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爬行纲 >

时间:2013-10-30 12:06|查看:3839|评论:0|字体: 繁体

鼋

 

 

鼋(学名:Pelochelys cantorii),俗名沙鳖、蓝团鱼,是鼋属动物下三个物种中的一种,也是鳖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可长到6英尺长(约2米)。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曾经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巴布亚新几内亚。由于现代以来的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IUCN 2.3)

 

鼋

 

鼋头渚—神鼋

 

鼋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因此古代寺庙的放生池里经常可以看见。鼋是埋伏捕食和肉食性为主,摄食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的,但同时也吃一些水生植物。它一天只有两次换气,并在二月或三月在河边下蛋。

 

鼋

 

栖息环境

 

鼋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几近苛刻:要有水质好、水流缓慢的区域,需要空气清新,还要有充足的鱼虾作为食物,鼋喜欢在江边安静的沙地中产卵,因此它必须生活在深潭和浅滩相结合的区域,并且有向阳的大片沙滩。

 

鼋

 

 

鼋

 

鼋,是鳖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背盘圆形,背甲外包有柔软的革质皮肤。头部为灰褐色,具浅色不规则斑纹。

 

保护级别

 

鼋的濒危处境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89年,它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IUCN 2.3)

 

2000年,青田县鹤城镇湖边村段的瓯江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省级青田县鼋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60多公顷。保护区的管理条例规定,区内禁止建设任何建筑,不允许有人类生产活动,禁止污染水域。

 

鼋

 

鼋(yuán)爷,是关中一带民间时常提及的一位神明,与老母爷相比较,鼋爷与人们的生活更为接近、更为密切。

 

有关记载

 

鼋在中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录异记·异龙》中有:“鼋,大鳖也。”《尔雅翼·鼋》中也说:“鼋,鳖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周穆王出师东征到达江西九江时,曾大量捕捉鼋等爬行动物来填河架桥,留下了“鼋鼍为梁”的成语故事。东汉时的许慎在《说文》中也指出:“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因为鼋的头颈后部常有疣状的突起,所以在中国民间还称它为“癞头鼋”,并认为其十分凶猛,可以伤人,因为它的力气的确很大,可以驮数百千克重的物体而依旧行动自如。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第23回中,宝玉言语不慎,惹恼了黛玉,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鼋在《西游记》中也出现过,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通天河,被八百里河水阻隔,正犯难时,一只大鼋浮水作舟,驮着大师徒四人和白马过河。

 

鼋

 

青铜器

 

作册般青铜鼋是一件珍奇的晚商青铜器。器作鼋(爬形动物,外形像龟)形,爬行状,伸头,尾左偏,四足外露,爪下各有一方钮作为支撑足。颈侧及盖上插有四箭:左肩部1支,背甲左部2支、右后部1支。皆为箭射入鼋体后露出的箭羽部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鼋背甲中部有铭文4行32字:“丙申,王于洹,获。王一射,射三,率亡(无)废矢。王令(命)寝(馗)兄(贶)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女(汝)宝。”

 

鼋

 

关中民间神鬼风俗

 

当地人们口中的鼋爷,是一位能够治病消灾的神明,而且,鼋爷不止一个,他们就是居住在渭河、泾河、黄河等水域中的鼋神。

 

奇怪的是,人们并不供奉鼋爷,从来没有为鼋爷修建过庙宇,也从来不把鼋爷供奉在家里。人们与鼋爷之间是通过“请神”的形式沟通,就是我们俗话里说的“跳大神”。

 

当地每逢庙会或者某家有灾病时,都会有神汉请“鼋爷”消灾或祈福,而且,请“鼋爷”的都是男性。当地有几名号称是鼋爷附体的神汉,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亲自见到。

 

可见,鼋爷在人们心中与老母爷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鼋爷只是一般的小神,类似于狐仙、花神之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请“鼋爷”在当地如此流行?

 

其一,要从鼋的栖息地说起了。

 

渭河、泾河、黄河等水域都是非常适合鼋的栖息地。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或经常与鼋相遇,加之鼋的样貌体形独特,凶猛有力,必然受到人们的崇拜。

 

其二,要追朔历史。

 

史前黄帝族就崇拜大鳖和猛兽。黄帝又号称轩辕氏和有熊氏。轩辕一名,郭沫若等先生认为就是《国语·周语》中“我姬氏出自天鼋”之天鼋,此字铜器铭文中常见。所以轩辕(天鼋)一名,可能同这一族中的一支或几支崇拜大鳖有关。

 

而关中地区民众是黄帝后脉,我想,他们对鼋崇拜必然也有缘自骨血中的情感。

 

鼋

 

夺得大奖的《太湖神鼋》 摄影薛红滨

 

相关报道

 

"水上熊猫"鼋游走在灭绝边缘

 

我们最常见到的鼋,出现在寺庙中。由于它力大无比,庙宇的石碑往往由石雕的鼋驮着。据说曾有人在80公斤重的鼋背上放一块重150公斤的花岗岩石,再站上5个彪形大汉,鼋依然爬行自如,因此在我国古代,鼋就被作为神力的象征。

 

鼋

 

地球上已存活了1.75亿年的活化石鼋与甲鱼十分相似,但个头要比甲鱼大得多。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代表着力量的古老动物,却无力阻挡自己走向逐渐灭绝的命运。

 

鼋,鳖科动物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的捕捞,这种被称为"水上熊猫"的珍稀动物目前已濒临绝种。

 

十年捕捞 鼋资源急剧衰退

 

"鼋是浙江惟一可以和大熊猫、白鳍豚相提并论的珍稀动物。"浙江省青田县鼋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吴伟立告诉记者。多年来一直从事鼋保护工作的吴伟立自1999年以来只看到过一只鼋,而这只1.9公斤的小鼋是被当地村民当作甲鱼叫卖时发现的。

 

鼋的外形和甲鱼十分相似,但是个头却要比甲鱼大得多,它身体四周的裙边没有甲鱼那么发达,颈部较小,四肢长有宽大的蹼,内侧三指有爪。专家告诉我们,鼋与甲鱼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头部前端的吻突,甲鱼的吻突较长,而鼋的头部则基本看不到吻突。

 

鼋

 

鼋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几近苛刻:要有水质好、水流缓慢的区域,它喜欢在江边安静的沙地中产卵。

 

在历史上,鼋的分布极广,从南起海南岛、北至黄河沿岸的广大地区,鼋呈片状分布其间。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鼋的种群数量日趋锐减,目前仅在浙江的瓯江、广东绥江和云南澜沧江等地有少量发现,其它地区基本灭绝,估计全国鼋的总数在200只以下。

 

瓯江是浙江省的第二大江,从西北向东南横贯青田县全境,曾有"大鼋之乡"的美誉,然而根据青田水利部门的调查,早在2000年之前,这里的鼋就已仅存约80只,而这已经属于国内较为集中的鼋种群。

 

从1965年到1975年这十年间的高强度捕捞,是青田鼋资源急剧衰退的重要原因。当时,鼋还未被列为重点保护的对象,人们对鼋的保护意识非常淡薄,而同时,处于瓯江一带的鼋资源还较为丰富,因此当地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鼋捕捞作业的渔民。

 

鼋

 

鼋身体四周的没有甲鱼那样发达的裙边,颈部较小,四肢长有宽大的蹼,内侧三指有爪。

 

据了解,在那段时期中,当地渔民在瓯江花岩头至丽水塔下奉化村80多公里长的江段捕鼋。据一位捕捞者回忆,十年中他所捕获的鼋不计其数,其中最大的一只重达42.5公斤。

 

更为严重的是,当时渔民从外地学会了一种叫做"滚钩"的技术,这种专门针对龟鳖类的捕捞方法并不复杂:在一条绳子上绑上许多铁钩,鼋的任何一个部位被钩住后,越是挣扎,扎在身体上的铁钩就越多。

 

这种简便而有效的捕捞方法迅速在渔民中流传开来,短时间内,大量的鼋被从瓯江"拖"上餐桌。曾有一名渔民回忆说,在他从事捕鼋一年多的时间内,共捕获近60只,最多时,一个晚上捕到了五六只。1976年左右,这种严重破坏鼋资源的行为被政府禁止。

 

然而,人类对鼋的捕杀并没有就此中断。根据当地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1994年7月,在青田县的小溪巨浦乡石寨村,一只重达13公斤的鼋在夜间爬上沙滩,七八个小孩发现它之后,用石头把这只即将产卵的鼋砸死;1996年8月,青田县渔政站将村民捕获的一只鼋放归瓯江,在不到一星期之后,这只鼋又被人捕获,渔政管理人员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找回受伤的鼋,在给它实施了防感染的处理后,这只鼋被再次放回了瓯江……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