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生态慈善理念助学广告画报评论文苑

搜索

当公益遭遇“理所当然”

公益评论|2014-6-12 10:14

作者:张伟|1773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当公益遭遇“理所当然”

 

  熊培云在《被缚的“蜘蛛侠”》一文中,提到了“行善者”和“受助者”两种冒险,大致分析了一方面资助者期待感恩,另一方面受助者不但不感恩,甚至逼捐、索捐的现象。笔者联想这几年从事公益服务的体验,感同身受,想一窥这背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动机。

 

  笔者从事的公益机构,是服务一些公益组织和公益行业个人,也会间接服务一些需要帮组的弱势群体,自然也会接触资助方。本文将从资助方,公益机构,服务对象这三个公益生态圈中重要的方面来分析各自认为的“理所当然”的现象。

 

  首先是资助方的期待感恩和地位优越感的“理所当然”的心理。笔者不止一次听到一些助学组织抱怨,有的资助人提出希望自己资助的孩子能够及时给自己反馈(其实就是感谢信),能够分享自己的信息让自己的孩子感受贫困,甚至还有人对希望资助的孩子成绩排名、相貌等等提出要求。这种帮助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优越感在作祟:认为被资助方向自己表示感恩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通过“行善”获得自我救赎或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家里有个亲戚也资助几个农村地区的贫困孩子,就对几个被资助对象有不同的评价:平时有写“感谢信”的,就被认为“懂事”;有一个孩子一直没有主动联系,就被认为“不礼貌”。这个亲戚愤愤地说,你们公益机构要教育这些孩子,这么多钱就是扔到水里还有个响声呢!

 

  如果说普通的捐助人,还没有正确认识公益慈善的方法,但是一些专业的资助机构(基金会)有时也会冒出这种“理所当然”的心理,伤害着整个行业。笔者也经常耳闻草根组织对某些“大牌”基金会的抱怨:态度强硬,办事官僚,打款拖延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去年的“百家NGO眼中的基金会”评选中,基金会和被资助组织的关系就是评价的重要指标了。

 

  其次,很多为资助者和被资助者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也同样存在各种“理所当然”的心理。比如主观地认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服务对象应该“理所当然”地接受。虽然公益行业的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无论是机构使命,还是项目的逻辑框架,还是和服务对象的沟通,都反复强调“一切从需求出发”。但是这些只是理论,看似很有用,但要在实践中有效并不容易。笔者知道的一家服务机构,做针对草根组织的能力建设服务,完全按照项目设计的逻辑框架,不遗余力地进行大量的前期调研和沟通。每每沟通时,各家伙伴组织都表示需要各种各样大量的能力建设服务,机构也就“理所当然”的提供各种看似符合他们迫切需求的“服务”。但是事实上,从出勤率,到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培训之后的评估结果,都和当初调研的信息有着巨大的落差。

 

  很多做一线服务的公益机构,也经常落入这样的陷阱。一个完全按照“需求”调研设计的项目,而且免费,最后竟然要拉人来充数——这就是笔者看到的一些社区服务项目的尴尬处境。项目方非常苦恼:为什么这么好的服务,还免费,他们怎么就不接受呢?

 

  在处理基金会等资助方的关系时,很多公益机构也会不小心冒出“理所当然”应该被资助的说法:基金会不支持我们,那他们的钱怎么花——笔者常常听到一句霸气的话。

 

  最后,也是笔者最为担心的,服务对象的“理所当然”心理。

 

  笔者的服务对象中,有很多是服务边缘群体的组织。一次接到一家组织负责人的电话,用近乎命令的口气要求笔者去出席一个活动。笔者强压火气,启用“非暴力沟通”模式,和这个负责人小心的探讨:为什么你觉的我必须要过去呢?他的理由是,这本来就是你们的“使命”和工作啊!后来发现,这家组织对所有的合作方、基金会、企业、媒体等几乎都是这个态度。而笔者发现,很多草根组织都有这样长期被压抑后的“理所当然”心态。在去年笔者机构组织的一个公益机构和媒体的论坛上,本来初衷是希望搭建公益机构和媒体沟通的桥梁,结果现场成了一边倒的公益机构“忆苦会”和“吐槽会”。结束后,一个媒体朋友惊讶的问笔者,这些机构心态怎么这么扭曲?为什么让我们媒体觉得是亏欠他们呢?笔者苦笑的说,他们的确被遗忘和压抑太久了,多多理解吧。

 

  一次笔者所在的机构为一个大型公益活动筹款,一家当地的企业答应捐10万,虽然离筹款目标还有距离,但是我们还是很兴奋地向各个合作方发布了这个利好消息。其中一个合作伙伴不知是玩笑还是当真,就评论了一句:这么大的企业就给这么点钱?可能在很多人潜在的逻辑里,这些有钱的“金主”就应该多付出一些!谁知这句看似玩笑的话提醒了那家资助企业,他们担心万一最后资助的结果是有损企业形象,被人看作太过小气,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紧急通知我们取消资助。

 

  还有一次,笔者参加一个电台节目,宣传相关的公益服务信息,不小心留了自己的私人电话,自此隔三茬五的接到一个因为工伤而瘫痪在床的病友电话。从一开始和笔者分享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思想,让笔者感到同情,到一步步要求笔者提供各种帮助,甚至最后希望笔者帮忙联系好心人捐一个英语学习用的复读机。这当中的体会让人无法平静,为什么自己的不幸就一定是别人“理所当然”给予帮助的理由?

 

  对以上三种“理所当然”的心态,除了有些是因为自己一厢情愿找错了问题,所以给错了答案,但在处理与各个方面的关系上,笔者只能这样解释:一方面,客观上公益行业发展还太初阶,缺乏经验,很多分寸和关系还把握不好;但另一方面,大家真心需要反思自己的心态。作为很多公益机构倡导的一种理性、平等的社会建设方向,其中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处理与各方关系的具体问题。如果各个方面都先做好自己,平等地对待各个相关方,既不是乞求,也不是强制,而是在寻求一种共同目标下的合作,平等协商,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平和的心态,岂不是一种更能成事的理性态度?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公益资讯
    公益画报
    公益视角
    环球地理
    公益广告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