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释义
您当前的位置:行者物语 > 名词释义 > 天文名词 > 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

2015-2-13 08:35|查看:3106|评论:0|字体: 繁体

柯伊伯带已知天体

柯伊伯带已知天体,数据从源自小行星中心。 在主带天体颜色为绿色,而分散的天体为橙色。四个外侧行星是蓝色的。

柯伊伯带(英语:Kuiper belt),又称作伦纳德-柯伊伯带,另译库柏带、古柏带,是太阳系海王星轨道(距离太阳约30天文单位)外黄道面附近、天体密集的中空圆盘状区域。柯伊伯带的假说最先由爱尔兰裔天文学家弗雷德里克·伦纳德提出,十几年后杰拉德·柯伊伯发展了该观点。它类似于小行星带,但它是更大得多-更宽20倍和更重20至200倍。如同小行星带,它主要包含小天体,或者太阳系形成的遗迹。虽然大多数小行星主要的岩石和金属构成的,大部分柯伊伯带物体在很大程度上冷冻挥发成分(称为“冰”),如甲烷,氨和水组成。柯伊伯带至少有三个矮行星: 冥王星妊神星,和鸟神星。一些太阳系的卫星,如海王星的海卫一和土星的土卫九,也被认为起源于该区域。

柯伊伯带的位置处于距离太阳40至50天文单位低倾角的轨道上。该处过去一直被认为空无一物,是太阳系的尽头所在。但事实上这里满布着直径从数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微行星。柯伊伯带的起源跟确实结构目前未明,推测来自太阳原行星盘上的碎片。这些碎片相互吸引碰撞,但最后只组成了微行星带而非行星。

柯伊伯带有时被误认为是太阳系的边界,但太阳系还包括向外延伸两光年之远的奥尔特星云。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来源地,如哈雷彗星。冥王星自被发现以来,就有天文学家认为应该排除在太阳系的行星之外,而由于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内大的小行星大小相近,20世纪末更有主张该归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应被当作是其伴星。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冥王星剔出行星类别,并和谷神星与新发现的阋神星一起归入新分类的矮行星。

柯伊伯带不应该与假设的奥尔特云相混淆,奥尔特云比柯伊伯带遥远一千倍以上。柯伊伯带内的天体,连同离散盘的成员和任何潜在的奥尔特云天体被统称为海王星外天体(TNOs)。

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带中最大的成员,和第二大知名海王星外天体,而最大的阋神星在离散盘。

历史

在1930年冥王星发现之后,很多推测认为它可能不只有一个天体。现在被称为柯伊伯带的区域是被以各种形式猜想了几十年。只是在1992年的第一个直接证据的存在后才被发现。在此之前的柯伊伯带性质猜测的数量和种类都导致谁是首先提出它的功劳的持续的不确定性。

猜想

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柯伊伯带他的名字命名

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柯伊伯带他的名字命名.

第一个提出在海王星之外有一个天体群体的存在是天文学家弗雷德里克·查尔斯·伦纳德。这之后不久,克莱德·汤博由于1930年发现冥王星,伦纳德沉思它是否是“不太可能,冥王星是已经知道的第一个在超海王星系列的天体,而其余成员仍在等待被发现,但它们最终注定被待探测到”。就在同一年,天文学家Armin Otto Leuschner认为冥王星“可能是尚未被发现了许多长周期行星天体之一”。

1951年,在一篇文章中的天体物理学杂志,杰拉德·柯伊伯揣测早期太阳系的演化中类似的圆盘已经形成;然而,他并不认为这样的带依然存在至今。

冒纳凯阿火山顶部的望远镜阵列,

在冒纳凯阿火山顶部的望远镜阵列, 在这里“柯伊伯带”被发现。

发现

1987年,天文学家大卫·朱维特,当时工作在麻省理工学院,对于“太阳系外围的明显空虚”越来越疑惑。他鼓励当时的研究生刘丽杏,以帮助他在他的努力找到超越冥王星的轨道另一个天体,因为,他对她说,“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没有人会。”使用的在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家天文台和在智利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的望远镜,朱维特和刘丽杏以与克莱德·汤博和查尔斯·科瓦尔几乎相同的方式进行自己的搜索,进行比较。

最后,经过五年的搜索,于1992年8月30日,朱维特和刘丽杏宣布“发现候选的柯伊伯带天体”的小行星15760。半年后,他们在该区域发现第二个天体,(181708) 1993 FW。

命名

起源

行星和柯伊伯带的摹拟

外行星和柯伊伯带的摹拟:(a)木星和土星2:1共振之前,(b)在海王星轨道迁徙之后,柯伊伯带天体被散射至太阳系内(c)柯伊伯带天体被木星排斥之后。

柯伊伯带的复杂结构和精确的起源仍是不清楚的,因此天文学家在等待泛星计划(Pan-STARRS)望远镜巡天的结果,那些应该会揭露更多目前不知道的柯伊伯带天体,并在测量后对它们有更多的了解。

柯伊伯带被认为包含许多微行星,它们是来自环绕着太阳的原行星盘碎片,它们因为未能成功的结合成行星,因而形成较小的天体,最大的直径都小于3,000公里。

近代的计算机模拟显示柯伊伯带受到木星和海王星极大的影响,同时也认为即使是天王星或海王星都不是在土星之外的原处形成的,因为只有少许的物质存在于这些地区,因此如此大的天体不太可能在该处形成。换言之,这些行星应该是在离木星较近的地区形成的,但在太阳系早期演化的期间被抛到了外面。1984年,胡利奥·安赫尔·费南德兹和叶永烜的研究认为与被抛射天体的角动量交换可以造成行星的迁徙。终于,轨道的迁徙到达木星和土星形成2:1共振的确切位置:当木星绕太阳运转两圈,土星正好绕太阳一圈。引力如此的共振所产生的拉力,最终还是打乱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造成它们的位置交换而使海王星向外移动到原始的柯伊伯带,造成了暂时性的混乱。当海王星向外迁徙时,它激发和散射了许多外海王星天体进入更高倾角和更大离心率的轨道。

然而,目前的模型仍然不能说明许多分布上的特征,引述其中一篇科学论文的叙述:这问题继续挑战分析技术和最快速的数值分析软件和硬件。

组织

以最完整的范围,包括远离中心最外侧的区域,柯伊伯带大约从30天文单位伸展到55天文单位。然而,一般认为主要的部份(参考下文)只是从39.5天文单位的2:3共振区域延展到48天文单位的1:2共振区域。柯伊伯带非常的薄,主要集中在黄道平面上下10度的范围内,但还是有许多天体散布在更宽广数倍的空间内。总之,它不像带状而更像花托或甜甜圈(多福饼)。而且,这意味着柯伊伯带对黄道平面有1.86度的倾斜。

以半长轴为准的轨道分类

以半长轴为准的轨道分类。

由于存在着轨道共振,海王星对柯伊伯带的结构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在与太阳系年龄比较的时标上,海王星的引力使在某些轨道上的天体不稳定,不是将她们送入内太阳系内,就是逐入离散盘或星际空间内。这在柯伊伯带内制造出一些与小行星带内的柯克伍德空隙相似的空白区域。例如,在40至42天文单位的距离上,没有天体能稳定的存在于这个区间内。无论何时,在这个区间内被观测到的天体,都是最近才进入并且会被移出到其他的空间。

传统的柯伊伯带

大约在~42至~48天文单位,虽然海王星的引力影响已经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天体可以几乎不受影响的存在着,这个区域就是所谓的传统柯伊伯带,并且目前观测到的柯伊伯带天体有三分之二在这儿。因为近代第一个被发现的柯伊伯带天体是1992 QB1,因此它被当成这类天体的原型,在柯伊伯带天体的分类上称为QB1天体。

传统的柯伊伯带向来是两种不同族群的综合体,第一类是"dynamically cold"的族群,比较像行星:轨道接近圆形,轨道离心率小于0.1,相对于黄道的倾角低于10度(它们的轨道平面贴近黄道面,没有太大的倾斜)。第二类是"dynamically hot"的族群,轨道有较大的倾斜(可以达到30度)。这两类会有这样的名称主要并不是因为温度上的差异,而是以微小的气体做比喻,当它们变热时,会增加它们的相对速度。这两种族群不仅是轨道不同,组成也不同,冷的族群在颜色比热的红,暗示它们在不同的环境形成。热的族群相信是在靠近木星的地区形成,然后被气体巨星抛出。而另一方面,冷的族群虽然也可能是海王星在向外迁徙时清扫出来的,但无论是较近或较远,相信是在比较靠近目前所在的位置形成的。

共振

QB1天体、冥族小天体和邻近散射天体的分布

QB1天体、冥族小天体和邻近散射天体的分布。

当一个天体的轨道周期与海王星有明确的比率时(这种情况称为平均运动共振),如它们的相对基线是适当的,它们可能被锁定在与海王星同步的运动,以避免受到摄动而使轨道变得不稳定。如果天体在这种正确的轨道上,在实例上,如海王星每绕太阳三周它便会绕行二周,则每当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时,海王星总比它多运行了半条轨道的距离,因为这时海王星在轨道上绕行了1.5圈。这就是所谓的2:3(3:2)的轨道共振,这种轨道特征的半长轴大约是39.4天文单位,而已知的2:3共振天体,包括冥王星和他的卫星在内,已经超过200个,而这个家族的成员统统归类为冥族小天体。许多冥族小天体,包括冥王星,都会穿越过海王星的轨道,但因为共振的缘故,永远不会与海王星碰撞。 其有一些,像是欧侉尔和伊克西翁的大小,都已经大到可以列入类冥矮行星的等级。冥族小天体有高的轨道离心率,因此它们当初原本应该不是在现在的位置上,而是因为海王星的轨道迁徙被转换到这儿的。1:2共振(每当海王星转一圈,它才完成半圈)的轨道半长轴相当于47.7天文单位,但数量稀稀落落的,这个族群有时会被称为twotino。较小的共振族群还有3:4、3:5、4:7和2:5.。海王星也有特洛伊小行星,它们位于轨道前方和后方的L4和L5的重力稳定点上。海王星特洛伊有时被称为与海王星1:1共振。海王星特洛伊在它们的轨道上是稳定的,但与被海王星捕获有所不同,它们被认为是沿着轨道上形成的。

另外,还没有明确的理由可以解释在半长轴小于39天文单位的距离内缺乏共振的天体。当前被接受的假说是在海王星迁徙时被驱离了,因为这个区域在迁移中是轨道不稳定的地区,因此在这儿的任何天体不是被扫清,就是被重力抛出去。

柯伊伯断崖

柯伊伯带天体与太阳距离的数量关系

图示为柯伊伯带天体与太阳距离的数量关系。

1:2共振之外已知的数量非常少,看起来是个边界,但还不能确定这是传统柯伊伯带外侧的边界,还是只是一个宽阔的空隙。观测到2:5共振的距离大约在55天文单位,被认为在传统柯伊伯带之外;然而,预测上在传统柯伊伯带与共振带之间的大量天体尚未被观测到。

早期的柯伊伯带模型认为在50天文单位之外的大天体数量应该增加二个数量级,因此,这突然的数目下降,被称为"柯伊伯断崖",是完全未被预料到的,并且它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伯恩斯坦和屈林(Trilling)等人发现直径在100公里或更大的天体在50天文单位的距离上确实突然减少的证据,并不是观测上造成的偏差。可能的解释是在那个距离上的物质太缺乏或太分散,因此不能成长为较大的天体;或者是后续的过程摧毁了已经形成的天体。日本神户大学的向井正和帕特里克·莱卡维卡(Patryk Lykawka)则主张一个大小有如地球而尚未曾被看见的行星与此有关,并且可能在未来的10年内发现这个天体。

探测

柯伊伯带天体—新视野号可能的研究目标

柯伊伯带天体—新视野号可能的研究目标。(艺术家的概念图)

2006年1月19日,探索柯伊伯带任务的第一艘太空船新视野号被发射。任务是由美国西南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艾伦·斯特恩所领导的一个团队提出。新视野号太空船将会在2015年7月14日会到冥王星,并在允许的情况下,将对另外的尚未确定的柯伊伯带天体继续研究。任何选择的柯伊伯带天体将是40和90公里(25至55英里)的直径,在理想情况下是白色或灰色,与冥王星的偏红颜色有对比。

2014年10月15日,NASA宣布发现一些柯伊伯带天体,可能会成为新视野号的研究目标。

其他柯伊伯带

围绕恒星

围绕恒星HD 139664和HD 53143岩屑盘 - 摄像头黑圈隐藏恒星圆盘显示。

到2006年,天文学家们已经解决了被认为是围绕除了太阳之外的九个星的柯伊伯带状结构尘埃盘。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公益画报

纪录片

纪录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