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
2015-1-26 15:10|查看:14155|评论:0|字体:小 中 大 繁体
天主教是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正式名称为公教会或大公教会。此名称是用于指信奉相同理论体系,包括道德、圣事仪式以及教条,并完全服从圣座的基督徒与教会,不论是西方或东方的宗派。通常这些又被称为天主教会或罗马天主教会。此外,有不隶属于天主教会的教会在名称上使用“公教”一词,比如古公教会、宽宏公教会。
由于实际上新教自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以来主张独立解经,因此当使用天主教一词时,通常与新教有所对立。天主教一词在英国圣公宗发起的牛津运动中也曾用到,该运动旨在于英国国教中恢复天主教的崇拜礼仪。
“天主教”中文名称,是明末宣布福音传教士所拟定。原来名称是“基督宗教”,是指耶稣基督所创立的教会。后因时代变迁出现信仰态度不同的基督宗教——东正教、基督教的各教派,统称为“基督徒”。天主教乃建基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上,前身是犹太教,继承犹太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最初仅在犹太人中宣讲福音。耶稣升天后,他所拣选的以伯铎为首的使徒,展开传教工作,从犹太到小亚细亚,传到当时的罗马帝国各地,并在各地建立教会,使福音传布到普世人类。由于基督徒的一神信仰和宣扬的平等、博爱,为当时统治者罗马帝国所不容,屡遭迫害。公元313年西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次年与东罗马皇帝联合颁布“米兰诏书”准许信仰自由,迫害才终止。君士坦丁大帝统一东、西罗马,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为罗马帝国政教合一的开始。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罗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城、安提阿五个中心。1054年罗马宗主教与其他四个宗主教分裂,成立天主教。1521年马丁路得脱离天主教,成立新教,之后又有其他与天主教分离的教派产生(通称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的信仰对象,都是耶稣基督,由于教义上的差别和信仰态度不同而分开,并不影响耶稣基督为全人类救主的宣告。天主教会自伯铎受命领导教会,为首任教宗,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辞源
天主教其名起源自拉丁语的“Catholicus”,意思是“普遍的”,翻译作中文“公”是取自“天下为公”的“公”;“公教会”一词的最早出现在《宗徒信经》中所述的“圣而公教会”(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其涵义因着公元381年召开的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诞生的尼西亚信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确立:“我信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Et unam, sanctam, cathólicam et apostólicam Ecclésiam)。中文语境通用的“天主教”一词,是利玛窦等耶稣会会士于明朝中叶来到中国后为使教义容易使中国人了解而采用,为呼应中国人“敬天”之传统,且多用来指称天主教会,即由罗马教宗领导的教会。
概述
根据圣经新约玛窦福音,被称为厄玛奴尔的耶稣是天主之子
图中为永援圣母,被天主教徒称为“圣母”的童贞女玛利亚是天主子耶稣基督因圣神降孕道成肉身的母亲。
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基督教,最初系自犹太教中分离出来,随着耶路撒冷的被占领,教会的中心逐渐转向帝国的首都罗马,故称“罗马公教”。从公元一世纪到五世纪初,罗马皇帝一再企图消灭教会,但到最后反倒是整个帝国皈依了教会,宣布罗马公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始于公元5、6世纪时的日尔曼族入侵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东西教会也随之彻底分裂开来。罗马天主教在这时期开始向蛮族施行教化的工作,因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从15世纪开始,西方民族在思想上起了极大的变化,近代的民族国家不断地形成,从各方面争取独立自由,教宗的权力在天主教会内虽然仍旧很大,但是在欧洲大陆向来联系十分紧密的宗教与政治却逐渐分离,欧洲信仰的统一也因基督新教的产生而破坏;而另一方面,随着新大陆的发现,传教的工作获得了新的园地,天主教向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展开了传教的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的消长,在思想和生活上都起了极大的改变,造成了对天主教的冲击,东方、西方及后起的第三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和教会都面临危机和挑战,梵二大公会议的各种文献,引导天主教走向现代化的改革之途。
根据信理神学(dogmatic theology)的论证阐述,天主教会是耶稣基督亲手建立的、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天主教首任教宗为宗徒之长伯多禄,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基督把天堂的钥匙交给了伯多禄:
约纳的儿子西满,你是有福的,因为不是肉和血启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
我再给你说:你是伯多禄(磐石),在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阴间的门决不能战胜她。 我要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 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释放。(玛16:17-19)
天主教的经典为《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信奉天父圣子圣神三位一体的真神。天主教会采用圣统制,神职人员奉行独身,天主教《教会法典》是教会的基本律法,用于规范宗教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义(教理)
圣经
天主教奉圣经为经典及最高权威,并作为教理的根源。天主是圣经的作者,在圣经各书卷中所包含和陈述的天主启示的真理,是在圣神的默感下而写在其中的。天主默感了圣经的人间作者,而受默感的书教导真理。天主教接受旧约46卷书及新约27卷书,并尊之为受默感的书。圣经是天主的圣言,天主教在解释圣经上保持谨慎,认为个人不能主观地随意解释。认为圣经有其客观的正确真意,就应有遵守的客观标准,以防圣经原意变质。
依照天主教古老的传统,圣经的意义可分为两种:即字面的意义和属灵的意义,后者又分为寓意、伦理及末世的意义。
一、字面的意义。就是那来自圣经言词所表达、透过释经学的正确解释规则所发掘的意义。
二、属灵的意义。基于天主计划的一致性,不但圣经的文字,连它所叙述的事实和事件也可成为标记。
1.寓意。例如经过红海是基督胜利的象征,因此也是洗礼的寓意。
2.伦理。圣经所记载的事迹是为“劝戒我们而记载下来的”(格前10:11)。
3.末世。事实和事件的永恒意义可引领信徒迈向天乡。这样,尘世的教会是天上耶路撒冷的标记。
目前普遍使用的天主教圣经中文译本为香港思高圣经学会综合翻译自七十贤士本和拉丁通行本的《思高译本》。天主教圣经中文译本还有西班牙圣母圣心爱子会的《牧灵圣经》,中国天主教上海教区佘山修院翻译自新耶路撒冷圣经的新约圣经。
基督
天主教奉耶稣为天主圣父的圣子、全人类的救世主、“默西亚”、“基督”,降生成人,救赎万民,免其受苦。
基督一词来自希伯来语“默西亚”的希腊译文,解作“受傅者”。若非因为耶稣完全实现了这词所表达的神圣使命,它将不会成为他的专有名字。因为在以色列,那些为执行天主赋予的使命而奉献于主的人,才因天主的名而被傅油。例如:君王、司祭、以及少数的先知。而默西亚的情况应是最杰出的,因天主派遣了他,是为正式建立他的神国。默西亚应被上主的神所傅油,在同一时刻中成为君王、司祭和先知。耶稣以其司祭、先知和君王的三重功能,实现了以色列对默西亚的期望。
天主教相信,天使向牧人们报告那诞生的耶稣,乃是天主向以色列所预许的默西亚:“今天在达味城中,为你们诞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亚”(路2:11)。从起初他就是“父所祝圣并派遣到世界上来的”那一位(若10:36),他是贞女玛利亚所怀孕的“圣者”(路1:35)。若瑟被天主召叫,要“娶他的妻子玛利亚”,因为她已怀孕,“那在她内受生的,是出于圣神”(玛1:20),务使那“号称基督”的耶稣,生于达味默西亚后裔中的若瑟的妻子(玛1:16)。
天主教认为,耶稣被祝圣为默西亚显露了他的神圣使命。“这是他的名字所指示的。因为在基督的名字内,已暗示了那位傅油的、那位被傅油的以及那位傅油本身:那傅油的就是圣父,那被傅的就是圣子,且是在圣神内被傅,圣神本身就是傅油”。他从永远被祝圣为默西亚,在其现世生活中显露出来,就是当若翰给他授洗时,就是当天主“以圣神和德能傅了他”(宗10:38),“使他显示于以色列”(若1:31),作为他们的默西亚。他的工作和说话将显示他是“天主的圣者”(谷1:24;若6:69;宗3:14)。许多犹太人,甚至一些怀有与他们共同期望的其他民族,在耶稣身上看到了天主许给以色列的默西亚、“达味之子”的基本特征。耶稣接受了他应得的默西亚名号,但有某种保留,因为当时一部分的人,用一种过分人性的观念去看此名号,主要是政治性的观念。
耶稣接受了伯多禄承认他为默西亚的信德宣认,并预告人子那已迫近的苦难的日子。他藉“自天降下的”(若3:13)人子的超然身分,揭露了他默西亚王权的真正内容,正如他藉受苦仆人的救赎使命所揭露的:“人子来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并交出自己的生命,为大众作赎价”(玛20:28)。为此,他的王权的真正意义只有在他高悬在十字架上时才显示出来,但只有当他复活后,他的默西亚王权才能由伯多禄在天主的子民前当众宣布:“所以,以色列全家应确切知道:天主已把你们所钉死的这位耶稣,立为主,立为默西亚了”(宗2:36)。
圣传
圣传指教会的传统,与圣言一道构成天主教的信德宝库。天主教相信上主的启示是透过圣经和圣传这两种方式传递给信徒,而圣传是整个教会的生活。圣言和圣传,是在作为天主子民的教会中产生出来的,没有天主子民的教会就没有《新约》:犹如没有犹太民族就没有《旧约》一样。教会负责保管、研究、体验等促进对《圣经》及圣传的进一步了解,使之成为活生生的天主圣言。这就是教会训导。教会训导通过教宗及主教们的宣讲、大公会议的教导、天主教法典的规定等传递圣言和圣传,以保证其不会错误。圣传同样是天主教信仰的源泉和依据,这是天主教区别于其他基督教派别的基本特点之一。
圣事
耶稣建立的圣体圣事
天主教弥撒中需要使用的物品
七件圣事是天主教信仰生活的核心。
圣洗圣事(又称为入门圣事)、圣体圣事(又称为共融圣事或感恩圣事)及坚振圣事:以上是基督徒入门三件圣事。它们是所有基督门徒共同圣召的基础;其中圣洗是整个基督徒生命的基础,进入在圣神内生活之门(vitae spiritualis ianua),以及通往其他圣事的大门。借着圣洗,信徒从罪恶中获得解放,重生为天主的子女,成为基督的肢体,加入教会,并分担她的使命。
婚配圣事:透过婚姻盟约,一男一女组成一个共同生活及互爱的亲密共融团体;婚姻盟约是天主所创立,并赋予固有的法则。婚姻的本质指向夫妻的幸福,以及生养和教育子女。两位受过洗的人的婚姻也由主基督提升到圣事的尊位。
圣秩圣事:是宗徒职务的圣事。它包括主教职、司铎职、执事职三个等级。
告解圣事(修和圣事):天主教信徒在领洗后所犯的罪,是借着称为悔改、告解、忏悔或和好的圣事,而获得赦免。忏悔圣事由忏悔者的三个行动以及司铎的赦罪所构成。忏悔者的三个行动是痛悔、告明或向司铎明认罪过、立志作补赎并付诸实行。
傅油圣事(旧称终傅圣事)
感恩祭
梵二后天主教堂内的中心祭台
感恩祭即弥撒。“弥撒”(MISSA)一词来自拉丁文(MITTO),是“派遣”的意义。对罗马人来说,在一次会议完结后,便打发人回家。在圣本笃会的会规内,弥撒就是指“遣差”。这种意义渐渐传到其他各地,到了第四世纪末,其意义有二:一是指慕道者在听完道理后便被遣散,因他们尚未进入教会的真正奥秘之中;另一是针对信友,也就是礼仪结束时所说的:“弥撒礼成”意指弥撒结束了,你们去吧!传教或宣道的工作,是弥撒所赋予的使命。弥撒与圣体圣事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圣体只能在感恩祭中被祝圣。按照圣经中耶稣所吩咐的,饼和酒被祝圣为耶稣的身体和血分给信徒,为使祂在十字架上所在的救世牺牲和祭献,藉圣餐的方式永存人间,让信徒藉领受主的圣餐而得到其实益,能与基督合成一体,在祂内生活。天主教会相信在弥撒中救主基督亲临于:因祂的名而聚会的团体中;施行圣事者的身上;祂的圣言内;具体地持续不断地临于祝圣了的饼酒形内。
感恩祭是天主教教会生活的中心,它以圣餐的方式,“重演”基督藉十字架上的牺牲告祭献所完成的救赎工程,使信徒在领洗后继续聆听上主的圣言,藉主的圣餐参与基督出死入生的逾越奥迹,不断领受基督圣化的恩宠,并在基督内,圣神的共融中向天父呈上曼祟高的赞颂、祟敬、祈求和感恩。故此,感恩祭最足以反映天主教会的面貌和本质──教会的成员蒙天父召选,因基督的救赎而成为天父的儿女,得救的子民,在圣神内合成天父的家庭,负起圣化世界的使命,向天父奉献教会的生活和救赎的成果。
天主十诫
第一诫 钦崇一天主于万有之上。(天主教第一诫细项包括:禁止拜偶像,行巫术和迷信。无神论否认天主的存在,亦违反第一诫)
第二诫 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
第三诫 守瞻礼主日。
第四诫 孝敬父母。
第五诫 毋杀人。
第六诫 毋行邪淫。
第七诫 毋偷盗。
第八诫 毋妄证。
第九诫 毋愿他人妻。
第十诫 毋贪他人财物。
“十诫”(Decalogue)一词,其字面的意义是“十句话”(出34:28;申4:13; 10:4)。在圣山上,天主给自己的子民启示了这“十句话”。是天主“用手指”写的(出31:18;申5:22),不同于其他由梅瑟书写的诫命。“十句话”在天主的话里,占着卓越的位置;“十句话”载在出谷纪和申命纪中,流传至今。自旧约时代,经常为圣经所引用,但是,直到耶稣基督的新盟约,“十句话”的完整意义才显示出来。
自圣奥思定开始,天主教会在给候洗者和信徒的教理讲授中,“十诫”占着优越的地位。在十五世纪,人们习惯把十诫的规条写成有节奏的词句,以便背诵并采用积极的形式。这种方式直到今日仍被沿用。十诫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句“话”或每一条“诫命”都涉及整体。触犯了一条诫命就是违犯全部法律。
教会五规
(天主教教理简编432) 教会五规是:1) 主日及当守的法定庆节应参与弥撒,停止有碍圣化这些日子的工作和业务;2) 应至少每年一次领受和好圣事,告明己罪;3) 至少在逾越庆节时领受感恩(圣体)圣事;4) 应遵守法定的大斋和小斋;5) 各尽自己的能力,支持教会物质的需要。
万民四末
天主教徒相信人生到最后要面临四件事:一、死亡。二、审判。三、天堂。四、地狱。此为万民四末。信徒多默想四末,会警惕自己、改善信仰生活。
死亡
(天主教教理简编205) 肉身随着死亡和灵魂分离,并堕入腐化的过程,而他不朽的灵魂却要面对天主的审判,期待着主再次来临时,与复活及转化的肉身再度结合。要明白复活如何发生,已是超出我们的想像和推理的能力。
(天主教教理简编206) 死在基督耶稣内即在天主恩宠内死去,没有大罪。信仰基督的人,可将自己的死亡,按基督的榜样转化为服从和爱慕天父的行动。“这话是确实的:如果我们与基督同死,亦必与祂同生”(弟后2:11)。
天主教认为,死亡是人由现世转入来世的分界。人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的灵魂和肉身结合为一、在现世所过的生活。第二部分是人的灵魂离开肉身、由现世转入来世所度的生活。人在现世,肉身因年老力竭,或因重病失去了功能,灵魂便脱离肉身转入来世,这时肉身便宣告死亡,这就是世人所宣告的死亡。因此死亡只是肉身的暂时死亡,灵魂并不死亡,死亡的肉身,在世界末日还要复活起来,再与灵魂结合为一。
死亡并非生命的毁灭,而是生命的改变,即由现世的生活转入了来世的生活。如果人在现世善度此生,敬主爱人,肉身死后,灵魂便入来世分享天主的永生。死亡是罪恶的后果,人虽拥有死亡的本性,但天主曾指定他不死,所以死亡违反造物主的计划。它进入了世界,乃是原祖犯罪的后果,倘若人没有犯罪,就会免于死亡,人的最后敌人也会被征服。死亡虽由罪恶而来,却被基督所改造,天主子耶稣基督也遭受了属于人的死亡,但祂却完全自由地服从了天父的旨意,祂的服从受死,为祂挣得了光荣的复活,所以祂的服从将死亡的诅咒变为祝福,使基督信徒的死亡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基督信徒要效法基督的榜样,藉服从天父的旨意接受死亡,把人本有的死亡加以改造。
死亡是人在尘世的结束,也是天主对人施恩宠和仁慈的结束。天主于人死亡前,对人施恩仁慈,连罪大恶极的人在内,乃为使人遵照天主的计划,早日悔改,做一个真正的基督信徒,善度现世一生,为决定自己的最后命运。为此人常该警惕自己,几时人的现世生命结束了,就不再回到过去的现世生命,因为人只死亡一次。那时将是天主实行公义和威严的时候。所以天主教会常劝勉信徒要好好的预备善终。
审判
(天主教教理简编208) 私审判是每个人从死亡一刻开始,就在其不朽的灵魂上,按照其信德和功行受天主的审判,直接领受应得的报应:即直接地或经相称的炼净后进入天堂的荣福,或者进入地狱的永罚。
(天主教教理简编214) 最后审判(公审判)就是永福或永罚的判决。当主耶稣以生者和死者的审判者身分再度来临时,将对齐集到祂面前的所有“义人或恶人”(宗24:15)进行审判。这个最后审判后,复活了的肉身将与已接受私审判的灵魂一起接受应得的报应。
(天主教教理简编215) 最后审判将在世界末日进行,但只有天主才知道那日子和那时辰。
天主教认为人的灵魂离开肉身后,肉身就入土安葬,灵魂却到天主台前受审判,按他一生的功过接受赏罚。有大罪者受罚下地狱受永苦。有功劳者被提升天享永福;只有小罪者,既不能受罚下地狱,又不能立刻升天享永福,天主便安置他在炼狱中受苦作补赎,直到作完补偿升天为止。这个审判称为“私审判”。
按对观福音的记载,天主创造的世界有末日,人类亦有终结。到了时候,主耶稣要带着威能和光荣、乘云降来,审判所有生者和死者。那时所有死去的人都要复活起来,接受审判。这个审判称为“公审判”。天主教认为在世界末日,耶稣要使所有死者的肉身复活起来,接受审判和赏罚,为表示祂的公道。因为善人在世时做了许多善事,这固然是他的灵魂努力之功,但是他的肉身也帮了不少忙,应该受到赏报,不该让他永远埋在地下被遗忘。相反的,恶人在世时犯下许多罪恶,这固然是他的灵魂作主遭孽,但是他的肉身同是有力的帮凶,须受到应得的惩罚,不该让其长久躲藏在地下。
天堂
(天主教教理简编209)“天堂”即指至高和决定性的幸福境界。那些在天主的思宠中过世,而无须再炼净的人,与耶稣、玛利亚、天使和圣人相聚。他们组成天上的教会,在那里“面对面的”(格前13:12)看到天主,与至圣圣三生活于爱的共融内,并为我们转祷。
地狱
(天主教教理简编212) 地狱是人因自由的抉择,在大罪中过世时所遭到的永罚。地狱主要的痛苦是与天主永远分离,因为人只可从天主那里得到生命和福乐,人是为此被创造,并不断地渴求这生命和福乐。基督以这样的话表达事实:“可咒骂的,离开我,到永火里去”(玛25:41)
(天主教教理简编213) 地狱的存在如何符合天主的无限美善?天主虽然“愿意众人回心转意”(伯后3:9),但祂既创造人是自由和负有责任的,祂亦尊重人的决定。所以,下地狱是人在完全自由下,故意脱离与天主的共融,在大罪中至死不悔改,拒绝天主的仁慈怜爱。
现今天主教已不讲求地狱的存在,并认为地狱已经在耶稣基督死亡时,进入地狱将所有义人与众人领至天堂。而刻意将地狱及炼狱分开叙说,以说明耶稣基督生时说的:“已经完成。”亦即新世纪已经来临之意。
过去,地狱为魔鬼和恶人受罚的极苦之所,它的痛苦可分为:
1.失苦。就是失去享见天主万万美善之苦,这是地狱中的最大痛苦。按人受造的本性,灵魂离开肉身后立刻奔赴天主台前,享见天主的无限美善。但恶人的心灵充满了罪恶,阻其享见天主之圣容。
2.觉苦。就是受永火焚烧之苦。诚如主耶稣于公审判时,向左边的恶人们说:“可咒骂的,离开我吧!到那给魔鬼和它的使者预备的永火里去吧!”(玛廿五41)。此火永不止息。
3.受魔鬼迫害之苦。
根据圣经关于地狱的确定和教会的训导,人类有严重责任为自己的永久命运善用自己的自主。天主不预定任何人去下地狱,坠入地狱是人甘愿犯大罪离开天主、至死不肯悔改的后果。在圣体圣事中及天主教信徒的日常祷文中,时常呼求天主广施仁慈,因为“祂不愿任何人丧亡,却愿所有人悔改得救”。
炼狱
(天主教教理简编210)炼狱是一个境界,即那些死在天主友谊中的人,虽然他们的永远得救已确定,可是仍须经过炼净,才能进入天堂的福乐中。
(天主教教理简编211)我们可以怎样帮助炼狱中的灵魂得到炼净?因着诸圣的相通,仍在现世旅途中的信友,可以帮助炼狱中的灵魂,为他们奉献祈祷,尤其是感恩祭,也为他们行施舍、得大赦和做补赎。
现今的天主教着重在炼狱的解说,并普遍认为现今已无地狱。
主要在于天主教会确信,炼狱是受苦作补赎、补偿小罪及暂罚之所。人死后灵魂上没有大罪,只有小罪或暂罚尚未补偿,既不该受永罚下地狱,又不能立刻升天堂,于死亡接受自我审判时,则可至炼狱中受苦作补赎,直至偿还罪债完毕为止。天主教称此补偿为最后的净化,藉以达到最后为进入天国中应有的圣化。炼狱里的痛苦有两种:一、失苦,即无法得见天主无限美善之苦。二、觉苦,即受火烧之苦。这两种苦在时间上有期限,并且在炼狱中没有魔鬼与怨恨,因炼狱里的灵魂都是准备要升天的善人们的灵魂。
有关炼狱的道理,除在斐冷翠和脱利腾两届大公会议中有所规定,圣传亦讲述净化之火。此训导立足于为亡者祈祷的习俗,圣经上也有为亡者祈祷之事,比如犹大玛加伯曾为亡者献赎罪祭,求主宽恕他们的罪过(玛下十二46)。天主教会从初期即开始重视纪念亡者,为他们奉献弥撒,为使他们获得净化后能达到享见天主的幸福境界,历代的教会常嘱咐信徒们多施舍、得大赦、作补赎或行其他善功为亡者赎罪。
祈祷
天主教诵经用念珠
天主教徒传统中的祈祷生活,包括三个主要的表达方式:口祷、默想和心祷。三者的共通之处,是收心神。天主教相信祈祷是天主与人在基督内结盟的关系。它是天主的行动,也是人的行动;它发自圣神,也出自信徒,并与降生成人的天主子的人性意愿相结合,而完全指向天主圣父。祈祷是举心归向天主,同天主说话,虔诚的表达信徒的心意、或赞颂、或感谢、或忏悔、或求助:因为信徒相信天主是他们的慈父,便以儿女之身向慈父天主表达他们的心意。
诵读圣言及诵念祷词
除诵读圣经外,在日常生活中,诵念祷词也是天主教信徒经常进行的宗教活动之一。天主教徒常在祈祷前后划十字圣号。祈祷用的经文大都是一些经过编排好的重要经文的连祷,例如《天主经》、《圣母经》、《圣三光荣经》、《信经》、《瑞典圣毕哲(St.Bridget)的祷文》(1862年5月31日教宗庇护九世批准经文)、《慈悲串经》(2000年4月30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颁布及呼吁整个教会把天主仁慈的奥秘“广为宣讲,并引进人们的生活里”) 。亦可呼求圣人转祷(代祷,如:圣方济各,为我等祈)。《玫瑰经》(《圣母圣咏》)、《三钟经》、《耶稣圣心祷文》天主教东方礼的《耶稣祷文》等也是天主教信徒常用的祷文。有时使用专门的念珠进行诵经及默想。
默观
心祷
心祷是聆听天主圣言。在属灵的含义上,这聆听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信德的服从,仆人的无条件接受和子女之情的依附。
圣经、圣传与信望爱三德、是祈祷的泉源:圣经是天主的圣言,信徒念圣经即是听天主说话,进入祈祷境界;基督和圣神的使命即是在教会的圣事礼仪中宣报,实现救恩的奥迹到人心中,引人祈祷;为进入祈祷,信徒必须对天主先怀有信望爱三德。
瞻礼
天主教的节庆和纪念日称为瞻礼。瞻礼一般都有固定的日期、内容和形式。
圣家节
天主之母节
主显节
耶稣受难节
救主慈悲主日(或称天主慈悲主日) 2000年4月30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复活期第二主日为“救主慈悲主日”
耶稣升天节
圣神降临节(五旬节)
天主圣三节 (圣神降临节之后的第一个主日)
基督圣体圣血节
耶稣圣心瞻礼 (耶稣圣体圣血节后八日的星期五)
圣母进教之佑瞻礼(1871年5月24日上海佘山天主教教堂于(圣母进教之佑瞻礼日)举行奠基典礼,1924年6月12日第一位驻华宗座代表刚恒毅枢机主教率领全体中国主教将中国奉献给无玷圣母;1942年9月12日中国处于抗日战争艰难时期,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册封佘山教堂为宗座乙级圣殿(minor Basilica)是远东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2007年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他的牧涵, “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天主教会的主教, 司铎, 度奉献生活者及教友的信”中, 呼吁全世界各地天主教徒每年的5月24日为中国教会祈祷.他在信中提到佘山圣母朝圣地。)
大圣若瑟庆日 1870年教宗庇护九世立圣若瑟为普世教会的主保。除了3月19日是大圣若瑟主保日之外,因为他也是工人,所以教宗庇护十二世定5月1日为“圣若瑟劳工节”(中国天主教会的主保庆日,因为其恭奉大圣若瑟为主保。)
圣母升天节
圣母无染原罪瞻礼(香港教区的主保庆日,因为其恭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
圣母圣诞瞻礼 天主教澳门教区奉圣女加大肋纳瑟纳Catalina de Senna和圣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为主保。(澳门教区的主保庆日,因为其恭奉圣母圣诞为主保。)
诸圣瞻礼
追思已亡11.2
基督普世君王节
圣伯多禄和圣保禄宗徒庆日 圣座的主保庆日,因教宗为圣伯多禄(耶稣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之后继者, 所以恭奉圣伯多禄为主保。
圣诞节、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和圣母升天节是天主教四大瞻礼。按天主教的礼仪年,每年从将临期(圣诞节前四周)开始。
圣诞节为每年的12月25日。救主的诞生是救赎的开始。天主教从12月24日夜间即开始庆祝活动,俗称“平安夜”。
复活节为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耶稣复活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没有主的复活就没有救赎。复活节的庆典从周六晚上开始,俗称“望复活”,隆重的点燃复活蜡烛仪式、嘹亮的《逾越颂》赞歌、庄严地重新宣发信仰等,最后在弥撒圣祭中将复活盛典推向高潮。
圣神降临节为复活节后第五十天。圣神降临节是天主教会建立的开始。当年,充满了圣神的门徒们从四散逃避,到“往普天下去,向受造物传播福音”,直到用生命为主作证。因此天主教纪念主派遣圣神降临教会,圣化遍布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普世教会,也求圣神降临信徒心中,继续在世界上开展传播福音的工作。
圣母蒙召升天节为每年8月15日。天主教相信圣母玛利亚一生服从主的意愿,陪伴耶稣走完了十字架苦路,并把众人引向耶稣,“照他所吩咐的去做(加纳婚宴)”,为信徒做出了榜样,因此天主赏赐圣子的母亲灵魂肉身光荣升天。
四大瞻礼中,复活节最隆重,圣诞节最喜庆热闹。
圣月
一月﹕圣家月
三月﹕圣若瑟月
五月﹕圣母月
六月﹕耶稣圣心月
十月﹕玫瑰经祈祷月/天神之后月
十一月﹕炼灵月
参见罗马天主教圣人历及教会年历
圣统制
主教制
主教制是最古老的制度。而天主教的主教制则是源自第一世纪早期教会的主教制度,所以可以说主教制是整个基督教中历史最悠久的神职人员制度。
团体
修院和修会
在埃及出现了最早奉行与世俗隔离的,禁食、祈祷的信仰团体。经过圣本笃的改革,在欧洲各地出现了许多男、女修道院。
参加这种团体的,男的称修士,女的称修女。有些修会的修士都是司铎,修士可以晋铎,甚至被选为教宗、主教,他们都宣发神贫、服从和贞洁三个圣愿。
为不同神恩和传统而设立的修道团体,称为修会,这是因应不同的时代及社会需要而成立的修道团体。天主教中著名的修会有本笃会(祈祷及学术)、方济会(面向贫穷人)、道明会(面向城市居民)、奥斯定会、耶稣会(从事学术)、巴黎外方传教会(注重向外传教)和慈幼会(面向青少年)。
十九世纪末开始,有许多国籍修会陆续出现,如首任宗座驻华代表刚恒毅枢机主教创立的主徒会、永年教区韩鼎祥主教创立的中华圣体侍卫德肋撒女修会、新乡教区张维柱主教创立的贫穷献托苦修会、原籍比利时后加入中国籍的雷鸣远神父在安国教区创立的耀汉小兄弟会、德来小姊妹会等。在中国大陆,很多人误将修会说成教会,这是一种误解。修会有属于国际性的团体,也有隶属教区的团体会(教区修会,如一些修女会)。在世界各国有不同形式的修会团体,但都是属于天主教会的体系之内。
宗派关系
大公合一运动
礼仪派别
拉丁礼天主教会
圣伯多禄大殿及广场
即罗马公教会,是以罗马教宗为首的教会,为基督教的主要宗派之一,自承其历史从耶稣基督创立以来一脉相成。在大多数场合,天主教会即等同于天主教。截至2009年,天主教会在全球拥有约1,165,714,000名信徒,约占同时期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是基督教中信徒人数最为庞大的教会。
东仪天主教会
东仪天主教会指完全承认罗马教廷地位的一派天主教分支,流行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前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在苏联时代曾被迫并入正教会。他们保存了与罗马教廷相联系的东方天主教会的礼仪,神学基础与祭献的传统,但仍与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及东方亚述教会存有分歧。马龙派天主教会,是天主教中属于东方礼天主教会的一个分支,5世纪早期由叙利亚教士圣马龙所创立。7世纪时正式形成教会,首任宗主教是若望·马龙。现今马龙派信徒全球大约有400万人,其中在黎巴嫩有约100万人,占该国人口大约1/4。马龙派教会语言是古叙利亚语,实际生活中信徒多使用阿拉伯语。今日马龙派的最高教会领袖为安提约基雅马龙派宗主教,由全世界的马龙派主教选出,居住于黎巴嫩贝鲁特北部的Bkirki。新任宗主教当选时必需要报告教宗,并获得其许可,以体现马龙派对天主教教会的归附。当安提约基亚马龙派宗主教参加天主教教会活动时,他的地位相当于一位枢机主教。
圣公会与特别主教辖区
特别主教辖区是罗马教廷为有意改宗天主教的圣公宗信徒成立的特别教长制教会团体,基于教宗本笃十六世2009年11月4日公布的宗座宪章《圣公会的结合》(拉丁语:Anglicanorum coetibus)而建立的特殊体制。这些辖区直属于教廷,并由教宗任命一位主教或神父担任教长管理之。
首个特别主教辖区为沃尔辛厄姆圣母特别主教辖区,经过教廷与天主教英格兰及威尔士主教团协商后在2011年成立,。此外亦有在澳洲的南十字圣母特别主教辖区和在美国及加拿大的圣伯多禄宝座特别主教辖区等两个特别主教辖区。
其他
天主教徒占世界各国人口比例一览图
埃及等地的科普特礼天主教会同样承认教宗的伯多禄宗座首席权。
天主教在东亚的初期传播和大航海时代有密切的关联,最早在16世纪就已开始。目前已知最初的远东教会在日本的长崎做据点,由葡萄牙耶稣会教士圣方济·沙勿略发起。德川幕府禁天主教之前,日本天主教信徒达一万余人。
中国独立天主教会
中国天主教目前由官方控制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及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管理,即所谓的“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据此要求所有中国天主教徒敬拜仪式必须在政府批准的教堂内合法进行。拒绝在政府登记的中国天主教会自称为“忠贞教会”。忠贞教会受到了来自爱国会及中国官方的坚决的打击。但同时也有批评者指出,一个天主教徒可以既服从政府,又在宗教上接受教宗的教导。美国天主教出版物《Commonweal》关于中国天主教的调查认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是一个由中国官方领导的组织,本身并非教会,无论神父、主教、修女或平民信徒,都不属于该组织。这意味着中国三分之二的登记教会主教事实上是可以被梵蒂冈承认的。然而,在中国天主教会出现的由天主教爱国会和政府进行的“自选自圣”的行为,又确实违反了公教教义的规定。从天主教的定义来说,很难认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仍属于该派别。该行为会导致中国天主教会的宗徒统绪完全失效,使其成为近似于圣公会的独立教会。目前,梵蒂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一个主要的障碍就是由谁任命主教的问题。
性丑闻
近几年来世界各大报端和门户网站多次爆出天主教教会性丑闻,其中以虐童、性虐儿童最为广泛。多国天主教神职人员上至枢机主教,下至教区主教、神父、修女的丑闻事件屡屡被发现,如仅仅在美国2010年就有1万多人针对神父对儿童性虐待提出起诉;以美国最大教区洛杉矶天主教区为例,2007年就有至少500多名遭神职人员性侵犯的受害人,教皇本笃十六世曾称“这是个重大危机”,但其后也被曝出曾试图隐瞒包庇过有狎童性丑闻的神父。
2014年5月27日教宗方济说,教廷将对神职人员性侵害儿童“零容忍”,他形容性侵害是“如此丑陋的罪行”、“因为一个犯下如此行为的神父就是违背了天主”。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
分享到: |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圆梦西藏』拉萨+林芝+大峡谷+日喀则+纳木措+羊卓雍措_9日8晚跟团游
¥5100/人起
『深入藏地』西藏阿里南线+珠峰大本营+冈仁波齐转山+古格王朝10日深度游
¥2800/人起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