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纪录片《唤醒绿色虎》讲述了媒体、民间组织和当地民众共同保护金沙江虎跳峡、成功阻止大坝建设的故事。这一事件可谓是中国当代环保运动的转折点。马求实(Gary Marcuse)和史立红两位电影制作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为什么要做这么一部片子?又为何选择虎跳峡这个故事?
马求实:我以前做过另外两部重要的环境纪录片,一部关于苏联的激进发展和保护北极的环境运动,另一部关于美国核污染和民众抵制运动,关注的焦点都在环保运动的兴起。中国是新兴的大国强国,所以,我也早有计划做一部关于中国环境运动发端的片子。
最后选择虎跳峡,有两个重要的契机。到中国展开调研的第一周,我就见到了汪永晨、马军、刘鉴强、于晓刚等中国环保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也是虎跳峡运动的参与人。这些人都给我讲了虎跳峡的故事。也提到,当时在南方周末任职的刘鉴强(编者注:刘鉴强现为记者北京办公室总编辑)关于虎跳峡的文章发布后,温家宝总理立刻下令暂停虎跳峡项目。同时,在这次调研中,我通过于晓刚看到了《怒江之声》这部纪录片,我非常喜欢这个片子的拍摄方式。后来我认识了这个片子的导演史立红,了解到她从2004年就开始拍摄关于怒江和金沙江老百姓反对建坝的故事,这些珍贵的视频资料使得《唤醒绿色虎》成为可能。
中国共有约2万座在建或建成的大坝,基本没有遭遇过反对的声音,却在虎跳峡这样一个绝佳的大坝选址处,放弃了修建计划。对我来说,虎跳峡在中国环境运动史上的作用越显意义非凡。
记者:这部片子中,在滇池边围湖造田、除四害赶麻雀这样一些珍贵的画面,在别处从来没有见过,请问你们是如何获得这些内容,又是如何将这些内容组织到电影中的?
史立红:这些是史料,部分是买来的,部分是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
《唤醒绿色虎》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保护虎跳峡的行动,另一条是中国人环保意识转变的历史。第一条主线,从NGO和萧亮中的呼吁、宣传,到最后当地民众自己来宣传并发动保护,这是保护虎跳峡的行动本身;
第二条主线,从20世纪50年代“人定胜天”到2000年前后以环境为重的态度转变,是中国人环保意识觉醒的大历史背景。我们看到的全民大炼钢、围滇池造田,以及全民赶麻雀,就是那个年代中国人对待环境的态度。
记者: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人对待环境有什么样的改变?
马求实:有两个不同层面的改变。第一,政府的政策转变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的态度就是人定胜天,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随后,政府则已经将环境的重要性摆到更靠前的位置。
第二个改变是,公众开始表达利益诉求了。在七十年代,他们可能并不同意政府的政策,例如围滇池造田,但是不敢表达;在2004年之后,老百姓可以表达了。这个是很大的变化。
记者:这部电影在世界上得到什么样的反响?
马求实:本片从2011年9月开始,在加拿大、美国、巴西、马来西亚、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获得了10个大奖。其中2013年12月获得华盛顿“格兰特海姆环境报道奖”(Grantham Prize)的“特殊报道奖”。该奖的目的在奖励“有潜力带来建设性改变”的杰出环境报道。
由于讲的是民间行动,普通人的故事,这部片子也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欢迎。一个原因是,国外的人不了解中国,大家平常看到的都是中国的官方政策、活动,这次很不一样;更重要的一方面,中国能够通过公众运动保护自己的环境,对他们是非常大的鼓励。
在柬埔寨、越南等很多国家,故事对他们来说很新鲜,也很难想象。与此同时,他们也面临相似的情况,因此很受触动。有一位叫做Cynthia Chong的环保主义者写信给我,说他们希望能把这部电影翻译成本族语言,以便在当地传播。
Cynthia Chong女士来自马来西亚萨巴州山打根市(Sandakan,Sabah),是一个名叫“东南亚可再生能源人民大会(SEAREPA)的NGO网络的成员,这个组织由80个NGO组成。
她在加拿大的一次放映会上看到了《唤醒绿色虎》,征得我同意后在他们的大会上放映了这部片子。后来有15个人站起来,希望把片子翻译成他们自己的语言,让更多的人看到。 现在有10个不同语言的志愿工作小组正在同步翻译这个片子。
一位参与者说:“这个片子并没有告诉我们是该建还是不该建,而是让我们看到公众参与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民主的意义。”
记者:你们怎么看待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公众知情权问题?如影片所述,在虎跳峡的故事中,很多群众并不知晓将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史立红:现实是,公众根本就没有知情权。萧亮中是自小在金沙江边长大的人类学家,懂得金沙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重要性。他知道建大坝的危害,所以2004年得知大坝施工之初,他就努力帮助乡亲们知情,并通过媒体和NGO来让公众知道虎跳峡要发生的事情。
次年1月,萧亮中去世,我们一批学者、NGO人士,帮忙做了虎跳峡流域的资料汇编,包括联合国人权宣言、中央关于知情权的文件,也包括媒体报道。我们把资料发给当地的老百姓。
这对老百姓了解自己的处境、维护自己的权利很重要,但以前他们没有渠道获得。
现在金沙江的公众意识是怎样的?比如村民中有一位丁大妈,后来每天必看云南新闻联播和中央新闻联播,还让儿子给她订了人民日报,了解政策导向。他们也开始知道开发商和政府不是一回事,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他们就像萧亮中一样认识到:“你哪怕用黄金把这条金沙江河谷铺满,也换不来这条自由流淌的大江,也换不来我们的家园!”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