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思考“过什么样的生活”
除了巨大的开销,辞职做环球旅游还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障碍,然而,冬冬和敏敏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具备三大条件:首先,在十多年的职场打拼后,他们有了不少积蓄,这使他们足以承受一年不工作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有财力还房贷;其次,他们还没孩子,所以没有 “后顾之忧”;第三,他们的父母很开明,也很健康,说 “既然你们已经下定决心,那就去吧,不要牵挂我们。”
如今,这对果敢的夫妇对未来的环球之旅充满期待。冬冬说,他们想通过这次旅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并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在体验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与冬冬相比,敏敏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似乎更明确。 “我想过一种自由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能像我的那位去非洲做义工的朋友那样,无私地帮助别人,在伸出援助之手的同时收获快乐。”为此,敏敏正在与公益组织联系,希望能在环球旅行期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者工作。她也希望有此需求的公益组织通过本报,与她取得联系。
谈到完成环球旅行后的打算,敏敏说, “我们不想再做朝九晚五的工作,我们希望能在环球旅行时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发现一些新的机会,开启不同于以往的人生。我们渴望自由,不看重收入,想过一种内心喜欢的生活。”
◎记者手记
愿你们的脚步追随内心
俞陶然
法国诗人兰波在巴黎大学的墙上写下过一句名言——“生活在别处”,用这句话来形容冬冬和敏敏的选择,也许是比较确切的。
生活在别处,意味着你要跳出“日常生活”这个圈子,以旁观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原本的生活,丈量一下它与你内心的渴望和追求存在多少距离。和其他的年轻白领夫妇一样,冬冬和敏敏每天朝九晚五,业务繁忙。为了职场上的打拼,他们逐渐放弃做一名 “背包客”,过上了普通人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他们听说一个朋友去非洲做义工的经历,这才突然领悟:我们是否能选择一种别样的、真心喜欢的生活方式?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人的常态生活称作“沉沦”,这个词并不带有明显的贬义,而是揭示出这种状态的固有缺陷——庸庸碌碌、忙于琐事、缺乏独立思考、盲从公众意见。一个人如果想从这种状态中抽身而去,就应在某些特定时刻听从内心的召唤,认识到人的本真状态是“向死而生”。为了在这条人生道路上活出生命的价值,你就应该适时地做出决断,重新筹划自己的未来。
当冬冬和敏敏听到那个朋友的故事后,正是经历了一个“决断时刻”。在他们的心弦被重重拨动了一下后,这对夫妇听从了他们内心共同的呼唤,做出了超脱于“沉沦”的人生选择。
生活在别处,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做一次环球旅行,而是提示我们尽力排除尘务的纷扰,返归内心,用新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反思自己的生活。就像冬冬说的,他们想为自身这台“人体电脑”安装一套新的操作系统,开启新的人生历程。
祝愿冬冬和敏敏准备工作顺利,在环球之旅中找到他们新的人生坐标。也祝愿看了这篇报道的你,在人生中体会到“生活在别处”的意境,让自己的脚步追随内心,而非外在的强加。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