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观察家报》报道,位于华盛顿的美国进步中心的分析专家近日指出,食品短缺和其他环境因素加剧了中东地区现已紧张的政治局面。一篇尚未发表的美国政府报告中也提到,随着粮价上涨以及农业生产受到不断冲击,世界各国需为应对气候危机做好准备。
研究表明,到2050年,将有近2亿人无法获得安全食品,营养不良的儿童将增加2400万;尽管经济发展可促进收入增加,但全球新增的20亿人口将导致食品价格上涨40%-50%,玉米价格上涨50%,小麦、水稻和油籽上涨幅度略小于玉米。
气候变化对热带地区,特别是生活在最边缘的贫苦人群的影响最为深重。它的不公平之处在于,穷人的碳排放量最少,却遭受着气候变化最严重的影响。
到2050年,越南、柬埔寨、老挝和泰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上升4℃-6℃;湄公河下游地区的上亿人口易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部分地区降水量可增加20%,甚至更多;水稻和其他主要作物减产;多数省份的食品生产遭到严重影响;营养不良的儿童会增加900万,总数达到1亿。
极端气候对澳大利亚农业的影响也日渐严重。南方主要作物区干旱灾害更加严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部部分地区降水减少15%。1960年以来,有记录的最热天数增加了一倍,对粮食产量也有负面影响。
欧洲南部为主要农业产区,但多数主要作物(如橄榄)无法适应温度升高,作物灌溉方式也需要改进。农作物北迁趋势加剧,英国可种植甜玉米、葡萄、向日葵、大豆和玉米,苏格兰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在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将延长作物生长时间,但随着二氧化碳增多和温度持续上升,粮食产量下降幅度将达10%。
俄罗斯农作物种植区域也会向北延伸,但由于北方土壤贫瘠,粮食产量将大幅减少。南方地区由于气候干燥,产量也有所降低。此外,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匮乏,杂草生长和病虫灾害增加。森林火灾发生率将增加30%-40%,土壤侵蚀和洪水发生概率也会增加。
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玉米减产幅度将高达47%,水稻减产30%,小麦减产20%。
到2050年,美国人口将新增1.2亿;加利福尼亚中央谷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挑战,向日葵、小麦、番茄、大米、棉花和玉米产量损失高达10%-30%,水果和坚果种植区北移,蔬菜种植对气温上升敏感;多数动物的生存也变得越来越难;全美近20%的食品源于进口,因此世界其他地区的极端气候也将影响美国。
拉丁美洲也难逃厄运。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作物供应国和重要动物饲料出口国。农业生产对气温上升极为敏感,因此即使仅上升1℃-2℃,巴西的农业生产都将遭到严重影响。咖啡、大米、豆类、木薯、玉米和大豆产量将大幅下降。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巴西的大豆作物减产可超过25%。
多数北非国家的小麦主要依靠进口,因此更易受到价格波动和其他地区干旱灾害的影响。在埃及,气温上升2℃,小麦将减产15%;气温上升4℃,减产36%。摩洛哥的农作物产量可大致保持平稳,但2030年后,产量会急速下降。
西非国家粮食种植有望增加,如,尼日利亚、加纳、多哥的高粱种植量和出口量将有所增多;但人口剧增可导致食品价格翻番。
萨赫勒地区附近国家,温度将有所上升。布基纳法索高粱产量下降25%甚至更多,但玉米产量有望增加。
到205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作物产量将下降5%-22%,更多人口将陷入极端贫困。届时,南非国家年均最高气温将上升1℃-2℃,这对某些作物有利,但大部分作物的生长区域须转入高地或进一步北迁。
责任编辑:语燃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