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虎(学名:Panthera tigris),俗称
老虎,是
哺乳纲豹属的四种大型猫科
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大型猫科动物,有“丛林之王”之称,是
亚洲的
特有种类。虎是种猎食动物,有敏锐的听力、夜视力,可自由伸缩的尖爪和粗壮的犬齿。同时,它们也是
自然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除了庞大的体型与有力的肌肉之外,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白色到橘红色的毛皮上有黑色垂直的条纹,这有助于其在捕猎时隐蔽自身。
虎分布的范围极广,从西伯
利亚针叶林到开阔的草地到
热带沼泽都有。它们的领地观念十分强烈,会划分属于自己的地域范围,而且是独居的。它们通常需要大面积的栖息地,以满足相当的猎物数量。伴随这一事实而来的是,其对栖息地的偏好与
地球上部份
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相重叠,从而导致了与
人类利益的严重冲突。现代虎的九个亚种中,三个已经绝种,其余的六种都被列为濒危,部份处于极危。20世纪初虎的数量约有10万只,而现在
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全球仅存3200只虎。残存的虎虽多受到政府
保护,但非法捕猎仍屡禁不止。栖息地丧失和
遗传多样性下降亦是其巨大威胁。
虎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动物之一,它们出现在许多古代的
神话和民俗传说,现代的电影和各类媒体中。在许多的旗帜、战袍、甚至运动会的吉祥物中都可以见到它们的图案。
孟加拉虎是孟加拉和印度的国家动物。
虎与豹外形或轮廓无别,虽爪都有五指,然虎脚五指着地,脚印似人。故《说文解字》虎,山兽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甲骨文入字时虎豹同一甲骨版出现则虎字(见下图甲骨文虎字)会附加人字,人字讹变为几(人伏状),虍写作虎了。例如《甲骨文合集》10197“,,获虎二兕一鹿二十一豕二麂百二十豹二兔二十三雉二十七十一月”。 中国文化尚虎,虎足象人也。商周青铜器的大部分纹饰为兽面纹(今人叫法),饕餮纹(宋代叫法),当为虎面纹。
形态特征
虎的身型巨大,体长约95~250cm,亚种当中体型以东北虎(P.t.altaica)为最大,而苏门答腊虎(P.t.sumatrae)体型则最小。
虎的体毛颜色有浅黄、桔红色不等。它们巨大的身体上覆盖着黑色或深棕色的横向条纹,条纹一直延伸到胸腹部,腹部及四肢内侧的毛底色很浅,一般为乳白色。生活在俄罗斯东部和中国北部的东北虎在几个亚种当中体毛最长,那是为了抵挡北地的严寒。一般来说,所有的虎,冬天的毛都会比夏天长,体毛颜色和花纹也会比较浅。虎的头骨滚圆,脸颊四周环绕着一圈较长的颊毛,这使它们看起来威风凛凛。雄性虎的颊毛一般比雌性长,特别是苏门达腊虎。虎的鼻骨比较长,鼻头一般是粉色的,有时还带有黑点。它们的耳朵很短,形状如半圆,耳背是黑色的,中间也有个明显的大白斑。虎的四肢强壮有力,前肢比后肢更为强健。它们的尾巴又粗又长,并有黑色环纹环绕,尾尖通常是黑色的。
18世纪早期,西至土耳其,东至俄罗斯和中国东南沿海,北至西伯利亚,南至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都有虎栖息分布。19世纪期间,虽然老虎捕猎猖獗,但其数量仍可维持。20世纪初,全世界估计共有10万只老虎栖息在森林之中,分布于世界各地,并未受到
生存威胁。其中,印度有4万只左右。
在1887年、1906年和1970年,虎相继从伊拉克、巴基斯坦和土耳其消失。
虎在中国的分布曾极广,有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历史上都曾发现过虎。在
地质年代,虎在台湾曾也有所分布。
栖息地
虎的栖息地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
1.必须具备足够的动物资源,供它们猎食。
2.必须具备足够的水源,供它们热时洗浴和饱食之后饮水。
3.必须有足够的林木或丰草,供它们隐藏。
尤其需注意第三条,若不具备,不但不利于虎的猎食,更不利于它们躲避人类——所有野生动物的天敌。
东北虎喜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密林中,基本林型为针阔混交林。东北虎也常到杂木林、高草灌丛、草甸中觅食。华南虎主要分布在湖南、福建、江西、广东、浙江五省的边远山区。其活动范围较大,约为100~200km2,活动在人烟稀少、动物资源丰富的林区。印度支那虎主要栖息在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中。孟加拉虎是山地林栖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在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均能生活。其也常出没于山脊、灌丛和岩石较多的山地中。
一只虎和它的猎物
猎食
虎是一种大型食肉动物。在野外,虎大多
捕食大型和中型的动物。如水鹿、野牛、白斑鹿、泽鹿、野猪、蓝牛和水牛。而在印度,
驯养的水牛是老虎最喜欢的猎物。有时,它们也捕食豹、蟒蛇、懒熊和鳄鱼。在西伯利亚,它们的主要猎物是驼鹿、梅花鹿、东北马鹿、野猪、狍和麝 。在苏门答腊岛,则捕食水鹿、山羌、野猪和貘。如果加上已
灭绝的里海虎,猎物则还包括赛加羚羊、骆驼、高加索
欧洲野牛、牦牛和野马。与许多食肉动物一样,它们是“机会主义者”,会吃更小的猎物,例如猴子、孔雀、野兔和鱼。
成年
大象太大,从而并不常是虎的猎物,但老虎和大象之间的冲突有时的确会发生。虎能够杀死一只成年印度犀牛。偶尔年轻的大象和犀牛牛犊有时亦会被捕食。老虎有时也捕食家畜,如狗、牛、马、驴。这些虎被称为“偷牛贼”或“牛杀手”。
老虎善于游泳 ,经常在池塘 、湖泊或河边洗澡。在极热的天气中,他们常在水中降温。他们能够穿越水域去捕捉猎物。
老虎通常是不吃人的,一般来说其吃人多是因为太老或太虚弱,无法猎杀野生动物,或是因为人类入侵其领地。不过,孙德尔本斯是一个特例,在那里即使是健康的老虎有时亦捕食在森林中搜寻林产的渔民和村民,人类由此构成了老虎饮食的一小部分。印度农民用头后戴假面具的方式避免遭受老虎攻击,因为虎以为假面具是人以正面对它,它决不会从正面攻击猎物。虎偶尔吃
植物来获得膳食纤维,火绳树的果实颇受其青睐。
老虎是夜间活动的食肉动物,常在夜晚
狩猎。然而,在无人区,人类通过远程控制的隐蔽相机发现虎在白天亦会捕猎。和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他们一般单独捕猎,伏击他们的猎物,用自己的身体和力量让大型猎物失去平衡。即使老虎的体重很重,其仍可达到每小时约49-65公里(35-4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但他们只能短
时间保持这种速度——因为他们的耐力相对较小。因此,在暴露自己之前,老虎必须十分接近自己的猎物。老虎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已有报告称其能一次水平跳跃10米,虽然较为典型数值是该数额的一半左右。然而,平均来看,虎在20次捕猎中只有一次成功。
狩猎大型猎物时,老虎喜欢咬喉咙,并用他们的前肢抓住猎物,将其拖到地面。老虎始终咬在猎物的脖子上,直到猎物被勒死为止。通过这种方法,重量超过一吨的印度野牛和水牛能被重量仅为其六分之一的虎所杀。对于小型猎物,老虎往往咬住颈背 ,打破脊髓 ,刺入气管 ,或切断颈内静脉或颈动脉。虽很罕见,但有记录称一些老虎用爪子杀死猎物,它们的爪子强大到足以粉碎驯养水牛的头骨, 并打断懒熊的脊椎骨。
除了尖牙利齿外,老虎的尾巴也是其有力武器。当老虎攻击猎物扑空时,便会抡动尾巴扫向对方,此招常令猎物躲闪不及。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一只名为“成吉思汗”的虎在兰泰姆霍尔
国家公园内经常穿越深深的湖水来捕猎,这种现象在200多年的观察中从未被发现过。此外,多达20%的狩猎成功率也体现出这只老虎的天资禀赋。
一只虎崽
繁殖
交配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从11月到次年4月一般比较常见。雌虎的动情期只有几天,并在此期间频繁交配。虎的交配与其他猫科动物一样频繁而喧哗,怀孕期约为16周。
产仔数通常为每窝约3-4崽。出生时幼崽体重为1.0(苏门答腊虎)~1.2kg(东北虎)不等,产下后6~8周断奶,此时体重为12~27kg。幼崽刚出生时不具有视觉且不能自立。雌虎独自抚养他们,将他们隐藏在巢穴,如灌木丛和岩石缝隙中。一般来说,幼崽的父亲不会抚养它们,在附近徘徊的无血缘关系的雄虎甚至可能杀死幼崽来使雌虎接受它。如果确实如此,雌虎将在5个月内再生一窝。虎崽的
死亡率相当高,约一半的虎崽寿命不超过2岁。每胎中通常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幼崽,其往往是雄虎,但雌虎也有可能。这只幼仔通常支配它的兄弟姐妹,且往往表现更积极,离开母亲的时间也较早。虽然幼崽在长大之前不会与母亲一同漫游领土,但8周时,它们就准备好跟随母亲离开巢穴。幼崽独立大约需要18个月的时间,但它们直至长到2至2岁半时才会离开他们的母亲。雌虎达到性成熟约需3-4年,而雄虎则需4-5年。
在雌虎的生活过程中,生出雄性和雌性幼仔的数量一般大致相等。老虎可以很好地进行圈养繁殖,
美国的圈养种群数量可媲美全世界的野生虎数量。
领地行为
成年虎过着独居生活,只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说丰富的食物下,它们才会短暂地聚集起来。它们建立和保持其领地范围。每个虎占领一块领地后,就会将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动物如狼、豹等赶走,所谓“占山为王”。成年虎无论性别,都趋向于将自己的活动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即领地内。这片领地需能满足它们的生活需要,而对于雌性虎而言,则还需满足其子女所需。共享同一块地盘的虎会对对方的活动了如指掌。
老虎活动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猎物的丰富度。对雄性虎而言,还包括与雌性虎接触的机会。当雄性虎的领地很大时,将可能与雌性虎的领地重叠。一只雄性虎的领地往往与数只雌性虎的领地重叠。
虎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在领土权利和侵犯领土的问题上,虎似乎并不遵循某种确定的规则。例如,虽然大多数情况老虎会避开同类,但雌性与雄性的虎都被发现存在共享猎物的现象。乔治·夏勒博士观察到了一只雄虎与两只雌虎和4个幼崽分享杀死的猎物。雌虎往往不愿意让附近的雄虎靠近它们的幼仔,但夏勒博士发现,这两只雌虎并没有保护幼崽或不让幼崽接近雄虎的表现,这表明雄虎可能是幼崽的父亲。雄虎允许雌虎和幼仔先吃猎物,这点与雄狮恰好相反。此外,在共享猎物时,虎们往往表现得相对友善,而
狮子们却会发生争执和打斗。并无亲属关系的虎也被观察到一起进食猎物。以下引用来自斯蒂芬·米尔斯的书《虎》 ,他描述了沃米克·塔帕和法塔·赫辛格·拉索尔在兰泰姆霍尔国家公园中目睹的事件:
一个占支配地位的雌虎“帕德米尼”杀死了一只雄性蓝牛——一种很大的羚羊。他们在黎明发现帕德米尼在捕猎现场,她的3只14个月大的幼崽跟随着她。只见他们在接下来的10个小时里不间断地看守着猎物。在此期间,这个家庭加入了两只雌虎和一只雄虎——都是帕德米尼前一胎的后代,和两只没有血缘关系的虎——一只是雌性,另一只性别不明。在下午三点钟之前,有不下9只虎围绕在猎物周围。
当年轻的雌虎先建立一块领土时,他们往往使其接近于它们母亲的面积。雌虎与其母领土间的重叠,往往随着时间而减少。然而,雄虎比雌虎走得更远且出发更早,来标记自己的领地。一只年轻的雄虎将寻找一块没有其他雄虎的地盘来建立领地,或短暂地居住在另一只雄虎的领地内,直到他成熟和强大到足以挑战这只雄虎。成年虎死亡率最高的时期(每年30-35%)是在刚成熟时。这时年轻的成年虎离开他们的故土,去寻求自己的领地。
雄虎比雌虎更不能容忍其领土内其他相同性别老虎的出现。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领地纠纷不是通过赤裸裸的侵略,而是通过威胁和恐吓来解决。人们观察到,较弱的虎通常通过翻倒在地,用一种恭顺的姿态露出肚皮来表示服从。一旦主导地位确立,雄虎是可能容忍一个下属在他的范围内的,只要不居住得离其太近。最猛烈的争斗往往发生雌虎发情时的两只雄虎之间,有时甚至导致其中的一只雄虎死亡,不过这种现象十分罕见。
雄虎通过喷洒尿液和肛门腺的分泌物来标记其领地,同时也通过排泄物在踪迹上留下记号。当通过嗅雌虎的尿液标记来判断其发情状态时,雄虎会将唇部后翻使其脸部状似“扭曲”,这种现象称为“裂唇嗅反应”。同其他的大型猫科动物一样,虎也会咆哮,但老虎的咆哮不一定是出于侵略性的原因。虎还有其他的声音交流,比如呻吟声,嘶嘶声,咆哮声和噗噗声。
人们使用了多种技术来研究野生虎。在之前,老虎的数量通过用石膏印下脚印来估计。这种方法被批评是不准确的。人们尝试过使用相机来捕获踪迹。同时以它们排泄物中的DNA为基础的新技术也正在评估中。在野外研究中,通过无线电项圈跟踪他们是一种流行的做法。
生存危机与保护
虎在
生态系统中位于
食物链的顶端,是保育种的旗舰物种。近50年来,世界的老虎从10万只骤然下降到5千多只。目前,大部分老虎种群数目不到100只;加上栖息地的孤岛化、长期的近亲繁殖、性别比例失衡等因素,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和遗传质量的下降,使得对于虎种的威胁日趋严重。从1960年代起,一系列对虎和其他亚洲野生动物的研究,以及相关通俗读物的出版,使虎的危机状况开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对于老虎的保护得以加强。
生存危机
进入19世纪后,虎在亚洲的分布范围和数量显著减少。20世纪初全世界的野生虎约有10万只,而目前仅有数千只。有3个亚种先后在1980年代前灭绝,另外5个亚种的分布区已经极度缩小,分布区分离十分严重,种群数量下降,处于濒危状态。
老虎面临的威胁主要为以下四点
栖息地的丧失:虎是亚洲的特有物种,亚洲的人口激增使老虎需要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与人类争夺生存
空间。印度、越南、孟加拉国等虎的原产国的人口压力均很大,这大幅压缩了虎的生存空间。
非法捕猎:老虎漂亮的毛皮一直为地毯、挂饰及皮草市场所渴求,虎骨等虎产品亦被视作神奇的药物,这使非法捕猎长盛不衰。老虎与保护区居民的矛盾亦是捕猎的原因。
遗传多样性威胁:目前,大部分老虎种群的数目均少于100只,适合繁殖的个体可能不到一半。近亲繁殖屡见不鲜,甚至“乱伦”繁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素质的下降。
自然灾害:小而孤立的虎种群极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环境恶化所导致的森林大火、洪水、暴风雨等均对虎构成很大威胁。同时,由于遗传素质的下降,虎种群抵抗疾病传播的能力降低,使得流行性疾病对虎的破坏力大大增加。
种群数量估计
全球野生虎的数量估计在3062~3948只。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虎的种群数量为3200只。野生虎的确切数目并不明确,许多估计数目已经过时或只是来自猜测。少数几个通过综合
科学调查所得出的估计数目被认为是可靠的,右边表格是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各国政府所得出的估计数目。
保护
1960年以前,对于虎的状况多是从传闻和猎人以及业余博物学家处获知,1963年至1965年间,乔治·夏勒对野生孟加拉虎进行了第一次生态学研究。196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发出了全世界为保护虎而努力的号召,197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老虎项目”开始实施,这是一项针对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老虎的长期保护计划。1970年代以后许多有老虎分布的国家都制定了更为严格的
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更多的保护区并且禁止猎杀老虎。1980年代末,在少数保护区(主要在印度、尼泊尔和远东地区)通过有效管理,老虎的数量及其生存状况有了一些恢复。在多数保护区,由于人类活动于老虎领地造成冲突,对保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解决保护区与当地居民的冲突,成为保护区管理方面的巨大挑战。
从1985年开始,台湾最先禁止虎骨进口。中国大陆(1993年)、韩国(1994年)相继宣布禁止虎骨贸易及虎骨和其他器官的利用。尽管如此,传统上对老虎的利用并没有绝迹,非法的贸易仍在持续。
保护老虎国际论坛
该论坛于2010年11月21日至24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行,是迄今为止举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老虎保护会议。中国、俄罗斯、孟加拉国、老挝和尼泊尔5国政府首脑以及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在内的数十家国际组织及政府机构派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国际论坛的议题包括交流各国老虎恢复计划、资金保障机制和全球老虎恢复计划等。会议通过了《全球野生虎分布国政府首脑宣言》和“保护老虎和恢复老虎数量全球战略”。
在该论坛上,俄罗斯总理普京表达了俄罗斯拯救老虎的热情和信心,且指出俄罗斯和中国已制定共同行动计划并建立了专门的跨国保护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了中国政府对野生虎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大野生虎保护力度的趋势。
拯救中国虎
2002年,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局签署中国虎野放计划协议,获许可将一些人工饲养繁殖的华南虎运往南非进行野化训练。该项目中的华南虎已成功野化,完全具备了狩猎和独自生存的能力。这个项目在野化华南虎的繁殖上也是成功的。5只幼崽已在该项目中出生。这些第二代的幼崽将能够直接从他们野化的母亲学习生存技能。拯救中国虎基金会最终须将野化训练成功的华南虎后代在中国野放。
虎与人类
作为捕猎对象
虎一直是亚洲的五大猎物之一。在有老虎分布的国家,猎杀老虎获取皮毛、虎骨、器官已经有悠久的传统,猎杀这种大型猫科动物成为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不过,真正把猎虎当作一项专题做系统研究是从上世纪初开始,二三十年代达到高潮。这时印度出现“猎虎热”,各种猎虎的经验介绍和专着相继问世。这种运动被印度殖民地上的
英国人以及印度独立前土邦的王公和贵族阶层认可和推崇。当时欧美各国的狩猎界有一种风气,似乎谁没有参加过猎虎就算不上是个“大狩猎家”,印度王公贵族间也有类似的风气。但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风气就终止了。战后猎虎运动一度复兴,但声势已不如前。老虎狩猎有时是徒步进行的,有时是在狩猎台上进行并将山羊或水牛作为诱饵。骑象猎虎仅盛行在印度和尼泊尔。这种方法需雇佣大批驯象和帮手,故只有贵族和富人才能办到。英国国王和公爵们到印度猎虎总是采用这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村民们敲锣打鼓,把虎赶向捕猎地带。老虎剥皮有着详尽复杂的方法,还有专门剥制虎皮的剥制师。
生存危机与保护
虎在生态系统中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是保育种的旗舰物种。近50年来,世界的老虎从10万只骤然下降到5千多只。目前,大部分老虎种群数目不到100只;加上栖息地的孤岛化、长期的近亲繁殖、性别比例失衡等因素,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和遗传质量的下降,使得对于虎种的威胁日趋严重。从1960年代起,一系列对虎和其他亚洲野生动物的研究,以及相关通俗读物的出版,使虎的危机状况开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对于老虎的保护得以加强。
生存危机
进入19世纪后,虎在亚洲的分布范围和数量显著减少。20世纪初全世界的野生虎约有10万只,而目前仅有数千只。有3个亚种先后在1980年代前灭绝,另外5个亚种的分布区已经极度缩小,分布区分离十分严重,种群数量下降,处于濒危状态。
老虎面临的威胁主要为以下四点。
栖息地的丧失:虎是亚洲的特有物种,亚洲的人口激增使老虎需要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与人类争夺生存空间。印度、越南、孟加拉国等虎的原产国的人口压力均很大,这大幅压缩了虎的生存空间。
非法捕猎:老虎漂亮的毛皮一直为地毯、挂饰及皮草市场所渴求,虎骨等虎产品亦被视作神奇的药物,这使非法捕猎长盛不衰。老虎与保护区居民的矛盾亦是捕猎的原因。
遗传多样性威胁:目前,大部分老虎种群的数目均少于100只,适合繁殖的个体可能不到一半。近亲繁殖屡见不鲜,甚至“乱伦”繁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素质的下降。
自然灾害:小而孤立的虎种群极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环境恶化所导致的森林大火、洪水、暴风雨等均对虎构成很大威胁。同时,由于遗传素质的下降,虎种群抵抗疾病传播的能力降低,使得流行性疾病对虎的破坏力大大增加。
中国野生虎现状
中国本是多虎的国家,但因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快,人占去了越来越多的虎栖息地,加上市场对虎制品的需求及暴利导致的盗猎,使新疆虎等野外种群已于1916年宣布灭绝,华南虎、东北虎的栖息地也明显减少。华南虎野外种群的恢复已经非常渺茫。
国家林业局2001年~2002年组织了一次为期8个月的考察,没有能够发现任何一只野生华南虎。东北虎的栖息地由于与俄罗斯有地域相连,中、俄、蒙、朝4国间又加强了“西伯利亚(东北)虎通道”的建设和保护,刚刚有一些恢复的希望。
重提虎骨贸易,据悉是因中国养虎企业和一些大药厂一再请求,国家有关部门才考虑批准允许他们卖一些库存虎骨,再用卖虎骨的钱“养活更多活虎”;而停产许久的虎骨酒、虎骨膏药的中药企业,也可购入一些虎骨。主管部门和企业都认为这是充分利用资源,服务市场需求,又能获得巨大利润的一举多得的好事。
中国对濒危动物资源的利用一向非常慎重,从2003年5月起,国务院陆续批准对部分野生动物制品的生产和销售实施了专用标记管理。严格控制了走私、盗猎等非法途径的流通,适当地利用这些濒危动物的资源,满足了部分市场的需求。
据有关官员介绍,数月前,国际相关机构来华了解标记管理的情况,对中国这方面的工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但是,老虎是世界最濒危的动物之一,能否放开禁贸令,争议非常大。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Endangered A2bcd+4bcd; C1+2a(i))。
历史溯源
虎是由古时期食肉类进化而来。在第三纪早期,古食肉类中的猫形类有数个分支:其中一支是古
猎豹,贯穿各
地质时期而进化为现今的猎豹;一支是犬齿高度特化的古剑齿虎类;一支是与古剑齿虎类相似的伪剑齿虎类;最后一支是古猫类。古剑齿虎类和伪剑齿虎类分别在第三纪早期和晚期绝灭,古猫类得以幸存。其中,类虎古猫就是现今的虎的祖先。后来,古猫类又分化为三支:真猫类、恐猫类和真剑齿虎类。其后二者均在
第四纪冰河期灭绝,只有真猫类幸存下来,并分化成猫族和豹族两大类群而延续至今,现今的虎,就是豹族成员之一。
现代的虎、狮、豹在外形上很容易区别,虎身上布满条纹,豹身上布满斑点,狮子身上则条纹和斑纹均无,雄狮头上有鬃毛。但是如果只有个体骨骼,则很难区别。
综合来说,关于虎的历史起源,比较公认的观点是:200万年前虎起源于东亚(即现今华南虎的分布区),然后沿着两个主要方向扩散,即虎沿西北方向的森林和河流系统进入亚洲西南部;沿南和西南方向进入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一部分最终进入印度尼西亚群岛,在向亚洲其它地域扩散和辐射适应的过程中,虎演化为8个亚种,即华南虎、西伯利亚虎(P. t. altaica)、孟加拉虎(P. t. tigris)、印支虎(P. t. corbetti)、苏门答腊虎(P. t. sumatrae)、巴厘虎(P. t. balica)、爪哇虎(P.t.sondaica)和里海虎(P.t.virgata)。由此可见,虎曾经广泛分布在西起土耳其,东至中国和俄罗斯海岸,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辽阔土地上。至20世纪中叶,里海虎、爪哇虎、巴厘虎已经灭绝。中国曾经分布有华南虎、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东南亚虎)和里海虎(新疆虎)(已灭绝)等5个亚种。
因此,要弄清楚虎的起源,就必须依靠颅骨
化石,尤其是牙齿化石。邱占祥(1998年)认为,在中国已经发现的化石中,时代最早的虎化石可能是古中华虎(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这个种是1924年瑞典古生物学家Zdansky所建,标本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属于同一个体的头骨、下牙床和一个寰椎(即第一颈椎),化石是当时在中国政府任矿业顾问的瑞典
地质学家Anderson于1920年在河南渑池兰沟第三十八地点发现的,这个地点的确切地质年代尚不清楚。但是据有关专家推断,其时代至少在距现代200万年以上,这是因为,第一,含化石的岩性是红土,据Zdansky记述,和中国华北各地典型的含晚
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红土很接近,而不像时代比较晚的第四纪的比较松散的黄色或绿色的砂岩或黄土,这表明它的时代可能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第二,在同一地点还发现过中华长鼻三趾马化石,这种化石主要发现于中国距今大约300万年至200万年的地层中,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可能残存至距今100万年左右。关于这个种是否应该归入虎,科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1967年德国科学家Hemmer著文详细讨论了这个种的性质。在很仔细地讨论了每一块骨头的形态特征并作了详细的测量和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它的绝大部分特征都和虎更为接近,只是个体比虎小,而稍大于豹,因此应为虎的一个亚种(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这一结论比较可信,因而可能是虎的祖先。
真正的虎的材料首次出现于陕西蓝田公王岭。化石发现得不多,只有一段上颌和一件不完整的下颌。这两件标本已经和虎很难区别了,在大小上比虎稍微大一点。公王岭地点的地质年代开始时认为可能只比周口店稍稍早一点,为中
更新世初期,亦即距今大约60万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古地磁地层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公王岭含化石层位落在古地磁年表中松山反向期内的贾拉米洛正向事件之下,其地质年代大约应该是距今110万年左右。因此,我们可以说,至少距今100多万年前虎就和人类的祖先--蓝田人在一起生活。到中更新世时,也就是从距今60万年左右开始,虎的化石较多,至少在中国的东半部普遍可以发现。发现化石最多的,在华北是在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产地;而在华南则是在四川万县盐井沟裂隙堆积中,在盐井沟发现的虎化石,据统计至少有46个个体。
变种
白虎
白虎
虎一般为金底黑纹,应该是环境适应的结果,所以很少有其它颜色。记载或传说中白底黑纹的白虎非常的罕见。 后来一只野生孟加拉白虎被人发现,并予以人工饲养育种,结果培育出一些白虎 ,现全世界的动物园里共200多只白虎全是那只野生孟加拉白虎的后代。可能因为基数少的原因,其它虎亚种还没有白虎被发现, 据说俄罗斯分布的东北虎也发现过白色变种。
雪虎
雪虎
孟加拉虎的雪白色变种,全身雪白,条纹颜色浅。全世界动物园里也仅有几十只。
金虎
金虎
孟加拉虎的金色变种,金底棕纹,但是条纹较浅。比雪虎更加稀少。
纯白虎
全世界仅有过两只纯白孟加拉虎诞生。全身都是白色,没有条纹。
黑蓝虎
只有传说,没人见过。有位猫科动物专家走遍全世界,只在印度找到白虎,黑虎却杳无踪影,从而认为它只存在于传说中,却在中国北京市密云县发现,但没有证据。估计为普通老虎的变种。
亚种
传统上将虎分为有九个亚种,野生虎的寿命可达20年,体长约为2到3米。其中3种已经灭绝,主要是由于人类猎捕和入侵使其生活范围缩小,使它的领地不足以维持生存。
亚种分化介绍
东北虎
东北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也叫西伯利亚虎、阿穆尔虎(黑龙江的俄语名称为阿穆尔河)、乌苏里虎、满洲虎、朝鲜虎,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体形最大的虎,达3.5米长,350公斤重,可以轻易地搏杀一头牛,但更喜欢狍、獐、和野猪。毛色浅黄,毛厚,不畏寒冷。
华南虎
华南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生活在中国,是中国特有品种,也叫中国虎。从山东半岛到岭南广大地区,由于中国人口稠密,华南虎和人接触比较多,最后一只野生华南虎在1994年被射杀,之后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野生种群的存在。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西、湖南、福建和贵州都有华南虎踪迹出现,有关专家预测野生种群的数量仅为30~50只。分布在中国各地动物园中饲养的华南虎,大约有100来只,皆繁衍自50年代捕捉的6只华南虎,其基因组合的变化不足以维持此亚种,普遍相信此亚种最后可能会灭绝。
巴厘虎
巴厘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balica)实体性最小的虎,体型只是西伯利亚虎的三分之一。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是身上条纹最多最密的一种虎,条纹细密多达100条以上,最后一只巴厘虎据报导是在1937年被猎杀的,已经灭绝。
印度支那虎
印度支那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corbetti)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一带,由于多年的战争,基本已经灭绝,据说在马来西亚还有野生的,但没有确实证据。
爪哇虎
爪哇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sondaica)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最后一只目击者报导是在1979年,据信已经灭绝。
苏门达腊虎
苏门答腊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sumatrae)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是现存最小的虎种。颜色深,接近红色,毛短,因此肌肉轮廓明显,非常壮观。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tigris)是目前残存最多的一种虎,也是体型第二大的虎,生活在印度森林中,可能有3000~4600只,当年曾是英国殖民者最喜爱的捕猎对象,英国的蒙巴特勋爵一生曾猎杀180多只老虎。孟加拉虎在漆黑的热带森林中有黑色的变种,不过很稀少。只有孟加拉虎才有白虎变种。
里海虎
里海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virgata)生活在伊朗、阿富汗、前苏联中亚地区和伊拉克一带,是体型仅次于西伯利亚虎和孟加拉虎的第三大虎种,适应荒漠地带生活,因此需要更大的猎食领地范围,据报导最后一只里海虎被发现是在1968年,此后再没有出现过,已经灭绝。
马来虎
马来虎在2004年认为是新的老虎亚种,分布在马来岛南部、马来西亚和泰国境内。以前以为是印支虎,后来才发现它是自己一个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