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生态慈善理念助学广告画报评论文苑

搜索

比放生的善心更重要的是懂得常识

公益视角|2015-9-13 11:48

来源:鲁北晚报|4537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比放生的善心更重要的是懂得常识

  □张楠之

  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这里的“恻隐之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慈悲心,或者是爱心。正所谓“人同此情,心同此理”,人类的慈悲心不仅会表现在对待同类上,也会推己及人、推己及物,表现在对待其他动物上——这是一种超载物种的更大博爱。

  在这种慈悲心的驱使下,古往今来,将某种被人类捕获的行将被杀的动物解救或赎买下来予以放生的行为时有发生。在古代,这种行为通常被当作积德的善举,是以人为本位的,为人的“积德”服务的;而在现代,这种行为则通常被认为是对动物生存权益的保护,是以动物为本位的。应该说,这对人类的善行来说,是一大升华。

  不过,通常来讲,被放生的动物原本是处于野生状态的,因为偶然原因而被人类捕获成为人类的食用对象。人工饲养的供食用的动物则很少被当作放生对象,毕竟,人作为食物链上的一环,不可避免地要以某些动物为食。

  放生乃慈悲心,但是,慈悲心不仅要体现在待宰动物生命的拯救上,更应该体现在对食肉类生物的尊重上。只要其食用非受法律保护禁止食用的动物,食肉者也有食用某些动物的自由。

  具体到这一事件,很难想象数千条购自菜市场的蛇全部来自野生环境,它们很可能是人工养殖的用于食用的蛇,而某些蛇类的养殖和食用是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更重要的是,即便这些蛇被放生的地点是在荒无人烟的野外,如此多的数量也足以造成一次严重的生态灾难。对于处于蛇的食物链下端的动物来说,可能将面临灭顶之灾;而对于处于食物链上端的蛇来说,当食物吃尽时,它们的命运也可想而知。缺乏常识的所谓放生的“生”,不过是放生者幼稚的主观想象而已。更何况,放生的地点靠近村庄,势必对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干扰,引发恐慌。

  很多动物权益保护者总是以为自己占据着道德的至高点,喜欢将自己的喜好、理念强加在别人身上,但结果却往往是,这种挟着所谓的道德优势而来的行为,却常常对其他人的正常工作生活产生干扰,进而招致其他人的反感。

  一种新的理念若想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被更多的人理解、接受,其最早的推广者、践行者有义务通过自己的行为证明其对他人的生活是有好处的①,或者至少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践行者的行为反而不断地对普通人的生活造成干扰,那么,他们的行为对所谓的环保、救助、动物权益保护等理念的传播,不会有任何好处,甚至适得其反。这一事件引发的争议值得动物权益保护者深思。

  ①编者注:环保、物种保护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保护人类自身,因为地球经得起生态崩盘,人类却经受不起。见: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放生 环保 道德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公益资讯
    公益画报
    公益视角
    环球地理
    公益广告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