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班回家,我总爱选那条充满野趣的小径,一路蜿蜒,漫步行走到小区门口。这条小径藏在背街小巷的一个小坡上,一边是军营用地,一边是学校校园,围墙隔断,剩下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和不大不小的三不管地带。坡的上面是城乡结合部的原住民,下面是沿溪修建的花园洋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经过这里的人很少,两边的地块面积不算大,杂草树木丛生,使得小径两旁的荒野自由生长,为行走在石板上的我们,提供了满目的野趣和无尽的想象。
荒野是那么的丰富和鲜活。植被未经安排,却有大致的层次,靠近道旁的是崖壁上的苔藓和蕨类,再靠里一些就是草本的野花和藤蔓,最里面的是高低疏落的树木。树木都是本地最易生长的黄桷树、小叶榕、梧桐、象牙红,品种杂乱随意,也无从知道是谁偶然的栽种,反正就高矮错落,蓬蓬勃勃地在这里生长着。风吹黄叶,让它们在不知名的野草鲜花或是藤蔓上稍作逗留,又回到大地的怀抱,缠绵交融,化为沃土,滋养起那些无名的小虫。蛐蛐、纺织娘子在花草间打闹亲昵,奏出和谐幽静的乐章,让人心旷神怡。不由得想起儿时,外婆在乡间教我识别的那许许多多花鸟虫鱼的情景,那么清新、那么温暖。
迷恋这片荒野,因为她总是给我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即使是一棵小草,你都会觉得是造物主的恩宠,隐藏了上亿年的历史与秘密。你会猜测是哪种方式让它来到这里,与你结缘。是风儿还是虫子,是从前骑着白马的他还是拿着放大镜的他……有一天,你或许会突然发现,桑叶上野蚕在吐丝,而前一天那棵桑树还掩映在乱草丛林里,没被你发现;更让你惊喜的是,枯枝败叶中,本来你只想数数看能找到几只蚂蚁,突然一转身,竟然发现刚才你找过的地方还停留着一只大大的竹节虫……总之,荒野的这些偶然与不确定,会带给你无数的期待与惊喜。每当走过这条充满野趣的小径,疲惫的身躯好似重装了能量,回家的步伐就更加坚实起来。
在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里,我们需要更多的荒野。从现代生态学观点看,荒野是人类最初生命的源泉,是生命演化进程中的历史博物馆,是人类根之所在。我们从原始时期走来,经历过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展望着生态文明,在对待荒野的态度上,也经历了这样一条路线:敬畏——抛弃——向往,每一步的跨出不仅意味着荒野遭遇的改变,更描画着人类社会发展在偏颇与纠偏中挣扎前行的轨迹。
荒野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它孕育着无数的生命。在荒野中,每一种生命都占据着特定的地位,都以自己的生命固有的形式诗意地存在着,它们对于维护自然完整、稳定和美丽具有不可替代的“元”功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面临着更多的环境灾难和精神的迷失,人类正在慢慢失去生命的外部空间与内在意义。在荒野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自由、自在、自然,其实,这也正是我们人类最初的面孔。
哲学家赫尔姆斯·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总结了荒野的12种价值:生命支撑、科学、遗传多样性、市场价值、文化象征、历史、性格塑造、消遣、审美、治疗、宗教和内在价值,并且号召“我们到荒野与自然遭遇时,不是要对自然采取什么行动,而是要对她进行沉思,是让自己纳入到自然的秩序中,而不是将自然纳入我们的秩序”。
正是荒野所具有的独特性,使之无法被替代。修剪齐整的草坪、精致打理的花园、优雅的银杏大道,也会带给我们品质生活的无上优越感。但或许仅一种病虫害来袭,系统就会全部奔溃。而荒野依然那么蓬勃、有生命力。《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有句名言:只有荒野能够拯救世界!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不管是在地上还是心里,我们能否多保留一点荒野呢?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