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武侠小说中,我们常常看到某人一狠心一闭眼,“吭哧”一下把舌头咬下来,领便当去了。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不小心咬到舌头,甚至有时一个凑巧,把舌头咬掉了一截。想象一下,都觉得疼死了。让人不禁担心,要是一个吃饭不小心,岂不是有生命危险?咬舌真能自尽吗?社会上流传种种的“咬舌自尽原理”是真的吗?
真相:
网上流传的“咬舌自尽”的致死原因可归为三大类,即“疼死说”、“失血说”和“窒息说”。事实上,这些说法都不太可能发生。相比之下,只有由于出血使得血液入肺,从而导致窒息死亡的方式理论上可能性最大;但事实上,真正咬舌致死的案例少之又少。而意外断舌也不可怕,不会有重大危险,而且断舌再植手术也已经非常成熟。
前几天,家住昆明的刘先生遭遇了一件又心痛又后怕的事情。事情的缘由竟是一碗不起眼的炒米线。原来,刘先生在驾车带女儿出游时,为女儿买了一碗米线。而当女儿在后座上吃米线时,刘先生的一脚急刹车,使得女儿猝不及防撞在前排座椅上,竟将舌头咬断了一半!幸好由于送医及时,目前小姑娘的说话能力正在恢复之中。
看到这一幕,不禁让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了武侠小说中“咬舌自尽”的场景。而这一印象也让刘先生和刘太太事发后揪心了好久。那么,“咬舌”真的能够做到“自尽”吗?出现舌头断裂的意外应如何应对?
舌头的基本特征
在讨论“咬舌自尽”之前,先要了解一下舌头的哪些特征存在可能“致命”的因素。舌头,在医学上称为舌,是人体口腔内一块肌肉质的器官,表面覆盖有包含味觉感受器的上皮组织。舌的内部有多条彼此独立、方向不同的肌肉束,使得舌头可以做出灵活的偏、卷、翘等活动,使其具有协助咀嚼、搅拌、吞咽食物,及协助发声等功能。这些肌肉被称为舌固有肌。
此外,舌在口腔内还有多条肌肉协助其固定于口腔内。这些肌肉被称为舌外肌。舌的下部由颏舌肌连接至下颌骨,侧部依靠茎突舌肌连接至颞骨的茎突,而基部则由舌骨舌肌与舌骨相连。这里以颏舌肌相对最为有力。
除了肌肉,舌内还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组织。舌内的神经包括控制舌肌运动的舌下神经、感受舌后部味觉和触觉的舌咽神经舌支,以及由三叉神经分出的负责舌前部味觉触觉的舌神经等。舌内部除了丰富的毛细血管外,较大的血管包括舌深动脉、舌背静脉和舌深静脉。我们在舌的下部看到的两条粗而青色的血管,其实就是流动着静脉血的舌深静脉。
舌的主要舌外肌、血管、神经图示。
“咬舌自尽”难发生
基于以上所述的舌的基本结构,我们来考察一下“咬舌自尽”的可能性。网上流传的“咬舌自尽”的致死原因可归为三大类,即“疼死说”、“失血说”和“窒息说”。
“疼死说”的主要理由是咬舌时由于产生巨大的疼痛,从而产生“神经源性休克”,最终导致“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混乱”。然而,这一理由是无法成立的。首先,这一理由中对“神经源性休克”的理解就存在问题。虽然“神经原性休克”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由神经系统刺激而引发的休克”,但绝非“疼死”。神经原性休克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的突然刺激,使得交感神经突然失去支配能力或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从而导致周围血管舒张,人体血容量增加,进而使得人体有效血流量下降,机体相对缺血所致的休克。神经源性休克通常发生于脑、脊髓损伤,或心血管感受器遭受剧烈刺激(如剧烈压迫颈动脉窦、心前区)等情况,而外伤造成的疼痛常使得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从而进入应激状态,难以产生交感神经的抑制。其次,一些疼痛造成的“疼晕”,实际是交感神经过于兴奋造成的脑供血不足所致。这种晕厥通常可在数十秒内恢复,不会造成生命危险。在法医鉴定中出现的一些被称为“神经原性休克死”,或“抑制死”的案例中,死者通常都具有心脑血管或神经系统疾病。因此对于正常人“咬舌”来说,若是自尽,需要极大的意志力和精神集中度,此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而对于意外造成的舌部断裂,剧烈疼痛同样常造成交感神经的兴奋,因此,这些情况均难以造成“神经源性休克”,更不用说导致死亡了。
“失血说”的理由十分直白,即舌内含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几条较粗的动静脉,因此咬断舌头后会因失血而死。但从常识上就会看出这一理由并不成立。人体血液总量约为4~5升,而失血量要超过30%,即1.5升以上才有可能危及生命。而依靠舌内的血管要丧失1.5升血液,所需要的时间足够凝固止血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除非是血友病患者,否则依靠失血来“咬舌自尽”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用提武侠小说中那种“一咬毙命”的场景了。
“窒息说”又分为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断离的舌头被吞入,导致“噎死”,另一种认为断离的舌根会“缩入喉咙”导致窒息,而第三种说法则是流出的血液灌入气管导致窒息。对于第一种说的理由是舌头是辅助吞咽的器官,因此舌头咬断后断离的舌头由于吞咽功能的丧失而吞入。然而仔细想想可知,若要咬舌自尽,或由于意外自己咬断舌头,那么舌头的断离端是位于门齿外侧的,那么掉出口腔的概率远高于被“吞入”。并且,即使断舌被吞入,那么很大可能是进入食道而非气管。对于第二种说法,事实上也很难成立。因为舌头被咬断的部位是前部的游离端,而剩下舌后部,其下侧是被发达的颏舌肌向前下方的下颌骨方向牵拉,因此难以做到“缩入喉咙”。对于第三种说法,若要使血液能够充分阻塞呼吸道,所需的出血量尽管远少于“失血死”,但仍是比较可观的,需要长时间出血才能达到。
因此,对比以上可能的“咬舌自尽”原理,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所有方法都无法造成武侠小说中那样的“一咬毙命”,甚至连致命的可能性都很低。相比之下,只有最后一种,即由于出血使得血液入肺,从而导致窒息死亡的方式可能性最大。事实上,文献中记录的舌意外断裂以及咬舌自残案例中,致死的极少,仅有的一例“咬舌自尽”发生于一位精神疾病患者身上。该患者在发病中咬舌,死因是出血和舌肿胀导致的窒息。
意外断舌不可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咬舌自尽”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因意外导致的断舌事故,其实也并不可怕。开头中那位小姑娘良好的预后就是例子。
舌的机械损伤通常为咬伤、利器割伤、撕裂伤等。由于舌是肌肉性器官,再生能力强,因此轻微的伤口、断裂和缺损,只需适当的止血和消炎措施,即可自愈。对于较为严重的深裂、割裂甚至完全断离,则需让伤者保持头部处于水平位或俯位,防止血液流入喉部导致窒息,同时需及时送医,进行缝合和包扎。只要医治及时,通常也不会留下大的后遗症。若出现舌完全断离、脱落出口腔的情况,同样先保持伤者头部位置,然后用类似处理断肢的方式保存和运输(即用清洁和干燥的纱布或其他布类包裹,装入洁净塑料袋内密封,并使用冰块等进行降温),然后及时进行再植。只要措施得当,仍可挽回相当程度的功能。我国早在1975年就对在39℃高温下离体长达3小时的断舌成功实施了再植手术,由此可见意外断舌后的医疗措施是十分完善和成熟的。
不过,虽然医疗技术发达,但舌头外伤仍会对伤者造成一定时间和程度的痛苦。因此有必要预防舌外伤的发生。排除暴力因素外,舌部外伤通常都是由于意外磕绊、跌落、撞击等导致。因此在行走、上下楼梯时,尽量不要边走边吃。在交通工具上饮食时,需要做好防护措施,如系紧安全带等,避免由于突然的碰撞或刹车导致意外。同时,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等看护人员也应当加强管理,避免患者发病导致意外。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