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世界:世界各国国鸟(下)
2016-7-28 12:34点阅:3657来源:行者物语小 中 大 繁体
国鸟(National bird):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国鸟与国花、国旗、国歌的意义类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因此,那些被选定为国鸟的一定是为这个国家人民所喜爱的、珍贵稀有的特产鸟类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鸟。
国鸟(National bird):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国鸟与国花、国旗、国歌的意义类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因此,那些被选定为国鸟的一定是为这个国家人民所喜爱的、珍贵稀有的特产鸟类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鸟。国鸟评选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美国是世界上最先确定国鸟的国家。由于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不少鸟类数量日趋减少,有的甚至绝灭或正处于灭绝的边缘,1960年,第12届国际鸟类保护会议的与会代表,呼吁世界各国都选出本国的国鸟,以在国民中普及保护鸟类的思想。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定了国鸟。
综观世界各国国鸟,大致可将其评选标准分为三类。
一是依照民族精神象征的需要确定国鸟。
当年美国国会经过多番争论,最后选定了白头海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它所蕴含的威猛、强悍的精神。同样,不少国家就选择了鹰、雕、隼、鹫等猛禽作为国鸟,如菲律宾的食猿雕、阿尔巴尼亚的山鹰、厄瓜多尔的大兀鹫、比利时的红隼、冰岛的矛隼、智利的康多兀鹫等,而雄鹰则被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印尼、波兰、等数十国相中作为国鸟。
二是选择深受当地人们喜爱的常见鸟类,以体现人们的爱鸟护鸟之意。
如法国和肯尼亚的雄鸡、丹麦的云雀、奥地利的家燕、荷兰的白琵鹭、委内瑞拉的金莺、爱尔兰的砺鹬、多米尼加的金刚鹦鹉等。
三是把本国特有的珍稀鸟类定为国鸟,如危地马拉的凤尾绿咬鹃、日本的绿雉、新西兰的几维鸟、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极乐鸟、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蜂鸟等,从而让全国民众都来关注、爱护这些珍禽。
大洋州
斐济:和平鸽(鸽形目 鸠鸽科)
鸽属(学名:Columba),是鸠鸽科的一属,俗称鸽子;包括各种中型和大型的鸽子,其中有我们今天常见的鸽子,即原鸽。
斐济国徽是一面盾徽,由1908年7月4日发出的专利特许证授予。上方红地,绘有一只持有可可豆荚的狮子。下方被一圣乔治十字划为四个象限,四角分别是甘蔗、椰子、和平鸽和香蕉。盾上方有一红白花环,上方饰有一艘帆船。两侧由一名手持武器的斐济人守护着。饰带上书有国家格言“敬畏上帝,尊崇国王”。
基里巴斯:军舰鸟
军舰鸟科(学名Fregatidae)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上是鹈形目中的一个科,其下有军舰鸟属一属的五种。
白腹军舰鸟(学名:Fregata andrewsi)是一种热带大型海鸟,属于军舰鸟科。其主要分布于印度洋,以圣诞岛为繁殖地。捕食水面和浅滩中的鱼类;经常抢夺其他海鸟所捕获的鱼,故又被称为“海盗鸟”。极危(IUCN 3.1)
基里巴斯国徽上半部有红色的天空,金色的军舰鸟在旭日之上飞过,象征力量、自由。下半部为蓝白相间的波浪,象征海洋和三大群岛。太阳有17度光芒,代表了基里巴斯群岛的16个岛和巴纳巴岛。
巴布亚新几内亚:极乐鸟(太阳鸟、天堂鸟)(雀形目 极乐鸟科)
黑蓝长尾风鸟, Astrapia nigra。
极乐鸟(bird-of-paradise)是雀形目极乐鸟科(Paradisaeidae)的鸟类,又名天堂鸟、风鸟。它们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东部,托列斯海峡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东部。其雄鸟的羽毛最为著名,尤其是从喙,翅膀及头部延伸出的修长且精巧的羽毛。极乐鸟中最轻小的是王风鸟,重约50克,长约15厘米;最长的是黑色镰嘴极乐鸟,长约110厘米;而最重的是卷冠辉风鸟,重约430克。
在极乐鸟科,“极乐鸟属”的物种中最著名为大极乐鸟(学名:Paradisaea apoda)。人们最初以贸易考察带回欧洲的标本来描述这种鸟,但实际上这些标本已被商人除去了翅膀和脚以用于装饰,而探险家并不知道这一点。这使人们认为这种鸟从不降落而一直用全身的羽毛在空中飞翔。其名称“极乐鸟”和种名apoda(没有脚)即源于此。
极乐鸟的狩猎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可能是有从人类有定居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最常被狩猎物种中有一个特点,雄性甚至在装饰羽毛生长之前就开始投机取巧地交配。这可能是一种在面对狩猎压力情况下保持族群数量的适应行为,可能已出现了3万年。
狩猎极乐鸟来获取羽毛以制成女帽的贸易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较为广泛 (Cribb 1997),但今天这些鸟类受法律保护,狩猎只被允许于一个可持续的水平,以满足当地部落居民的仪式需求。至于 萨克森风鸟的羽毛,鼓励清除上了年纪的亭鸟的巢穴 。在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于1955加冕的时候,发现尼泊尔王冠上的极乐鸟羽需要更换,由于狩猎的禁止,尼泊尔最终购买了美国海关查获的货物。
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徽图案为一只极乐鸟停歇在两只皮鼓和一支长矛上。极乐鸟为国鸟,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特有的鸟类;皮鼓和长矛象征该国的传统文化。下方的文字为“巴布亚新几内亚”。
新西兰:几维鸟(鹬驼)(无翼鸟目 Apterygiformes 无翼鸟科 Apterygidae G.R. Gray, 1840)
鹬鸵(Kiwi),又译为奇异鸟、几维鸟、奇威鸟,泛指几维科(Apterygidae)下的鸟,几维属(Apteryx)是几维科唯一的属,是新西兰的特产,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及象征,“几维鸟”因其尖锐的叫声“keee-weee”而得名。濒危(IUCN 3.1)
在古老的新西兰的南北两岛上,因为没有走兽和蛇,鸟类不必逃避,地面上的食物丰富,飞翔能力逐渐退化。这里分布着很多本地特有的鸟类,而且,不少是无翼鸟,因此,新西兰有无翼鸟故乡的称号,但大多无翼鸟在近几百年人类登陆后灭绝了,仅恐鸟就有15种灭绝。鹬鸵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无翼鸟。
新西兰和澳洲基于地缘关系,在过去千万年均被海洋隔开,远离亚洲及其他大洲。因此新西兰没有受到来自亚洲的肉食动物的侵扰,使得这片与世隔绝的岛屿,一度成为鸟类的天堂,许多独特的鸟类也得以在此繁衍,尤其是不会飞的鸟,更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
但自毛利人、欧洲人相继发现这块处女地以来,他们带来的外来物种,如鼠、狗、羊、牛、马、猫等,不仅遂渐变成强势动物,也改变了新西兰的生态平衡。此外,岛上的白鼬会对雏鸟构成威胁。加上人类活动如开垦、建设等,破坏和侵犯原本鸟类的栖息地,已使50余种鸟类走上绝种之路。如巨型恐鸟,站起来高达四米,现在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它的骨骼标本;又如新西兰鹰,有着如虎爪一样大小的利爪,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老鹰,但它难逃绝种的命运。所幸,动物的保育越来越受重视,例如大奇威鸟、小斑奇威鸟,在斯图尔特岛和少数的森林、国家公园都还可看到它们的踪迹。
另外,新西兰政府鉴于猫类(肉食动物)对鹬鸵的威胁最大,已颁布法例,对有鹬鸵出没地区的家猫实施宵禁,以减低鹬鸵在夜间出动时被猫杀掉。
新西兰国徽是一面盾徽。左上角蓝地,绘有四颗红色五角星,即南十字星。左下角红地,绘有一束小麦,代表农业。中间白地,绘有三艘帆船,象征海上贸易的重要性。右上角红地,绘有羊毛,象征畜牧业。右下角蓝地,绘有锤子,代表矿业。盾上方饰有一顶圣爱德华王冠。两侧由一名手持国旗的欧洲裔妇女和手持武器的毛利人守护着。盾徽下有银叶蕨。饰带上书有国名。
澳大利亚:琴鸟(雀形目 琴鸟科)
琴鸟指的是澳洲特有的两种雀形目鸟类。它们都以模仿外界声音,雄鸟以里拉琴状的尾羽(因而有琴鸟之名)和其求偶方式著名:
华丽琴鸟(Menura novaehollandiae,澳洲原住民称为Weringerong),是澳洲的国鸟,产于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州森林区,并在19世纪被引进塔斯曼尼亚。
艾伯特亲王琴鸟(Menura alberti),仅见于昆士兰南部雨林,以维多利亚女王之夫艾伯特亲王命名。
华丽琴鸟(学名:Menura novaehollandiae)是雉型澳大利亚鸣禽,上身棕色,下身灰褐色,翅膀圆形、腿部健壮。成年华丽琴鸟重约一千克。平均体重仅次于现存鸣禽中的渡鸦与厚嘴渡鸦。华丽琴鸟体长约100厘米,仅次于黑镰嘴风鸟。无危(IUCN 3.1)
华丽琴鸟出现于澳大利亚十分硬币的背面。琴鸟是澳大利亚的国鸟,1930年澳大利亚政府制定法律加以保护。
华丽琴鸟为澳大利亚特有,存在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南部到昆士兰东南部的森林中。它的食物主要包括森床上或腐木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于防止灭绝的考虑,少量琴鸟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州。目前塔斯马尼亚种群繁衍良好。华丽琴鸟在栖息地分布广泛且常见,因此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被评估为无危。
雄性华丽琴鸟有精美复杂的尾巴。雄鸟尾上共有16根羽毛,最外边的2根羽毛形成里拉琴状。内侧有2根卫翎与12根像蕾丝的长羽,被称为filamentaries。雄鸟这样复杂的尾部需要七年才能发育完全。在求偶表态时,雄鸟会反转他的尾巴过其头上,同时扇动他的羽毛以形成银白色的华盖。幼鸟有棕色的尾羽,以便在遇到天敌时伪装成森床。
华丽琴鸟是琴鸟科仅有的两种鸟之一,另一种为更罕见的艾氏琴鸟。
1800年11月4日,陆军少将托马斯·戴维斯首次向伦敦林奈学会首次记录并描述了这种鸟。他的作品中正确呈现了华丽琴鸟的尾羽。
琴鸟是古老的澳大利亚动物。澳大利亚博物馆的琴鸟化石可追溯到约一千五百万年前。里弗斯利遗址存在Menura tyawanoides的中新世化石。
澳大利亚国徽(英语:Coat of arms of Australia)是澳大利亚的官方符号。其最初于1908年5月7日由爱德华七世授予,而现版本则于1912年9月12日由乔治五世授予。但旧版本仍然在一些场合使用,例如在六便士上一直使用到1966年。盾牌上方是蓝白相间的花环和七角星。左右两侧各有袋鼠和鸸鹋站在桉树枝上,背后衬托著澳大利亚的国花—金合欢。
鸸鹋(学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拼音:ér miáo,注音:ㄦˊ ㄇㄧㄠˊ,音同“儿苗”),是现存世上除了鸵鸟以外最大的鸟类,为鸸鹋属唯一的物种。由于仅分布于澳大利亚,是国徽上的动物之一,也译作澳洲鸵鸟。
鸸鹋所属的平胸总目与现在能飞的突胸总目的鸟分化很早。8000万年前在澳洲平原奔驰的鸸鹋与现今的鸸鹋构造相当接近;恐龙横行时,它们的始祖已经出现。澳洲大陆随着向北移动而变得愈来愈贫瘠、灼热和干旱,鸸鹋为适应气候和环境,逐步进化出一些特殊的功能。
天热时,鸸鹋会伸出舌头喘气,急促地呼吸,通过肺部蒸发水分来降温。它们能整天不停喘气,而不会受血二氧化碳含量过低影响,但必须每天饮水以补充体液。不过,鸸鹋不会浪费水分:它们在天气清凉时正常呼吸,鼻腔通道的多重大皱折令吸入的清凉空气变暖,同时把鼻部的热力带走;呼气时,较凉的鼻甲骨会令水分凝结,以供吸收再用。
鸸鹋的羽毛颜色清淡,只有尖端部分为黑色,羽毛尖端部分吸收阳光的热力,内层的羽毛则形成隔温层。鸸鹋步行时速为4至7公里,形成的气流仅足以带走羽毛尖端的热力,因此当其他动物要遮荫时,鸸鹋仍能在烈日底下觅食。
在澳洲民间传说中,鸸鹋有预知那里下雨的神秘能力,而且会不远千里而至。这传说并无根据,其实鸸鹋能感受到轻微的天气转变,特别是远处的云,更可能听到遥远的雷声。
在野外走近正在孵蛋或照顾鶵鸟的雄鸸鹋十分危险,因为它们有强壮的腿肌和锋利的爪子,足以令人肚破肠流。一般而言,鸸鹋是温柔的动物,不会伤害人类,遇到人类只会拔腿就跑。它们也很有好奇心,有丛林知识的人,只要把一块颜色鲜艳的手帕缚在树枝上,再躲在草丛中举起摇晃,便能吸引野生鸸鹋起近来查看。
鸸鹋长久以来都是土著的文化和经济体系中心。欧洲人也很快知道鸸鹋的蛋和肉的价值,也学懂了如何煮鸸鹋蛋,煮之前要先打开再放一整晚,如让当中的油浮起方便除去。不过直至不久以前,鸸鹋也被当作害鸟,人们除之而后快,而不视之为可用的资源。
19世纪初,欧洲人用猎枪把两个种和一个亚种的鸸鹋灭绝,而且还竭力要把剩下来的也消灭掉。不过鸸鹋能在荒芜广宽的平原上隐藏起来,从而躲过了劫难。畜牧业认为鸸鹋与牲口争夺食物和水源;当然这指控也是真确,但却忽视了鸸鹋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土壤的帮助、和吃掉大量蝗虫和毛虫等害虫的贡献。
种麦的农民则比较担心了:因为鸸鹋既喜欢吃柔软的麦芽,也爱吃成熟的麦子。更坏的是很难用栏栅阻挡鸸鹋,即使它们不是为吃麦子而来,也会把它们沿途的成熟麦子踏平。1901年,西澳洲的农民筑起了一道1,100公里长的高围墙以阻挡鸸鹋。虽然这道墙保护了麦子,但郤同时影响了迁移路线;在情况最坏年份,多达5万只鸸鹋撞在墙上,活活饿死。
鸸鹋跟袋鼠都是澳大利亚国徽上的原生物种,但是他们在建国初期都没有受到保护。
1932年,在大萧条高峰期的一个干旱的夏天,西澳洲农民召唤军队参与一场“鸸鹋战争”,而且用上装在货车上的机关枪。几天之内,军队尝试与敌人交手,杀死了一些鸸鹋,军队也学到了一些战场上的快速动作。炮队司令马里帝兹(Major Meredith)少将其后说:“假使我们有一个师团有这些鸸鹋的载弹能力,这个师在世上便无往而不胜了。”由于不能决定浪费的弹药由谁支付,此次实验很快便结束。
1988年,鸸鹋早已受法律保护了,而西澳在对待鸸鹋方面不再愚昧无知,西澳政府向Willuna Station的土著发出了许可证,允许他们购买鸸鹋鶵鸟。各州的土著和欧洲地主于是纷纷学习养殖鸸鹋,鸸鹋商品的市场亦迅速发展。虽然最初的热潮随即冷却,但今天澳洲仍有约250个鸸鹋农场,海外则更多。
鸸鹋体内有很多脂肪,鸸鹋油用途也很广泛,特别是治疗肌肉疼痛和扭伤。鸸鹋皮也是优质的皮革材料;鸸鹋肉则脂肪量少而富于蛋白质,味道近似牛肉,据说味道不错,但颇带膻味。至于鸸鹋蛋,由于蛋壳很厚,因此常用于雕刻,鸸鹋羽毛也很受市场欢迎。
鸸鹋适合于变差了或过度放牧的草地上饲养,因为它们不像牛或者绵羊会压实泥土或破坏草根,鸸鹋的粪便也能让原生植物渐渐复原。
南非:蓝鹤(大蓑衣鹤)(鹤形目 鹤科)
蓝鹤(学名Anthropoides paradiseus),又名蓝蓑羽鹤,是南非的国鸟。它们在地上生活,高100-120厘米,重4-6.2公斤。它们呈淡蓝灰色,有白冠,喙呈粉红色,双翼羽毛呈深灰色及很长。蓝鹤栖息在干旱的高地,只会花很少时间在湿地,主要吃种子及昆虫。它们是候鸟,一般会在高草原筑巢,并会到了冬天向低海拔迁徙。很多时它们会留在农地。
蓝鹤在其分布地约有25700只,但于1980年开始,它们的数量大幅下降,并现已被列为易危。在过去20年,蓝鹤已大幅从东开普省、莱索托及斯威士兰消失。它们的数量在自由邦省、夸祖鲁-纳塔尔省、林波波省、豪登省、普马兰加省及西北省下降达90%。余下的群落只分布在南非东部及南部,与及在纳米比亚北部埃托沙盐湖有细小的群落。它们有时也会出没在邻近的国家。
蓝鹤大幅衰落的主因是人类的增长、草原转变成商业种植及中毒。南非政府已加强法律上对蓝鹤的保护。其他保育措施包括研究、栖息地管理及教育等。
蓝鹤对于科萨人非常特别。当一个男人被定为具有勇气时,酋长会送上蓝鹤的羽毛。在战争后,酋长会举行英雄庆典,也会送上蓝鹤的羽毛。获赠羽毛的男人会将羽毛戴在发上,代表他们可以平定问题,带来和平及秩序。
毛里求斯:渡渡鸟(鸽形目 Columbiformes 鸠鸽科 Columbidae)
渡渡鸟,或作嘟嘟鸟(拉丁学名:Raphus cucullatus),又称毛里求斯渡渡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南印度洋,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毛里求斯岛上一种的不会飞的鸟 。与渡渡鸟有遗传相关联的是罗德里格斯渡渡鸟,也亦灭绝。与渡渡鸟有着相近关系的现生种为尼科巴鸽子(Nicobar pigeon)。曾经错误地认为白色的渡渡鸟存在于留尼旺岛上。绝灭(IUCN 3.1)
这种鸟在1505年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减少。约在1660年代前后,彻底绝灭。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记录下来,因人类活动而绝种的生物,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
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中根据现代研究制作的渡渡鸟骨骼和实体模型
渡渡鸟从不怕人,又不会飞行,所以非常容易遭到猎捕。葡萄牙人在1505年第一次登陆毛里求斯岛,便随意地捕杀这些鸟,尔后荷兰人取代葡萄牙人,成为这里的第一个殖民者,首批定居者的到达宣告渡渡鸟的厄运将至,他们不仅毫无理由地滥杀,而且砍伐森林,建造城市,一步步破坏渡渡鸟的生存环境。
而且,随着人类的踏足,一些岛上原本没有的动物也被带上了小岛,如,绵羊、狗、猪、老鼠和猴子,这些动物占据了渡渡鸟的领地,使他们无处生活。在渡渡鸟被人类发现后二百年的时间内,终于彻底地消失了,关于渡渡鸟灭绝的准确时间,一般认为是1681年,但也存在许多其他争论。
澳洲皇家植物园的大卫·罗伯茨(David Roberts)博士认为,“渡渡鸟的灭绝时间应该是1662年水手Volkert Evertsz最后一次亲眼见到渡渡鸟。”罗伯茨指出,在1662年以前,有历史记载的上一次见到渡渡鸟的时间为1638年,在24年之前,所以到17世纪60年代,渡渡鸟的数量很可能已经少之又少。
但是,渡渡鸟专家朱利安·休谟(Julian Hume)根据一份当时的狩猎记录进行统计学分析,渡渡鸟灭亡的时间应该为1693年,更准确一点讲,至少有95%的可能性是灭亡于1688年至1715年间。
渡渡鸟的灭绝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直到1865年,路易斯·卡罗(Lewis Carroll)的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中提及了这种善良可爱而又命运悲惨的动物,随着这本书的畅销,渡渡鸟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英语中的一句俚语,“as dead as a Dodo”译为“死得像渡渡鸟一样”,指消失得彻头彻尾,无法挽回。
毛里求斯国徽为盾徽。四个图案分别是帆船、棕榈、钥匙和象征毛里求斯是“印度洋明星”的图案:一颗白色五角星立于蓝地白色三角之上。绶带的格言书有拉丁语“印度洋的钥匙和明星”。盾徽由渡渡鸟和帝汶鹿守护着,而甘蔗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
乌干达:皇冠鹤(灰冠鹤、东非冕鹤)(鹤形目 鹤科)
灰冠鹤(学名:Balearica regulorum),又名灰冕鹤,是一种鹤。它们出没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干旱大草原,但却会在较为潮湿的环境筑巢。濒危(IUCN 3.1)
灰冠鹤高1米及重3.5公斤。身体羽毛主要是灰色的。双翼大部分为白色,也有多种不同的颜色。头部有一束金羽毛冠。面部两侧白色,喉上有一个鲜红色的气囊。喙相对较短及呈灰色,脚是黑色的。雄鸟及雌鸟相似,但雄鸟稍大。幼鸟较为灰色,面上长有绒毛。
灰冠鹤与近亲的黑冕鹤都是唯一能在树上栖息的鹤,它们拥有较长的后趾来抓住树枝。由于这种习性,所以体型较为小的冠鹤属并不怎么像鹤科的祖先。
虽然灰冠鹤仍很普遍,但却因过度牧放、干涸及杀虫剂污染而失去栖息地。
乌干达国徽中心图案为一面具非洲风格的盾徽,置于一对交叉的矛之上。盾上部为水纹,象征维多利亚湖。下部为黑地,中间为太阳,下部是鼓,是当地人民召集会议和庆祝的工具。盾徽由灰冠鹤和乌干达赤羚扶持,立于由尼罗河滋润、长著咖啡和棉花的土地上。绶带书有国家格言“为了神和我的祖国”。
尼日利亚:黑冠鹤(鹤形目 Gruiformes 鹤科 Gruidae)
黑冕鹤(学名:Balearica pavonina)是一种鹤。近危(IUCN 3.1)
黑冕鹤栖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干旱大草原,也会在一些潮湿环境筑巢。其下有两个亚种:西边的B. p. pavonina及东非数量较多的B. p. ceciliae。
黑冕鹤及其近亲的灰冠鹤都喜欢在潮湿的环境觅食,且是唯一能在树上栖息的鹤。由于这种习性,它们并不像鹤科的祖先。它们高1米,翼展1.87米,重约3.6公斤。
黑冕鹤吃草、昆虫、爬行类及细小的哺乳动物。它们由于失去栖息地而濒危,在西部的情况尤为严重。
津巴布韦:津巴布韦鸟
津巴布韦的国鸟是一种虚拟的偶像鸟,称为“津巴布韦鸟”。它是由微红色皂石雕刻而成的,高约50厘米,躯体像鹰,头似鸽子,颈部高高挺直,两翅贴身,伫立在津巴布韦石头城的一个石柱顶端,是14世纪的珍贵文物。
津巴布韦国徽启用于1981年9月21日。为盾徽,上方绘有水纹,下方绿地,绘有大津巴布韦遗址。花环上有津巴布韦鸟,位于红五角星之前。盾后有交叉的锄头和步枪,两侧由捻角羚扶持。下方有小麦、棉花和玉米。绶带书有国家格言“统一、自由、劳动”。
国鸟 非洲 珍稀动物 | 分享到: |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圆梦西藏』拉萨+林芝+大峡谷+日喀则+纳木措+羊卓雍措_9日8晚跟团游
¥5100/人起
『深入藏地』西藏阿里南线+珠峰大本营+冈仁波齐转山+古格王朝10日深度游
¥2800/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