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位置:行者物语 > 行者公益 > 自然生态 > 生态文化
从20世纪80年代揭示人类在非洲的共同祖先和随后大规模迁徙的研究,到最近表明更早的古代人类迁徙浪潮和其他令人惊讶旅程的突破,她探讨了“定居的过往和种族秩序的神话”是如何开始瓦解的。
如果人类继续大规模破坏自然,那么很有可能不断出现新疾病,而且其中一些甚至会发展成大流行病。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抗争与无奈,而是一种融入与回归。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使命和责任。文学,是人学。而生态文学,则是生命万物之关系学。
大自然的馈赠无处不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感受,让心灵永远保持宁静,保持朴素,大自然的智慧等着我们去发现。
旅途中我们认识了加布林鲨、吸血鬼鱿鱼以及一种裸鳃类软体动物。接着,我们翻开了介绍海洋塑料垃圾的最后一章,里面写着,到2050年,海洋里塑料垃圾的数量将会超过鱼类,读到这里,我的女儿埃斯梅特别伤心地哭了起来。
几本书的的作者以他们丰富多彩的亲身经历,为读者们提供了一扇窥向大自然的窗口。从森林里的动物调查报告,到神秘的两栖动物世界,从大猩猩社区三十年间的故事,到博物学家对生平的回望。
日趋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语境当中,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生生和谐”等思想,既是今日国人脱离浮躁之心气、建树完美之人格的精神源流,也是时下芸芸众生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诗意栖居的思想根蒂,应予广布弘扬践行。
比尔施塔特代表了理解自然的某种方式,自然是美好的,人迹罕至,遍地动物和谷物,恒久、静态,而赫加蒂采用了同样的形象,真的把它弄没了。
观察昆虫、描写昆虫,可以被视为“博物学”的一种。博物学兴盛之时,人们对周遭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渐渐地,好奇取代了敬畏,接着“科学”又带来了“征服”。
某人之废物,他人之宝藏”用来说明国外两个艺术家对变废物为艺术品的狂热,最合适不过。法国艺术家伯纳德·帕拉斯“随意堆放”的垃圾从某个角度看过去,会令人大吃一惊;葡萄牙的亚特·博达罗则迷恋在街头装置出巨大动物,令人难以忽略。
从阿姆河消失的地方一直到咸海的大片土地,在地图上是一块干净的空白。我决定去亲自看看,在真实的世界里,那片空白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国内正在投入巨资向清洁能源转型,你们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的创新举世瞩目。如果中国到拉美、到哥伦比亚、到亚马逊来仅仅就是采掘这里的石油和自然资源,而不是促进这里进行同样的能源转型,将会是一种巨大的失败。
从某种意义上说,雄安新区代表的城市规划方向,几乎是60多年前北京选择放弃的“梁陈方案”的翻版。
近63%的保护区中,人为噪声是天然声音的两倍。更让人吃惊的是,在21%的保护区中,人为噪音几乎是自然环境声音的10倍。
白洋淀水乡环境的退化由来已久,而随着80年代来以来乡村在中国社会的边缘化,作为文化符号的白洋淀也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雄安新区的设立会为白洋淀文化重新注入活力吗?
北极夏季海冰最早2035年可能完全消失
将迁徙视作人与动物的天性,仇外文化才有机
• 撒哈拉沙尘对人类健康有害,但对地球生态与
• 大流行病给我们的启示:尊重自然,远离疫病
• 墨西哥湾水下危机四伏
• 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中国西部历史中寻找答案
• 十年过去,石油泄漏的噩梦仍未散去
• 被忽视的威胁:全球75%的土地不断退化
世界地球日化废弃垃圾为脑洞艺术:环保理念
世界地球日:带你细数50年来的环保大事记
触目惊心:现代生活改变自然世界
阿拉斯加冰层中的气泡为我们敲响气候警钟
从禁食野生动物看全民生态意识觉醒
从根本审视舌尖上的文化
• 让教育成为惩戒的底色
• 自我隔离状态下的思考:敬畏自然,善待生灵
• 认识气候变化,最需要的是常识
• 在洪水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走下道德高地
• 适者生存岂是敷衍环保的借口
• 有“理性”的放生才是真正的善
《The Turning Point 转折点》:环境破坏、
瞬间非永恒:《爱之歌》,全球变暖之下拯救
• 西班牙深刻街头实验:面对种族歧视,你会怎
• 《乌鸦》:从农夫到军人,关于和平与公正的
• 《跟随》:美丽心灵归有所依
• 《暂停》:一只迷失的猫——城市与自然的背
• 《有人出10亿让我放弃你》:泰国感人广告讲
• 《坚不可摧》:热血励志车手的骑行日记
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