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驴友魏峰等3名伤员被送医救治,雅鲁藏布大峡谷“绝地救援”终于尘埃落定,而在网络上,关于这次驴友违规探险所激发的争论仍然硝烟弥漫。冒险而为的“驴行”,玩的究竟是“运动”还是“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而此次事故所暴露出的种种安全隐患,或许更值得我们反思。
驴友们往往通过网络论坛或户外俱乐部发起探险活动,但如果缺少对组织者的资质鉴定,缺少必要的技能装备,缺少活动风险预案,又如何为“驴行”提供专业安全保障呢?当户外探险群体日趋庞大,但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机构、救援体系、培训机制等却严重滞后,又如何为驴友们提供规范有序的户外探险环境呢?
户外探险本没有错,这是勇敢者的游戏,体现着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执著探索。但无论何时,安全都是户外探险的第一要素,任何无视规则、漠视生命的“驴行” 只能是对户外探险的一种亵渎。当越来越多的驴友加入探险之旅,面对如影随形的危险和挑战,谁能给他们系上“安全带”呢?
事前监管至关重要
刘思敏:驴友探险主要分为3个类型,第一类是个人自发性探险行为;第二类是商业性的驴友行为;第三类也是最容易发生事故的一类,多是驴友自发组队的松散行为。政府有必要把探险旅游、户外运动的营利性组织者、商业机构纳入法律监管体系;而对于非营利性的互助式组织者则应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资质认证,加强行业引导和规范。
郑轶:我国户外探险市场发展迅速,探险方式也日趋多元化,政府相关部门只在出事后救援显然不够,事前监管以防患于未然更为重要。目前看来,有哪些措施可以降低户外探险的风险呢?
张志坚:目前,我国正在制定相关的法规和管理措施,高危项目目录、活动标准、场地标准将陆续出台。对于户外探险,应让驴友自己能区别界限;管理部门也应有“界限”,活动区域的管辖权在谁就应该由谁来管理。当然,我国目前还存在户外探险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的问题,需要尽快完善。
发展民间救援力量
目前仍以官方救援为主,加强专业救援、提高救援水平是大势所趋
刘思敏: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难改官方救援为主的态势,但加强专业救援、提高救援水平是大势所趋。我不主张所谓市场化救援的制度设计,一是这种救援需求不旺;二是需求分散;三是救援成本较高,被救援者难以承受。我认为一是可以考虑设置探险旅游险,转移风险;二是可以依法加大对有支付能力的探险者的救援追偿力度;三是大力支持发展专业救援的志愿者队伍。
王霞光:市场化救援是发展方向。但如果市场化救援力有不逮,适当采取政府行为也是必要的。依我国目前条件,“举国体制”体现在救援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无奈或权宜之计,但也是行之有效的。
郑轶:在欧美国家,很多野外救援工作都是由专业救援队完成,既确保安全也能有效降低救援成本。而在我国,往往要动用公安、消防和部队官兵。除了官方“正规军”,我们该如何发展民间救援力量?
张志坚:把救援团体、专业人士纳入到社会救援体系,一旦救援启动,就可以动用专业的救援力量。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可依靠的专业救援团体,建议当地体育部门组织热心公益且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士,进行引导和支持,相信不长时间后就能够见效。
责任编辑:语燃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