注重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提升当代青年对公益精神的内在认同

 

       内在认同是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在更高水平和层次上的协调。要让当代青年内在认同公益精神,一方面,要加强对当代青年的理论学习,使其明白何为公益精神,何为当代青年公益精神,为何要提倡、弘扬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理解和掌握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实质,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内化为当代青年自身的价值信念,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行为认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当代青年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公益精神的认知,进而形成并强化对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认同。以弘扬公益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就是通过参加具有公益性质的实践教育活动,诸如劳动实践、社会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抗震救灾等公益活动,使当代青年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公益精神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深化对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形成内在认同的过程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教育互为补充,理论教育以实践教育为基础,强化理论教育的实践环节,实践教育以理论教育为前提,强化理论教育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总之,要把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当代青年对公益精神的内在认同。

 

       (三)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增强当代青年对公益精神的内心感悟

 

       马克思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特别强调人改造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在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重大作用。特别要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把以“奉献、互助、友爱、进步”为主题的公益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之中,引导当代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公益精神理念;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凸显校园文化环境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结合传统节日、国内外重大事件、开学典礼等活动,以团日活动为载体,开展弘扬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主题教育;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还要以强烈的正向感染,导引当代青年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增强当代青年对公益精神的内心感悟。

 

       (四)依托校园网络信息平台,渗透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思想精髓

 

       现代社会网络正在改变着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因此,它也是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网络在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开辟对当代青年进行公益精神宣传教育的全新领域。具体来说,一要依托互联网,建立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宣传教育网站。及时提供当代青年志愿公益事业活动的信息检索和信息服务,通过网上视频点播系统、Flash动画新系统等特定功能,把当代青年志愿公益事业的光荣事迹生动直观地传播给广大当代青年,让他们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可以接受当代青年公益精神教育。二要利用互联网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教育活动。诸如网上举办以当代青年公益精神为主题的专题讲座、网络聊天,与当代青年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对于公益活动感到困惑的问题等。总之,无论是开展网上教育,还是进行网络交流,都要力求给当代青年一种愉悦心情、陶冶情操的轻松氛围,给他们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力量,使他们对公益事业有认同感,对参与志愿公益活动有自豪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接受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思想精髓。

 

       纵观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的历史脉络,它向人们初步勾勒出当代青年思想品格不断走向健全与完善的新景象。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时代,展望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我们坚信,在广泛、深入、持久的当代青年志愿活动中,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将不断彰显,充盈整个社会,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推动力。

 

       责任编辑:语燃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公益资讯
    公益画报
    公益视角
    环球地理
    公益广告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