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从某种程度而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成了我们实现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绊脚石,所以,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大胆提出了“生态平等观”和“国际生态整体观”这两个设想,以期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我们的生态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从其内涵可以看出,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否则就不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永续发展。
树立“以道为本”的生态平等观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人看作主体,而把自然看作客体,并因此随意主宰自然的命运,也因此无数次受到自然的惩罚。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的思想宝库里充满了大智慧。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生命整体,人绝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同样道理,自然界也需要人去实现其价值。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是道家哲学的一贯主张。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此认识基础上,道家概括出了“万物一体”的“道”本体论思想,这是一种极其可贵的生态平等理念。
道家这种生态平等观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首先,从事物的本性来讲,万物都是道的衍生物,而道也就在万物之中,因此天地万物都蕴含着道性,它们都是相通的、平等的。其次,从事物的价值上来看,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价值,而且彼此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由此可见,万物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基于这种生态平等观的指导,我们在对待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上就应该充分尊重自然的价值,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片面地发展经济,而应该是两者并重,并且要充分意识到,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仅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也是对自然本身权利的一种尊重。
树立国际生态整体观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真正的生态文明不可能只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所以,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确保整个世界生态文明的永续发展。
但是,由于当今世界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没有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所以全球化的跛脚现象就显得不可避免,许多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如何保护资源和环境有着不同的理解,发达国家往往采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手段,通过转嫁危机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国内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屈从于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的压力,宁要效率,不要公正,以牺牲多数人的福利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上的有利地位。结果,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环境破坏愈来愈严重,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而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恶果不仅仅是局部性和区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所以,全球化并不能让民族国家自动形成生态整体观,有时候结果恰恰是背道而驰。如果没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其中起引导作用,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在对待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上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很难达成共识。
真正有效的办法是提高人们的全球意识,形成一种基于生态整体观前提下的观念共同体,认识到只有在保证全球利益的前提下,自身的利益才能得到最终的保障。而要树立全球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至关重要,于是,哲学的功能在这时再次凸显。道家“万物一体”的生态政治哲学本体论思想能引导人们自觉地意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各国制定相关的政策时,一定要把保护生态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当今社会,各国都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这些愿望是美好的,但如何真正实现这些愿望是一个充满大智慧的问题。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我们都能理解其重要性,但为什么总是无法切实落实到行动上?从某种程度而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成了我们实现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绊脚石,所以,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大胆提出了“生态平等观”和“国际生态整体观”这两个设想,若能真正被人们普遍地理解和接受,必将有助于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我们的生态文明。
作者单位诸暨市委党校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