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资讯 保护 摄影 纪录 濒危 名词 组织

疫情防控十堂课: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

2020-2-21 10:11

来源:澎湃新闻|635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ico

每种野生动物都有它们天然的栖息环境,保证着它们的生息繁衍,如果这种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动物的自然存续就面临危机,即使没有人捕食,也难以生存。保护野生动物,归根结底还是要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ico

疫情防控十堂课⑧|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

  2月2日,甬派和宁波出版社共同发起征稿倡议书,面向广大市民征集优质课堂内容,甄选优质内容,推出“疫情防控期间给孩子们的十堂课”栏目,制作成音频课件。今后,课程内容将在甬派客户端、宁波出版社“乐听经典"公号、喜马拉雅三大平台同步发布。征集发出后,收到广大热心市民的踊跃投稿。

  今天,发布第八堂课《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原文如下——

  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

  作者: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黄远国

  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

  ▲点击音频,收听音频《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

  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展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疫情发生之后,我们对于“野生动物”的搜索和关注度达到了历史峰值,什么是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野生动物等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很多青少年朋友所关注的共同话题。

  什么是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顾名思义,就是在野外环境中生长繁殖的动物。需要注意的是,野生动物也包括来源于野外环境,虽然已经驯养,但驯养时间不长,还没有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

  野生动物可分为濒危野生动物、有益野生动物、经济野生动物和有害野生动物四种。濒危野生动物是指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如大熊猫、白虎等;有益野生动物,如肉食鸟类、蛙类、益虫等;经济野生动物,如梅花鹿、孔雀等;有害野生动物,如害鼠、蝙蝠及各种带毒动物等。疫情防控十堂课⑧|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100多种,其中兽类450多种,鸟类1180多种,爬行类320多种,两栖类210多种。

  但是,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威胁,很多种类的野生动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一些国家,人们对野生动物在食用和药用方面的旺盛需求,也在威胁着野生动物的生存

  野生动物可以当作“玩物”取乐吗?

  “大象骑乘”“与圈养海豚游泳”“同狮子老虎拥抱并合影”,不知你是否参与过这样的野生动物娱乐互动活动?

  近些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的同时,而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却被迫用于娱乐表演活动。

  或许,大家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些将野生动物当“玩物”的相关的游玩活动正在对野生动物造成巨大的伤害,同时也给我们自身的安全埋下隐患。

  据了解,全球每年至少有55万只野生动物因旅游业的影响遭受痛苦,而用来表演的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却是相当恶劣的,往往在幼年时期就被强行从母亲身边带走,长期被迫接受残忍的训练,饱受生理及精神上的多重折磨,并终身生活在铁链和棍棒之下。

疫情防控十堂课⑧|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

  此外,对于人类来说,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和互动,也对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存在很大隐患。

  真正友好的野生动物旅游,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我们只有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下才能真正欣赏到野生动物的美。

  任何近距离接触,甚至“亵玩”,不但不能了解野生动物的真实习性,更无法唤起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它只是满足了我们猎奇的、寻求刺激的心理。

  野生动物可以当作“宠物”饲养吗?

  随着宠物市场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拿常见的猫、狗、鱼、虫作宠物。为应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看似新奇可人的野生动物,被包装成宠物贩卖。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野生动物从野外被捕捉或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成为“宠物”。然而,不论何种来源,野生动物在被捕获、运输、繁殖、圈养的每个阶段,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人类的居所也并不适合野生动物生活。

  野生动物宠物不同于猫、狗等家养动物,它们被人类饲养的时间较短,尚未产生适应人工饲养的遗传变异,本质上还是野生动物。把它们作为宠物饲养,根本无法满足动物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需求,再好的人工饲养环境也无法比拟其野外生存环境。除了饲养环境贫瘠、心理压力巨大,动物医疗行业对野生动物的了解也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野生动物的诊疗需求,大大增加了无法救治的野生动物遭遗弃的可能性。

  不管野生动物看起来多么可爱,它们并不适合领回家当“宠物”,它们可能会对主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健康造成侵害,甚至逃逸种群还会破坏非原产地生态环境,引发环境危机。

  野生动物,并非我们的“宠物”!

  野生动物可以当作“食物”食用吗?

  野生动物可以当作“食物”食用吗?当然是不可以的!我们必须全面禁食野生动物。

  专家们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很大可能就是野生动物。这类病毒原本存在于野生动物身上,把它们引到人身上的祸源,跟一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乱杀、乱吃野生动物有着直接关系。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指出,300种哺乳动物由于人类食用濒临灭绝。相关调查发现,我国有53种蛇被端上餐桌;由于无节制食用,亚洲90种淡水龟中的3/4受到生存威胁;过去10年,超过100万只野生穿山甲被猎捕。

  野生动物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存储器和放大器,其携带的病毒还可寄生在细菌、寄生虫上,因它而导致的感染,有传播速度快、流行面广、社会危害大等特点。

疫情防控十堂课⑧|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

  任意捕杀食用野生动物会给人类带来致命灾难。其中蝙蝠可携带100多种病毒,传播病毒能力很强。研究发现,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就是中华菊头蝠,且之前多种传染病流行大都和蝙蝠有关。

  老鼠可能携带耶尔森菌,病菌可以通过跳蚤传染给人和动物,人类若剥食染疫鼠类或其他动物,都可能感染鼠疫。据统计,全球死于鼠疫者高达数千万。穿山甲携带弓形虫、肺吸虫等,可损伤肠道,引发心肌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野生蛇携带舌形虫、隐孢子虫等,可导致腹膜炎、败血症等,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野猪、野兔、浣熊、刺猬等野生动物也可能携带多种寄生虫,给人类带来致命威胁。

  野生动物口味不佳,营养价值没特殊之处。中国农业大学朱毅教授表示,野生动物肌肉纤维发达,肉质偏干偏柴,膻味腥味更重。相比之下,人类养殖的畜禽口感更好。营养学家还曾把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者相差无几。野生动物能“治病养生”的说法也没科学根据,反倒是“致病”的事例比比皆是。

  为此,我们要对滥食野生动物说不,让野生动物远离我们的餐桌!

  我们应如何善待野生动物?

  达尔文认为:关爱动物是一个人真正有教养的标志。

  我们可以来看看2003年“非典”是怎么传染给人类的。根据后来人们的研究推测,身处于云南山洞里的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那为什么是广东出现SARS疫情呢?大概率是因为菊头蝠先感染了云南养殖场里的果子狸,然后被感染的果子狸又被卖到了广东,当地人吃了被感染的果子狸之后,感染了SARS病毒。

疫情防控十堂课⑧|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生态文明

  可是,为什么人们养殖的果子狸会被野生的菊头蝠感染呢?

  我们可以进行一下推测,沼泽、水域、草地和森林都是地球上维持生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繁衍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但因为人类大范围地踏足、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受限,使得大量野生动物无处栖身,所以野生动物们只能“打扰”它的邻居了。

  每种野生动物都有它们天然的栖息环境,保证着它们的生息繁衍,如果这种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动物的自然存续就面临危机,即使没有人捕食,也难以生存。保护野生动物,归根结底还是要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当今我国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时代,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把生态变得文明,更重要是把人变得文明、变得生态。野生动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积极应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共建生态安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美好家园,我们倡议广大青少年: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充分认识食用野生动物的健康风险,劝告家人摒弃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远离“野味”,树立健康饮食文明新风尚。

  2.不与野生动物接触、合影,不喂食野生动物,不将野生动物作为宠物饲养,不随意放生、丢弃野生动物。

  3.不破坏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活动环境,遇到需要进行救护的野生动物,不捡拾并及时向当地野生动物救护机构报告。

  4.发现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市场和违法行为,立即向当地主管部门或执法部门举报。

  5.加大公众宣传力度,人人从自身做起,让保护野生动物深入人心。

  让我们共同携手、立即行动,坚决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为保障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安全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西藏千途旅游 行者物语网旗下品牌
  • 野生动物 生态系统 大自然 栖息地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