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汉带着新作《地球四季》来到中国,这也将是自然系列五部曲的终结篇 雅克·贝汉75岁了,满头银发,皱纹爬满了他的皮肤,遮蔽了曾经迷倒万千少女的英俊轮廓。优雅的谈吐和姿态还是展示出贝汉非凡的人生经历,让人们能够依稀辨认,他就是28年前《天堂电影院》里背负着乡愁的中年多多。 出身演艺世家,25岁拿到威尼斯电影节影帝,第一次做制片人就大获成功,年轻时的贝汉就像是上帝的宠儿,一路顺风顺水。50岁以后,他放下辉煌的过去,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自然电影的拍摄,为了筹备资金不惜抵押房产。他人生的节奏变慢,平均五年出品一部电影,长期野外工作的经历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加沧桑。《海洋》之后,这一次贝汉带着新作《地球四季》来到中国,这也将是自然系列五部曲的终结篇。贝老此前透露,他的身体状况可能无法负担野外拍摄,但仍然会继续关注自然电影。在上海首映式上,他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树林中听不到鸟鸣,没有关系,我们还可以继续生活,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没有动物了,没有关系,我们还可以继续生活,但是,人类能和动物的相处本就是一种美妙的缘分,我们应当珍惜这种缘分。” 贝汉希望表达出动物的感受 但凡看过《鸟的迁徙》或是《海洋》的人,都会为电影中所呈现的绝美自然所深深震撼,跟随自由灵动的镜头体验未知的魅力,感受生物的神奇与灵性。这一次,贝汉将镜头对准陆地上的生物,与天空或是海洋的遥远和神秘相比,这是人类所熟悉的领地,表现难度更大了。 在他以往的作品中,通常保持旁白到最低限度,只通过镜头语言让观众自己体会动物的内心世界,不做过多解释。《地球四季》打破了这种冷静克制的表现手法,它建立了一个宏大的时空框架,试图从动物的视角去梳理世界两万年来的变化,从冰河世纪到工业时代,带领观众重温地球漫长的演变史,重新思考人类和动物共生与斗争的复杂关系。 影片将漫长的历史图景浓缩在97分钟,为了真实重现千百年来野生的自然环境,摄制组辗转罗马尼亚、苏格兰、挪威,在欧洲的原始森林里取景,拍摄不同物种的栖息地和生存状态。贝汉赋予《地球四季》故事片的情绪,野兽相互追逐厮杀,弱肉强食的画面配合紧张的配乐仿佛一出战争大片,小动物们精灵可爱,探出洞穴好奇张望的场景又好似一幕喜剧,人们的情感跟随者动物们的情感跌宕起伏,为生命惊喜,为死亡扼腕:“我们希望表达出这些动物所感受到的东西,视角也不是人的角度,而是动物本身自己的情感表达。” 贝汉始终强调的是,《地球四季》是自然电影,不是纪录片,他希望通过电影的艺术美感传递自然的声音,而非枯燥的说理:“人们如今更关注社会话题,不关心自然世界,如果能通过影片让他们爱上我所拍摄的动物,是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爱它们,就会自然地保护它们。” 来中国之前,贝汉就已经看过《我们诞生在中国》,他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观看时屡次被雪豹的壮烈和金丝猴的可爱所打动:“自然电影的拍摄都需要耐心。”自然电影虽然有剧本,但动物不会按照剧本走,它们更像是一个舞台导演,自己决定他们自己的动作:“我没有办法像指导演员一样指导它们走进画面,每天的拍摄日程不由我们来决定,比如鸟儿什么时候要飞上天,什么时候落下来,我们都没办法判断,只能等待。” 用前人所未抵达的高度和深度去拍摄动物,人们称贝汉的镜头为“上帝之眼”。但他自己只是希望靠近一点,再近一点,和动物们生活在一起,飞跃高原,潜入深海,穿越森林。 “人们在与动物交谈时,经常会俯视和仰视他们,很少会平视他们,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平视的角度,让动物们展现最自由的状态,来呈现出一种平等,共处的态度。” 《地球四季》选取了雪狼、狐狸、牦牛、麋鹿等动物为主要拍摄对象,而雪狼无疑承担着最终的戏份。在影片中出现的七十多种动物里,贝汉最喜欢的也是狼,他认为狼和人类有很多共通之处,都懂得团结协作,也都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但如今,狼和人类变成了敌人:“我们现在身处文明世界,非常害怕野生和自然,我们不敢走进树林,把树林里的狼全杀死了。在欧洲大陆现在只有几百只狼,人永远要驱逐狼,实际上是狼要小心人类。”在贝汉看来,狼是自然界中必要的存在要素,人类必须要接受有时身处危险当中,如果地球只剩人类自己耕种的田地和完全安全的领域,这个世界是残缺的。 这一次,拍摄的地点大部分都在丛林,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再优秀的摄影师也无法扛着机器追逐野兽的动作。为了追随动物的速度,他们通过一年的时间准备,发明了一种四轮电子山地车,这种山地车在运行中能够保持无声,不会影响动物自己的运动,它能够森林中自然穿梭,和动物保持同等地速度前行。所以我们能在电影中,清晰地看到万马奔腾的特写,昆虫飞行时震颤的翅膀,雪狼追击野猪的惊人力量,再和麋鹿一起从山坡上飞驰而下,和野马涉水穿越森林。 贝汉拍了15年的政治电影,如今对他来说是自然就是最大的政治议题。媒体对生态破坏的关心稍纵即逝,他选择用电影的方式把自然变化的痕迹永久地记录下来。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微观世界》讲的是昆虫:“我想要拍对于别人来说都毫无价值的东西,从天空到海洋,再到陆地,我想用它们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 观看《地球家园》,能够明显感受到贝汉的良苦用心。在《海洋》在之前的几部作品中,人类总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出现,不会直接参与到叙事中,而在《地球四季》中,镜头延伸到了人类的村庄与城镇,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共处和对抗,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时代,森林被进一步分割,野生动物们被迫迁往深山,不少物种因此灭绝。 在这些变迁中,旁白不断质疑和启发观众:”人类能够建造永恒的城市,也有能力保护我们的自然的原始生态。”这一点让不少观者不适,认为这些话语流于说教,而且没有太多新意,失去了曾经的灵动和自由。 事实上,从《鸟的迁徙》到《地球四季》,这是贝汉反复讲述的道理,当鸟飞过雾霾,走过布满工业垃圾的污水,艰难抵达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当海洋生物被大量捕捞,成为人们的食物,或是像垃圾一样丢弃,无人问津。当动物被关在笼子里,或是被套上枷锁成为工具,失去自由。人类文明的光辉建立在生物家园的荒漠和废墟之上,剥夺地不仅仅是动物的生存权利,还有植物。在法国,有5种树木因为农药的问题在慢慢绝种,贝汉希望自然电影告诉大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我们的环境:“这个世界上,人们在用一种化学方法谋杀自然。” 贝汉不希望关于环境的话题只停留在政治家每天的研讨会中,他想要让每个人真正意识到世界所面临的污染问题有多么严重:“这件事情已经是迫在眉睫,是我不得不做的事。”他同时也指出,现在的世界,人们永远都在赶路,不愿意放慢脚步感受自然:“现在大部分人不愿意淋雨,不会享受在雨中漫步的情调。我们失去了感知美好的能力,我想让我的孩子们去和自然真正地接触。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仍有可能。“ 总编推荐: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