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国内国际线路视界山岩旅游业界

搜索

2012年广州水乡文化街在南沙河畔开幕(图)

旅游新闻|2012-7-28 08:29

来源:新华网|1631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水乡传承文化展、水乡美食、水乡竞技运动吸引上万市民

 

  7月26日,2012年广州水乡文化节在南沙区蕉门河畔隆重开幕,一场以“钻石水乡 滨海南沙”为主题水乡文化活动在这里激情上演。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丁红都、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等有关领导出席了该活动,来自珠三角地区的市民群众约有上万人观看了该活动开幕式上精彩的水乡民俗文化表演。

 

  记者在现场看到,今日上午的南沙区蕉门河两岸,彩旗招展,乐韵悠扬,一派喜庆祥和。不少市民群众一早就乘坐地铁到现场,期望欣赏一场别具风情的水乡文化盛会,感受都市中不一样的文化氛围。据陈先生说,为让正在放暑假的儿子感受水乡文化,了解广州不同地方的传统习俗,他特意请假从市内的荔湾区驾车来看开幕式的。

 

  上午10点,2012广州水乡文化节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拉开帷幕。来自该区的业余文艺团体演员、农民民间表演队和武术爱好者,为现场的观众表演了本届文化节的主题曲《水乡之恋》、麒麟舞和莫家拳等南沙特色的传统文化节目。

 

  据了解,经过后半个月的紧张改装,经过精心布置,充分体现南沙人文文化、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风貌的花艇巡游,引起了两岸观众的阵阵喝彩。这八艘花船分别以“万亩荷葵万卷画”、“渔歌新唱疍家情”、“麒麟腾舞跃凰阁”、“缘定水乡悠悠情”、“天后赐福迎盛世”、“妙韵悠扬竞风华”、“绿色生态新生活”和“滨海明珠耀水乡”为主题。通过美丽的画卷展示南沙水乡文化,沙田风光,传统的人文文化。

 

  在随后进行的扒禾桶、水上拔河和赛农艇水乡传统文化表演竞赛更引得市民举起“长枪”和“短炮”。独具南沙水乡特色的竞赛也引得广大市民阵阵笑声。

 

  在水乡文化传承体验展示区,不少市民首次短距离现场看到渔民展示编渔网、扎鱼篓等手工艺技术等,觉得很新奇,通过渔民渔具,农艇、桨、篓、斗笠、渔网、捞披等南沙沙田水乡的生活和生产工具的观看和了解,使不少市民加深了对沙田水乡文化的认识。

 

  记者在位于蕉门河边的 “南沙滋味”水乡美食街看到,不少市民就是为品尝到地道的南沙美食而来的,市民对南沙的鱼干,水果和海鲜,经本地厨师精心泡制出来的南沙自然之味赞不绝口,认为此行没白来。

 

  据了解,本届水乡文化节从26日至30日在南沙区内举行。活动将突出文化性、观赏性、互动性,喜欢南沙水果和喜爱运动的市民,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十四涌的新垦文体广场参加“南沙水果汇”的品尝和吃木瓜比赛和堆杨桃、运番石榴比赛以及水果谜语竞猜等农家特色活动。而且在那里的南沙水量展销一条街上可买到南沙著名的莲藕、木瓜,番石榴、甜玉米、火龙果、香蕉、海产品等。

 

 

  南沙区位于广州的最南部,频临珠江口,有着浓郁的滨海风情和水乡特色。尤其是万顷沙镇禾横沥镇和珠江街内,河网纵横,物产丰富。近年来,随着南沙新区开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昔日的边陲小渔村也日渐掩开其神秘的面纱,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水乡风光吸引了广大市民的目光,使南沙成为广州新的旅游增长极,旅游业也正成为南沙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届广州水乡文化节是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广州市南沙区委、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旅游局、广州市文联共同主办。是继前四届的成功举办后广州水乡文化的又次集中体现,是水乡风情、水乡文化、水乡美食、水乡运动和水乡物产的一次文化盛宴。

 

  交通信息:

 

  1、可乘坐地铁四号线到蕉门站下车,然后乘坐专线车或步行15分钟,到蕉门河公园观看水乡表演及品尝地道南沙美食。

 

  2、可乘坐地铁四号线到蕉门站下车,然后乘公交到南沙天后宫、十四涌观看表演和参加各项竞技活动。

 

  相关知识

 

  咸水歌

 

  咸水歌是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为“白话渔歌”,主要流传于番禺、中山、珠海、顺德、东莞等地。咸水歌富有文采及水乡地方特色,流传很广,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唱法。“歌者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托物起兴,即景生情,随口而出,情动雨中,故形于声”。咸水歌一般有独唱、对唱等形式,以对唱为主,采用男女互答形式。咸水歌与水上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渔船的一个摇摆应和着咸水歌的一个音调,船桨的一个划动拍打着咸水歌的一个节拍,渔船上,渔民隔水相喝,你唱一句我来喝,尽抒胸怀!

 

 

  扒禾桶

 

  禾桶原是南方农家用以打稻脱粒的木桶。秋收季节,秋野里,到处黄灿灿、沉甸甸,这时便有禾桶声响起、“嘭嘭”的响声如古乐一般,朴素清新而悠远。禾桶一般为木质,正方底盘形成斗形;四角八耳,用于推拉;底盘下有两根平行弓形枕木,便于田间滑行。一桶最多八人共用,每人一把稻禾,双手紧握,起始一人沿桶壁“嘭”一声甩下去,随后,极有韵律的响声顿起,轻重缓急、错落有致……

 

  如今,农民们大都用上了打稻机。但禾桶并没有因此被闲置起来,它承载了新的人物,成了扒禾桶比赛的“船”。扒禾桶则由昔日水上人家在丰收之余自娱自乐的游戏,变成了“斗”扒比速度的特色水上运动项目。

 

  赛农艇

 

  沙田水乡,每家每户自然都少不了一艘穿梭河涌之间的小船只,它既当交通工具,也充当运送水果、稻谷的工具,还被智慧的南沙人衍生成特色的水上运动项目——赛农艇。每年农历端午节前后,南沙都有赛农艇的盛会。农艇是一种特制的较为狭窄轻快的小艇,平时晾在阴凉地方。

 

  赛农艇是集体竞技,每舟三到五人,在河涌之间来回竞赛,农艇划速很快,不用锣鼓,划艇时只靠共同的呼喊一起发力,有时甚至会一鼓作气划上十几二十公里。这是一种速度与耐力的考验,更是意志、信念与体能、技术的挑战。所以它成了最适合水乡青年人的有益健康的体育活动。

 

 

  水乡婚礼

 

  水上婚礼,是独具风格的沙田水乡婚嫁文化,尤以传统的艇上迎亲最为有趣。新郎家择个良辰吉日,在门前搭棚结灶,布置新房。女家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由姐妹与新娘喊“四句”辞别父母兄姐,次日出阁。新郎乘着小船,挑个礼盒,在亲朋的簇拥下便去迎亲。新娘稍经打扮,有的戴顶虾姑帽,有的只插朵鬓花,辞别父母,由姐妹帮忙,担些简单嫁妆送到船边。新娘被扶上岸的时候,大妗姐打着伞边走边撒米。新娘在众女伴的拥簇下登艇,一路歌声四起,鞭炮齐鸣,看新“心抱”(新娘)的人站满桥头岸边,很是热闹。

 

  莫家拳

 

  南沙人自古以来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史悠久,至清末时期,南沙民间武术已经名扬四方,其中以莫家拳最为出名。

 

  莫家拳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原称“六度阴阳掌”,它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莫家拳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以腿法见称,其所谓“一腿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攻出,凌空飞踢,拳重百两,脚重千斤力。”而其拳法特点为手法紧密,攻防结合,拳势勇猛,刚劲有力, 步法灵活,长短配合。有歌诀曰 :“拳行如虎势,脚踢似龙威。身灵步活力,长短劲俱齐。”

 

       责任编辑:语燃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热点新闻
    人文地理
    经典线路
    环球地理
    户外课堂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