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挤的印度,人与野生动物能否和谐相处?年轻的女博士、动物保护学家克里蒂·卡兰特正努力寻求答案。
在拥挤的印度,人与野生动物能否和谐相处?年轻的女博士、动物保护学家克里蒂·卡兰特正努力寻求答案。
【深入“冲突区”】
“在世人眼中,印度只是一个挤满12亿人的地方。事实上,我们还拥有令人惊喜的财富——大量野生动物:全世界40%的老虎、绝大多数亚洲象,以及许许多多地区特有物种。数量如此庞大的人和野生动物共同生存在同一个国家的土地上,这在全世界也绝无仅有,”卡兰特说。
正因为意识到这一不容忽视的事实,这位现年35岁的女博士投身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常年在印度野外丛林和山村开展研究工作。她并不单纯研究和保护野生动物,而是更关注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生存矛盾,努力破解如何让两者在有限土地上和谐共存的难题。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印度仅剩3%土地是未开发的自然保护区。老虎、亚洲象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一再受到挤压。一些无家可归的濒危野生动物被迫闯入村庄,破坏田地和农作物,有时甚至致人死伤。而村民为了保护自己辛苦建设的家园和农田,也无力顾及动物保护,想方设法驱逐或猎杀野兽。
在卡兰特看来,这样做,最终结果将是人与动物两败俱伤。为了寻求解决之道,她和一批志同道合者走遍印度各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探访那些人兽冲突“多发区”。
“我们的媒体过去充斥着动物伤人的报道,而事实上这些报道往往都是基于发生在某一两个村庄里的个别情况。这一领域的研究缺乏广泛数据和信息,对此我感到诧异。我的想法是摸清楚印度境内所有地区的基本情况,进而能够对人兽冲突的风险做出预测,”卡兰特说。
2009年起,在上百名志愿者帮助下,卡兰特完成了对这些“冲突区”大约1.5万户家庭的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模式和原因。
她说,他们的目的首先是查看这些地方的村民与野生动物之间是否发生过冲突,如果有,他们会继续探究“破坏是由哪些物种造成的?村民用了哪些办法保护自己的粮食、家畜和财产?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如何补偿?”。
她发现,一些处在“冲突区”的村庄过去曾是虎、豹等动物的栖息地,有的则是野生大象的迁徙通道,因此难免发生野生动物伤人或践踏农田的情况。
【以人为本】
卡兰特招募的志愿者中,大多数是城里人,“他们对印度的自然和乡野环境一无所知”。她认为,“这段经历能让他们切实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乡村居民的真实生活。”
在一些村落,一些村民流着泪告诉卡兰特和志愿者,他们每年95%的农作物被野生动物所毁,家人没有粮食可吃,或是没钱送孩子上学。
卡兰特发现,虽然印度政府承诺补偿那些因野兽袭击而遭遇损失的村民,但在不少地区,村民们根本不愿向当地政府汇报损失情况,因为申请补偿的环节繁琐,无比缓慢。
“这牵涉到大量文件工作,需要向不同机构提交资料、证明、照片,让村民们烦不胜烦。而他们上下奔忙填完一堆表格所付出的(时间和钱),可能比最后拿到的补偿还多,”卡兰特说。
了解这一情况后,卡兰特在两名同事帮助下,联合印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开通了一条免费服务热线,方便村民拨打汇报损失情况。接到电话或留言信息后,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会与汇报者取得联系,确认情况并前往实地查看、评估损失,然后协助村民完成申请补偿所需的文件工作。
这一免费热线项目最先在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大约30个村落试行,获得成功。卡兰特希望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广。“我们这么做并非意在取代政府,只是尝试帮助身陷困境、无计可施的村民们,建立长期的善意,避免他们打击报复野生动物,”她说。
在维护村民利益同时,卡兰特的努力也保护了野生动物。在印度南部一些自然保护区,得益于村民对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人兽之间的和平相处,一些野生动物族群数量开始恢复甚至出现增长。
“卡兰特博士的工作反映出她的热情,而这种热情不仅为了濒危野生动物,也为了那些偏远地区与动物为邻的穷苦人民,”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学教授诺曼·克里斯滕森博士评价说,“她的动力源自于她的理念,即,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取决于生态环境和人类都健康兴旺。这种生态保护理念不仅对印度尤为重要,也适用于我们星球上其他许多地方。”
【血脉相传】
卡兰特对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最初源于她的家庭。她的父亲是印度有名的生物学和动物保护专家乌拉斯·卡兰特博士。她从小深受家庭影响,一岁起就跟随父母进入自然保护区,近距离观察各种野生动物。
“3岁时,我第一次见到野生虎和豹子,”卡兰特回忆说,“8岁就学着如何追寻老虎行迹。十几岁时,我目睹父亲给野生虎和豹套上无线电项圈追踪器,也目睹他为保护动物克服重重挑战和阻碍。”
但也正是由于亲眼所见动物保护工作中遭遇的各种困难,比如威胁、偷猎、森林大火,卡兰特一度心灰意冷,不愿传承父亲的事业,“只要不当生物保护学家,其他什么都行”。
读研究生期间,她参与一个野外研究项目,要在卡纳塔克邦的帕德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工作一段时间。到那里开始工作的第二天,她遭遇一场车祸,腿部重伤,不得不休息。但她没有因此放弃,反而决意完成项目。一个月后,她冒着倾盆大雨,步履蹒跚地回到保护区继续研究工作,收集野生动物的数据。
“在保护区的那三个月重新点燃了我自幼对大自然的激情,我改变心意,立志成为一名生物保护学家,”她说。
真正投身这一领域后,卡兰特才惊觉现有信息和资料的严重匮乏。为了弄清楚曾有多少物种在印度灭绝、哪些动物存活至今、哪些又面临灭绝危险,她着手建立一个数据库,搜集过去150年间印度土地上野生动物的活动数据。她与印度各地野生动物专家交流,查阅外国自然学家的历史观察记录和印度王公贵族的狩猎记载,最终搭建起一个涉及3万个地点、超过100个物种的资料库,为印度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丰富、可信的数据。
“破坏动物栖息地、捕猎、非法贸易,以及偷猎,人类活动已经导致印度大量物种的数量比一百年前大幅减少,”她在报告中写道,“而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保护措施。正因为有了这些保护区,加上人类文化对野生动物的包容,才使一些物种得以存活至今。”
卡兰特如今被视为印度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领袖人物,身兼杜克大学助教、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印度班加罗尔野生动物研究中心执行理事等数职。她的父母也依然活跃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前线,而这一家人对自然和野生动物的热情正继续传递给卡兰特的孩子。
她说,在一次野外考察中,4岁的女儿第一次见到野生猎豹。“当时,我们和我的父母在一起,一家三代人静静坐着,欣赏这头令人惊叹的猎豹,享受那一刻。”(张代蕾)(新华社特稿)
相关链接:印度人虎之争
偷猎者的毒药、闯入丛林的汽车、部族与边境冲突的枪弹……印度野生虎近年来面临种种致命危险。印度林业警察部门表示,人类和老虎的争斗有升级趋势。
卡纳塔克邦高级林业警官奇克鲁尔说,该邦一个村子的村民坦率承认他们曾合力杀死两只雌虎,因为它们吃掉了村民的两头小牛,还咬伤其他家畜。
奇克鲁尔说:“村民们认为这种报复天经地义,因为政府提供的虎害损失补偿款实在太少了。”他说,如果不能增加补偿款,这种以牙还牙的报复活动就不会停止。
奇克鲁尔证实,有部分老虎栖息地的村民受利益驱使,成为偷猎者的帮凶。村民帮助偷猎者捕猎一只老虎可以得到约40美元的报酬,一些村民为此铤而走险,为偷猎者做向导或者帮忙挖陷阱、下毒药。
奇克鲁尔说,面对猖獗的盗猎活动,林业警察很多时候感到无能为力。与警察的装备相比,偷猎者的车辆更新更快,通讯工具和武器更现代,这种硬件条件的差距使林业警察即使发现了偷猎者也难以将他们抓获。
印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赖特说,政府制定了不少保护动物的法律条款,但没有得到认真执行。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