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行者物语 > 语燃助学基金 > 助学新闻 > 正文 |
| |
资料图
超常规的发展,必然带来某些方面的失衡,比如,全国地县基金的数量难以控制,放任自流的现象已经出现。有些地县筹到钱后不报、不交;有些未经授权,就以希望工程名义接受捐款。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树大招风,谤随名高。
贵州省凯里市龙场镇一所35万元建成的希望小学,投入使用了仅一年半时间就被弃用,现在成为垃圾站。当地称,当初在规划校址后,未能实现多数村民搬迁过来的计划,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遗憾和痛心之外,它更警醒着教育部门在将来规划校址时又该如何慎重。3年前,曾有媒体报道,湖北长阳县原有的76所希望小学,已有53所遭废弃。这些学校都集中诞生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攻坚阶段,当地村民说修建时并没有人来考察或规划。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学龄儿童逐渐减少,导致村小生源不足,教育成本居高不下,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农村学龄儿童减少,这固然是希望小学“败落”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是与之相比,规划选址时的随意性以及缺乏前瞻性的考虑,更是重要因素。
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希望工程走上了发展的高峰,必然突变。而纵观中国当时的情况,其他公益组织的公益项目也在日趋成熟,尤其在助学领域,“春蕾计划”等公益项目大量涌现。身处“内忧外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希望工程开始谋求变化。1999年初,中国青基会决定:不再直接接受救助失学儿童的捐款。希望工程由救助失学儿童转向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希望小学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像任何事物一样,希望工程必然有开始,有高潮,有生命周期的发展变化。希望工程战略重心的转移,不仅表明希望工程救助因贫困失学儿童的初始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开发阶段;同时也表明中国青基会主导项目地位的改变。这种变化符合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和全社会的利益。
2005年,我国政府开始在农村地区全面实施“两免一补”,并逐步向城市拓展,希望工程最初要让农村穷孩子读得起书的愿望完全实现,某种程度上说,希望工程的使命已经完成。2007年5月20日,中国青基会对外宣布希望工程全面升级,将对学生的“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根据受助对象的需求,学生资助方面在动员社会力量,继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让莘莘学子圆上学梦的同时,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物质、精神多方面的持续扶持,帮助受助学生学会自助助人。在原有助学金等经济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希望工程面向所有受助学生设计开发了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能力资助项目;同时增加了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希望小学担任希望教师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大学生及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公益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中国青基会表示,希望工程遵循“救助——发展”模式,将与时俱进,探索出更多的帮助受助学生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公益项目。 |
【小 中 大】【打印】【繁体】【关闭】
|
||
分享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