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天文生命动物历史地理谜团

搜索

文化差异正在撼动心理学

生命奥秘|2020-1-30 16:42

来源:MPlus|782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文化差异正在撼动心理学

  心理学主要从北美和欧洲开始发展。有些人认为,它是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驱动因素的最佳途径,这些因素长期被认为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类。但近几十年来,一些科学家开始怀疑心理学的方法,主张许多心理现象其实是受生活文化所塑造。

  各个地方的人类在许多方面很相似——我们拥有相同的生理机能,而且拥有相同的基本需求(例如营养、安全感和性慾),那文化对心理层面(例如感知、认知和性格)又有何影响?

  实验心理学家通常只研究一小群人的行为,然后假设结果能应用至广泛的群体。如果物种群体是均衡的,那麽确实可以从随机样本得出这样的推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长久以来,心理学家不成比例地仰赖大学生来进行研究,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学生是学术研究者最容易接触和可行的受试者。更值得注意的是,超过90%的心理研究参与者都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且民主化的国家(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sed, Rich, and Democratic,简称为W.E.I.R.D)。显然,这些国家不能算是「随机」样本,自然无法代表全人类。

文化差异正在撼动心理学

  「熊猫、猴子、香蕉,请问哪两者为一组?」西方文化的参与者通常会选择猴子和熊猫,因为它们都是动物。这表现出「分析型思考」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当人们感知一个物体时,大部分会把对象与环境分开。

  相较而言,东方文化的参与者通常会选择猴子和香蕉,因为这两者属于同一个环境,而且具备关联性(猴子吃香蕉)。这表现出「整体型思考」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物体和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透过实验便能发现这种思维模式的文化差异:让日本和美国的参与者观看动画场景,每个场景持续约20秒,裡面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水生生物、植被和岩石。在随后的回忆测验中,两组参与者同样都能记住显着的物体,例如体型大的鱼。但是日本的参与者比美国的参与者更容易回想起背景的资讯,例如水的颜色。原因是整体型思考除了注意前景,同时也关注背景与环境。

  这清楚展现出文化差异对于记忆这类基本东西的影响,任何探讨记忆的理论也应该考量到这一点。随后的研究证明,思维模式的文化差异在认知中无处不在,它能影响记忆、注意力、感知、推理,以及交谈和思考的方式。

文化差异正在撼动心理学

  如果让你形容自己,你会说些什麽?你会用个人特质如「聪明或幽默」来描述自己?还是会用兴趣喜好,例如「喜欢吃披萨」来描述自己?或者你会以社会关係例如「我是为人父母」来描述自己?社会心理学家一直以为,人们倾向用稳定的个人特质来描述自己与他人。

  然而,人们描述自己的方式似乎受到文化的限制。西方文化确实倾向将自己视为自由、自主和独特的个体,具有一套固定的特质。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人们主要会将自己描述为不同社会关係的一部分,并与其他人保持紧密联繫。这种情况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更为普遍。这些差异普遍存在,并且与社会关係、动机和教养层面的差异相关。

  这种自我差异已经在大脑研究得证。在一项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研究中,研究者向中国和美国的参与者展示不同形容词,然后询问他们对这些特质能代表自己的认同程度。在扫描期间,研究者还要求他们思考这些特质代表其母亲的程度。

  美国的参与者在「内侧前额叶皮质」(通常与自我表现相关的大脑区域)中,关于自我和母亲的大脑反应具有明显差异。然而,在中国的参与者中,自我和母亲的大脑反应几乎没有区别,表示自我表现与近亲表现有相当大的重叠。

文化差异正在撼动心理学

  另一个最早由西方文化样本研究的领域是心理健康。然而,文化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影响我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由于行为上存在文化差异,对于偏差或非规范行为的理解并不完整。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为正常的行为(羞怯),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当成不正常的行为(社交恐惧症)。

  此外,还观察到一些文化专有综合症:缩阳症(koro,通常发生在亚洲)是男性误以为生殖器在逐渐变小直到消失;蛰居族(引きこもり,俗称茧居族,主要是描述发生在日本的状况)是指逃避社会离群索居的人;邪眼综合症(大多数发生在地中海国家)是深信嫉妒或其他形式的恶意怒视会使接收者招来不幸。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皆承认了这些文化专有综合症的存在,其中一些综合症更被列入各自的精神疾病分类。

  很明显,文化对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具有很大的影响——人类懂得只有皮毛而已。这个领域现在被称为「跨文化心理学」,世界各地的大学也开设越来越多相关课程。随着更多研究出现,我们很可能会发觉文化差异影响到更多领域,只有瞭解这些影响才能更加理解人类共通的思维核心。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心理学 文化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探索资讯
    探索画报
    公益视角
    动物世界
    户外课堂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