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头,醉享慢节奏生活 第一轮采访是在2001年8月至2004年4月,用时三年。十年后回眸,用了180天。 “有没有哪个民族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施晓亮说,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任何事、物对受众的吸引力需要具备三个元素:遥远、陌生、神秘。而采访的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具备这三大元素,因而都魅力无穷、印象深刻。 施晓亮说,对于没有走过的人而言,一路上任何方面都很惊奇、很惊艳。能称之为民族,那肯定有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舞蹈,服饰,建筑等各个方面,即便是小小的刺绣,每个民族也各具特色。再者,马背上的民族有很多,大家可能对蒙古族比较熟知,但还有很多,民族性格也因地域不同或粗犷直爽或纤素娇柔。 比如说到了蒙古族,好客的蒙古人会给你献哈达,请你喝酒,喝奶茶,重要的客人,他们还会给你杀羊。在内蒙古一只成年的羊,基本都在上千元,不过他们对待客人是不算成本的。 在商业化的城市中生活久了,对于那种慢节奏的生活感触特别深。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并不是电视上演的,而是活生生摆在眼前。酒都是百姓家自己酿的。施晓亮说,他喝过一种名为“并”的酒,“并”的做法很简单,用上好的糯米蒸完以后,加上曲,略显粘稠,用竹筒捣一个坑洞,在坑里缓缓渗出汁来,这就叫“并”。 三十斤米出十五斤,一连喝了三四斤,像水一样,晕了。施晓亮陶醉地说,“这酒不上头,也不伤胃,像是甜蜜的毒药。以前也喝醉过,但酒醒之后就没有了记忆,但这个记忆还在。” 人都很简单,却又没那么简单 “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比我们想像的要纯朴得多,我们去了以后,他们会以最大的热情接待,都不提钱的事儿。有时我们想付款,他们甚至都不允许提钱的事儿,这个钱也很难给,人家都不要。” 施晓亮说,老百姓很善良,但是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对别人多会客客气气,但我很快就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这其中有个诀窍,以尊敬的心态,入乡随俗。举个例子,比如敬酒仪式,二三十人转一圈下来到你这里时碗沿上已经全是脏唇印,你稍有犹豫寻找下嘴的地方,对方就会感觉到‘他嫌我们脏’,从此就会在心理上拒绝你。我当时就想,人家天天这样吃喝不是也没什么事,于是该吃吃,该喝喝,顶多准备着回去吃片止泄药,但真正入乡随俗了,反而从来没有拉过肚子。” 从这个事情,施晓亮得出一个结论:无论到了任何地方,文化差异有多少大,只要真诚地对待别人,对方一定会真诚地对待自己。“人就是这么简单,不要想得那么复杂。”施晓亮说,去少数民族村寨,他们都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钱包相机都扔那,老百姓都不会动。倒是城市里的人都不“单纯”,有这样那样的想法。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