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生态慈善理念助学广告画报评论文苑

搜索

民间文保志愿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志愿者行动|2013-4-8 06:40

来源:大连新闻网|2743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民间文保志愿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民间文保志愿者在进行野外考察。

 

       他们很年轻,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但他们做的是“老学究”的工作;没有任何报酬,考察的车费油费伙食费都得自掏腰包,可每周至少一天,他们还要奔波在“野外考察”的道路上。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在大连,上百位民间文保志愿者已自发组织了野外古迹调查37次,新发现6处历史遗迹。这其中还包括本报曾连续报道过的重要遗址:大王山青铜时代村落遗址。

 

       为留住更多的“历史记忆”,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在上百米的悬崖上遇过险;被开发单位的大铲车追赶过;为了进入已被圈占的遗迹“行过贿”……他们的身份很尴尬,他们的前路有点迷茫。但他们说,只要坚持下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热情:

 

       自发组织的“民间队伍”

 

       4月4日,清明节。在扫墓的路上,王德亮这个33岁的“小老板”还惦记着去甘井子龙头山的青铜器遗址看一看。“每次新发现文物遗址,我就像个惦记糖果的孩子,总想着去看一看,转一转;总担心哪天会开进挖掘机,遗址消失不见……”80年出生的王德亮,说话和做派像个“老学究”。在全部由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大连民间文保队伍里,他是“权威”和发起者之一。王德亮说,自己是大连人,从小就为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深感自豪。在互联网上,还有不少和王德亮一样的年轻人。网名“旅顺口”的杨玉曾是导游,工作之余,他走遍了旅顺口的每一处炮台和古战场遗址。2009年,这群年轻人通过网络聚到一起,民间文保考察就此开始。

 

       最初的三个人是王德亮、杨玉和“阿热”。文保考察之外,他们都有与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无关的工作。王德亮经营一家贸易公司;杨玉是旅行社导游;“阿热”是个收藏家。热情都来自于兴趣及发端于家乡土地的“文化自豪感”。王德亮说,自己是这个小团队的“司机”,每个星期他都要驾车到野外考察。“一年时间,跑了4万多公里。”王德亮说,每次野外考察,至少要花一两千元,3人每周至少要花1整天时间在考察上。

 

       艰苦:

 

       爬过山越过岭还给门卫“送过礼”

 

       “民间队伍”想进入历史遗迹挺困难。“现在的历史遗迹多数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荒郊野地"。有的成了厂区,有的成了开发用地。门禁森严的情况很常见。”王德亮说,他们不是文保部门的员工,想进入遗址只好“曲线救国”。最常见的方法是绕路。王德亮说,在考察旅顺口区羊头洼遗址时,这里已建立起一家大型工厂。“门卫一点情面都不讲,我和小杨得绕行近5公里的路。”虽然是绕路,但走起来并不平坦。王德亮和杨玉首先得步行,而且要翻山越岭。“近百米高的悬崖上根本没路。那天是个大风天,我紧紧抓住枯草根往山上爬,戴着手套抓不紧,生怕被风吹下去,只好把手套摘了。”王德亮说,等到两人冒着危险爬到山顶,手指头都冻僵了。“回头看看自己爬过的这段山路,感觉整个背脊上都是冷汗。”

 

       遇上相对“好说话”的门卫,文保志愿者们可以想办法“行贿”。“最常见的是买包香烟,送给门卫大爷。”王德亮笑着说,考察中他们遇到的笑脸不多,冷脸、斥责甚至辱骂威胁倒是不少。“尤其是当遗迹遭遇开发者的破坏时,我们更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在考察一度遭破坏的郭家村遗址时,开发单位的铲车看到王、杨两人进入遗迹区域,远远追过来,两名志愿者只好掉头“逃跑”。

 

       自掏腰包野外考察、还得冒着不小的风险,家人对他们的做法也颇有“微词”。杨玉的儿子出生不久,他对“荒郊野外”的痴迷令妻子很不满意。“每次外出考察,他都得骗老婆说要加班。”王德亮说。但他们觉得,大连有13000多平方公里土地,每一寸土地上,都曾有过动人的故事。“城市的面积这么大,专业考古队员不可能走遍每一个角落,我想我们可以作为他们的补充,在他们目光所没有看到的地方,帮助他们去寻找,寻找那些散落在土地上的古老记忆。”王德亮说。

 

       尴尬:

 

       “民间队”身份、资金是问题

 

       对于这支考古文保“民间队”,我市考古工作者评价非常高。“虽然是一群业余爱好者,可顶得上半支专业考古队!”但王德亮说,“民间队”也有尴尬。“我最怕看到的,就是一片遗迹上已开进了挖掘机。”在旅顺口区郭家村、王家村、甘井子区大王山等历史遗迹,开发工作一度影响了文物保护。民间文保志愿者只能将情况上报考古文保部门,在此期间,很多遗迹已遭到破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逐渐觉醒,如今民间力量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公共事务中。在广州、佛山、南京等城市,民间文保团队已开始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不少企业也纷纷加入文物保护的行列中。身份、资金的问题解决了,民间文保的腰杆能更坚挺一些。但在我市尚无先例。“我们生活在一座美丽的城市里,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座城市更多的美丽。”杨玉说。这些文保志愿者并不否认,在保护历史遗迹时,总能找到一种“老大连”情感上的归宿。但在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的今天,这种情感上的归宿还能影响多少人,成了个无解的问题。就像在旅顺口区王家村的遗迹现场,文保纪念碑竖立在开发地块的中央,已无人问津。6000年前先民吹响的海螺号角声早已渺不可闻。回响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是寂寥的风声、工人施工的喧闹声,以及从更远地方传来的施工机械轰鸣声。

 

       民间文保志愿者的成绩和发现

 

       这支由民间志愿者组成的“文保小分队”有过不少发现。2009年中旬,他们发现了长兴岛西洼新石器时代遗迹;2011年,他们又发现了保税区高城山的明代烽火台遗址和青铜器遗址,奔走呼吁下,考古部门已开始进行保护性发掘。

 

       2012年1月,这支考古“民间队”进一步壮大了。他们开始组队进行古迹调查。2012年2月,这支野外调查队就有了重大发现,在甘井子区磊子山,他们发现了一片积石墓群,王德亮介绍说:“这是一处新发现,过去没有任何记载。”在这里,考古爱好者看到,积石墓群早已遭到盗挖,墓穴内的陪葬品已被盗走。爱好者们及时报告给了文管部门,由文管部门进行了登记确认。

 

       2012年4月,野外调查队又在甘井子泉水附近,新发现了一处青铜时代积石墓,并报告文管部门登记确认。

 

       2012年6月,在甘井子区的泡崖社区附近,新发现了一座新石器时代积石墓,上报文管部门。

 

       2012年7月,这支野外调查队又在旅顺口区小黑石村附近,新发现了3座积石墓,具体年代不详。同时,在附近的铁山镇新发现俄军堡垒一座,已上报文管部门。

 

       2012年11月,这支野外调查队在普兰店市杨树房镇新发现日式暗堡两座,已上报文管部门……

 

       最令民间文保志愿者兴奋的,当属2012年6月24日发现的大王山青铜时代村落遗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志成现场考察后表示,这是一处青铜时代遗址,距今3000~4000年。随后,发现遗址的情况被上报到省文管部门,同年10月,由辽宁省文物考古所牵头,对大王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由于这个古村落所处的位置在海拔235.9米的山顶上,是辽宁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海拔最高的青铜时代遗址。

 

       文/图 首席记者 万恒 实习生 苏晨

 

       责任编辑:语燃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公益资讯
    公益画报
    公益视角
    环球地理
    公益广告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