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
20世纪20年代,熊希龄院长与香山慈幼院学生在一起
人物简介:
熊希龄,1870年7月23日生于湖南凤凰,字秉三,少年早慧的熊希龄21岁中举,24岁高中进士。青年时期的熊希龄力主维新立宪。1913年熊希龄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由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4年2月他被迫辞职,1916年毅然与政治说再见。
熊先生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他还曾担任过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9·18”事件爆发时,熊希龄组织“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发布抗战宣言,设立医院、公墓,甚至和妻子、红十字会会员一起奔赴前线。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突发疾病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当时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1992年骨灰被迁回香山。
熊希龄一生头衔众多:“湖南神童”、“民国总理”、“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平民慈善家”。在他的慈善履历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一手创办的私立香山慈幼院。
他可谓执著一念,为慈幼教育“裸捐”,私立香山慈幼院打造了一艘“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慈善教育航母”;同时他力行素质教育,培育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毛泽东曾评价他的同乡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做过许多好事。”而熊希龄早年曾将“棉花”入画,自信地画过一株棉花,题款为:“此君一出天下暖”——既是他政治理想的表达,也可当作其致力慈善的人生写照。
慈幼院的前世今生
香山慈幼院的因缘始于一场水灾。
早在1917年夏,京畿、直隶地区,即今北京郊区、河北地区发生了数十年不遇的大洪水,淹没了100多个县,近2万个村庄,600万民众受灾。当时已退出政界的熊希龄先生奉命督办水灾善后事宜。当年11月,熊希龄开办了慈幼局,收养灾民的孩子。灾后还有不少孩子无人认养,熊希龄遂决定将做“短期慈善”改为“长期慈善”。香山慈幼院应运而生。
1920年10月,香山慈幼院诞生在香山静宜园,对当时水灾中200余名难童收容教养,同时吸纳京师及郊区满、汉儿童500人,首批共700余名儿童入院。在办学过程中,熊希龄真心地把自己当成贫儿的父亲,为办好香山慈幼院,他竭尽心血,亲自撰写院歌、标语,对每一位院童都关怀备至,四处忙碌奔波,募集院款。在慈幼院开办之初,最大的困难在于贫苦儿童多是带病而来,头癣、疥疮、眼病、肺病、痨病是他们的常见病。熊希龄即与朱其慧商议,再办一个红十字会香山医院,专门救治这些孤苦儿童。
到1930年学校规模逐渐扩大,由男女两校发展成6校,即蒙养部、小学部、中学部、职业部、职工部和大学预备部。对于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有涉足。熊希龄十分重视婴幼儿教育,他为慈幼院中蒙养园题写的门联是“幼幼及人之幼,生生如己所生”,横批是“蒙以养正”。
香山慈幼院从1919年破土动工建设到1920年正式开园,一直到1949年结束,30年先后培养学生6000多人,大部分都成为国家和社会各个行业的有用人才。因此说,香山慈幼院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
熊希龄先生故去后,慈善传统依旧延续着。解放后,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孩子都慕名而来,身份却是附生,完全自费。孤儿、贫儿作为正生,与附生共同寄宿学习,一视同仁。
今天海淀区的公立立新学校据称是香山慈幼院教育思想的继承者,该校在宣传资料中称不忘熊希龄,表示“继承并弘扬熊希龄先生‘面向社会,全面育人,追求高水平教育’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创新”。
超前的素质教育理念
熊希龄在慈善教育实践中融入了在今天看来都堪称“前卫”的理念与思考。他亲手制定办学方针,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订立教学和管理制度及条规。
1934年香山慈幼院专为孤儿设立了“小家庭”,每个“小家庭”由十几个年龄各异的孤儿组成,他们互称兄弟姐妹。“小家庭”聘请一位极有爱心的专职妇女担任母亲的角色来照管,使这些孩子生活在有同样经历的群体里,让他们感觉到彼此身份相同。据了解,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比1949年奥地利的世界第一所国际SOS儿童村还早了十几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的报纸刊载:1929年7月初,美国记者参观团赴香山慈幼院参观,称赞它“较之美国所办幼稚学校有过之无不及”,希望创办者“本奋发之精神,时时努力,以作将来世界幼稚教育之模范”。
在那批美国记者的眼中,香山慈幼院与一般孤儿院、育婴堂迥异,它对学生施以德、智、体全面教育,培养爱国思想、倡导集体主义,实行教育与劳动结合,培育自立精神。除了足够多的教室和宿舍外,慈幼院俨然一个小型社会,它建有玩具馆、音乐馆、运动场、医院、图书馆、商场等。
熊希龄倡导师资专业化,同时积极吸纳名师“加盟”。慈幼院的第一批教师来自于北京、天津等地的师范学院,还有一些留学生。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曾受聘该校评议委员会,研究教育方式。
“裸捐”
熊希龄为慈幼教育倾注了全部家产。
1932年,熊希龄将全部家财包括北平新文化街53号自己的住所裸捐给“熊朱义助儿童福利基金社”。基金社的总社位于北平石驸马大街,由54人组成董事会管理,负责开办北平昭慧第一幼稚园、北平昭慧托儿所、北平昭慧民众工校、天津昭慧第二幼稚园、香山昭慧第三幼稚园等12项慈善教育事业。
谈到熊希龄和他的慈善事迹,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熊先生不该被遗忘,他的创新意识和超群胆识,都值得今天慈善行业从业者认真学习。”(本报记者 李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