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生态慈善理念助学广告画报评论文苑

搜索

感恩节在华遇冷 留给中国节日一道新题

公益评论|2013-12-3 11:40

来源:中国青年报|1513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想必很多人都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件事——尽管如今很多中国人将欢度西方节日视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刚刚过去的感恩节在中国却没闹出任何动静。即便在节日消费氛围颇浓的北京,几乎也没有商家大张旗鼓地趁这个时间节点促销;而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关于感恩节的话题也都寥寥无几。这个在大洋彼岸举国欢庆的盛大节日,为何在几乎不会错过任何“洋节”的中国全面遇冷?

 

  与朋友谈起这个“反常”现象,他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感恩节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美式节日,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难以“兼容”。很多人都知道感恩节的历史渊源——1620年,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船,载着一批不堪忍受英国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达美洲,他们在冬天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是善良的印第安人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美国人设立这一节日,最初是为了感谢上帝和印第安人。

 

  从文化渊源和宗教习俗的角度寻求解释,固然是一种比较靠谱的思路,但我觉得这个理由难以自圆其说。理由很简单,中国人过“洋节”很少真正考虑节日背后的文化和宗教因素,只要能给狂欢制造噱头就能流行。事实上,圣诞节也是一个典型的宗教节日,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备受中国年轻人追捧的热门“洋节”。

 

  既然如此,我认为问题并非出在感恩节本身,而是与中国的节日生态有关——更准确地说,感恩节在中国难以流行的现状,其实是“光棍节”狂欢的副产品。现如今,节日消费实质上已成为节日文化的内核,几乎只有那些能与节日消费形成共振的节日才会流行,但在感恩节之前的“光棍节”,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被集中释放——数百亿元的消费额,甚至已经“透支”了不少中国人的消费需求。

 

  这意味着,无论是商场的实体店家,还是淘宝、京东等电商,近期内都不太可能再次调动消费者的购物欲。与此同时,不少店家在“光棍节”的促销中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也没有再搞一次促销的意愿。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目前都处于相对低潮的时期,这使得“节日氛围”严重不足,感恩节自然“火”不起来。

 

  借用电影行业的术语来说,感恩节在中国难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它赶上了一个糟糕的“档期”。如果没有之前将民众消费需求榨干吃尽的“光棍节”,这个以感恩为主题的节日,应该会备受商家们的青睐吧。事实上,时间退回到几年前,在“光棍节”购物狂欢尚未形成规模前,那时的感恩节确实比现在更热闹一些。

 

  分析一个节日为什么流行或遇冷,最能启发我们如何走出传统节日危机。一方面,感恩节在中国魅力尽失,是因为它没有契合中国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而这同样也是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如今很多人对“节日变成消费日”的现象嗤之以鼻,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西方社会的几个大型节日都是商家促销的黄金时间,狂欢式节日消费何尝不算一种新的节日传统?

 

  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要从危机中突围,就不能固守包粽子、吃月饼等单调的传统,而应该懂得“与时俱进”的艺术。尤其重要的是,要创造出一些新颖时尚的节日传统,提高年轻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以此延续传统节日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感恩节在美国本土历经三百多年的传承和延续,依旧散发出勃勃生机,这其中应该也有值得中国传统节日借鉴的地方。感恩节不是“人造节”,而是已经完全融入美国民众的文化传统,这样的节日在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功不可没。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妨也向那些“洋节”取取经。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公益资讯
    公益画报
    公益视角
    环球地理
    公益广告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