薮猫广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尚未列入濒危范畴,而它之所以踪迹难寻,鲜少被人们所看到,主要是因为其昼伏夜出的习性所致。
我们对这只黑薮猫知之甚少,甚至还不清楚它的性别。照片拍摄时间为2月18日。
摄影:SERGIO PITAMITZ
撰文:Christine Dell'Amore
2月18日,Pitamitz带领着一支摄影团队前往肯尼亚察沃西(Tsavo West)国家公园附近的私人狩猎保护区,在巡游途中他看到草丛中有一个移动的黑点,于是他就停下了车,然后静静等待。
几分钟后,一只通体黝黑的薮猫缓缓进入人们的视野,让众人惊讶不已,但随后它就消失在了草丛中。
“如果你从事野生动物摄影,你就会一直寻找某些罕见而奇特的东西。当时我们所见的景象简直让人不可思议。”Pitamitz说道
Eduardo Eizirik是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主教天主教大学的生物学家,也是猫类黑变病专家。据Eizirik解释,这只猫外表呈黑色,其基因肯定发生了突变,使其产生了更多的黑色素。
Eizirik还介绍说,黑变病在野猫中很常见,据说在三十八个已知野猫物种里就有十三个曾发现过黑变病,但是这种现象在薮猫中却相对罕见:科学文献中仅记载有六例黑薮猫,且全都来自于肯尼亚和坦桑尼亚。
浑身黑色
最著名的黑变猫类是黑豹,这一定义实则涵盖了亚洲与非洲的深色毛豹子以及南美洲的漆黑色美洲豹。
Eizirik和同事们发现,目前在猫科动物中因显著突变而导致的黑变病已知有八例,且全部由独立演变而成的。(美洲狮缺少导致黑变病的基因。)
但是究竟为什么猫科动物会出现黑变病,这仍然是一个棘手未解的问题。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黑色的皮毛能让某些黑变的猫科动物在捕猎时更好地进行伪装,尤其是在栖息地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比如,黑豹在马来西亚半岛浓密的雨林里较多,然而在中亚的荒漠地带却很少。
Eizirik认为,在光照较多的地方,进化过程可能会选择与黑变相反的方向进行,因为黑色的皮毛会让动物过热。
虽然目前还无法得出这只肯尼亚薮猫产生黑变的原因,但是Eizirik推测,因为近日发现的这只黑薮猫通常昼伏夜出,因此或可判断其健康状况良好。
潜行的猫科“猫头鹰”
薮猫是夜行性捕食者,因此又被称作“猫科中的猫头鹰”。据美国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小型猫科动物专家Jim Sanderson介绍,它们超大的耳朵通常用来聆听在高草丛中发出声音的啮齿类动物。
“薮猫能跳得很高,它们会用长长的前腿和尖利的爪子牢牢抓住啮齿类动物,使其动弹不得。”Sanderson在电子邮件中写道。
薮猫广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尚未列入濒危范畴,而它之所以踪迹难寻,鲜少被人们所看到,主要是因为其昼伏夜出的习性所致。
正因如此,摄影师Pitamitz认为自己更加幸运:“你可以想象一下,仅仅一次旅拍就能看到薮猫该有多么不易,能看到黑薮猫则几乎不可能。”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