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仲春,大地复苏,草木萌动。“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正是运肥备耕之际。 还记得这天理发店门前排起的长队吗?还记得妈妈给你煮的龙须面吗?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龙抬头”可谓家喻户晓。 不过,在“龙抬头”之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节日——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从民众日常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如清明、中秋、除夕,但中和节是个例外。 节应中和天地晴,繁弦叠鼓动高城。 汉家分刺诸侯贵,一曲阳春江水清。 唐代陈羽的一首《和王中丞中和日》,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过中和节的盛况。中和节的由来是什么,起源于何时,又有着哪些习俗呢? 中和节 由来 中和节源于一个皇帝的倡议、一个大臣的设计。这个皇帝就是唐德宗李适,这个大臣就是李泌。 此前,晦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上巳(农历三月初三)和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并称为“三令节”。每到上巳节、重阳节,朝廷百官都有大型的宴会活动。唐德宗贞元年间,社会趋于稳定,加上德宗本人喜爱文学,每逢佳节便君臣诗酒相乐。后来,德宗觉得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与上巳日期太相近,且还要放一个长假,导致无形中少了一个庆祝的节日。 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即正月初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据《唐书·李泌传》)。于是,唐德宗发出一个倡议,在二月份也设立一个节日,以举行公会活动。 《唐人宫乐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倡议发出后,谋臣李泌就开始设计。在他看来,二月的节日应定在花期,而二月中下旬虽百花盛开,但与寒食太近;二月一恰逢桃李盛开,前一日却是传统节日晦日,不过“晦日”名字不够吉祥。经过一番斟酌,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他建议德宗将与时令息息相关的农事作为节日的重心,对此,德宗十分赞同。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正月,德宗下诏:“四序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酥,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旧唐书·德宗本纪》)根据这份诏书,一个创造的节日正式诞生了。中和节通过顶层精心设计、以政策的方式进入了民众的生活中。 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 )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中和节 旧俗“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李泌) 君臣宴饮赋诗,劝农稼穑,是中和节的主要内蕴。届时,官员可以休假一天,中和节当天会举办一些活动,包括祭祀句芒神祈求五谷丰登、官员给皇帝进献农书、裁度、献生子、酿宜春酒等。 No1.祭日劝农 唐德宗时设中和节,要东郊祭祀勾芒。明清时期,祭勾芒演化为祭日。二月初一这天,太阳出来后,家家在院内面向东方设香案或挂太阳星君神马,供太阳糕三、五碗,由男家长率领男性家眷焚香祭拜。太阳糕又称为“太阳鸡糕”,因为俗传太阳中有雄鸡(也有说乌鸦)。过去祭日,不许女性参加,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日”。 日转西时,撤下太阳糕等供品,分给孩子食用。人们还会把春节挂在门首的五彩挂钱取下,与神马儿一起烧掉,称为“太阳钱粮”。敬拜日神的风俗古已有之,直至明清仍然流传,到了近代才逐渐消失。北京左安门内的太阳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曾经是“结侣携觞往游竟日”热闹非常的地方,可惜几十年前已被拆毁。 周昉 《與手观花图页》(局部)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周昉 《與手观花图页》(局部)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除了拜日,百官还要进献农书,这也是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举。中和节有“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音“同路”,指先种后熟的谷类和后种先熟的谷类。)之种”的做法。如贞元六年中和节,百僚进献了《兆人本业》三卷,司农进献了黍、粟各一斗。《兆人本业》是武则天时期颁行的一部官修农书,内容包括农俗农事及四时种莳之法等,供指导农民生产之用。在农务方兴的二月,百官进农书、献种子,无疑具有劝农重本的象征意义。柳宗元就曾在其《进农书状》中进行高度评价,将它视为“勤劳率下,超迈古先”之举。贞元十九年甚至以“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题目,选拔人才,足见这一活动在德宗朝受到何等重视。此外,中和节还有大臣进献春服,借以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和关心。 明清时期,每到中和节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隆重的“御耕”仪式,亲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视农业,并象征性地赐给农夫百谷。民间也会以青色布囊装满百谷瓜果之籽实,相互赠送,称为“献生子”。此外,还要酿造“中和酒”,又叫“宜春酒”,在中和节当日饮用。 阎立本 《步辇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No.2 中和求憩中和节的由来与节日求憩的心情有莫大关系。事实上,唐德宗设置中和节的最初动机就是增加节日宴乐。因此除了规定中和节休假、禁屠一日外,还会赐予文武百官数量不等的金钱,任其选胜地追赏为乐。京师雍熙宴集,地方州县欢娱,至晚方散。 唐德宗自己也经常在中和节宴会群臣,并作诗抒情言志。《全唐诗》中收录唐德宗的诗共15首,其中4首与中和节有关。“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一首,李适) 贞元五年的二月初一是第一个中和节,唐德宗大宴群臣作诗抒怀,大臣们则纷纷作诗奉和。唐德宗还下诏将诗作的写本赏赐给当时在容州的戴叔伦,这样的恩宠让天下人都羡慕不已。宴会上往往有乐舞助兴,为此,唐德宗还曾亲自指导制作了《中和乐舞曲》,成为这一天必须演奏的节目。 周昉 《调婴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宴会不仅仅在都城举行,地方上也十分兴盛。唐代梁肃在《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中,便记载了扬州一带中和节宴会的盛大场面:“火旗在门,雷鼓在庭”,声势浩大。宴会之上,既有美酒佳肴,又有各种杂技,所谓“球蹈、盘舞、橦悬、索走之捷,飞丸、拔距、扛鼎、逾刃之奇,迭作于庭内”,当然也少不了歌舞管弦,“急管参差、长袖袅娜之美,阳春白雪、流徵清角之妙,更奏于堂上”。当时参加者达百余人,人们觥筹交错,频频举杯,自朝至暮,直喝到酩酊大醉。在唐朝官方的倡导下,中和节达到了极盛,不过,官方的中和节宴在德宗皇帝驾崩不久便取消了,成为曾经亲历盛况者对往事的追忆。吕温有诗云:“同事先皇立玉墀,中和旧节又支离。今朝各自看花处,万里遥知掩泪时。”表达了抚今追往、盛景不在的惋惜之情。 周昉 《演乐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No.3 赐尺劝诫所谓“中和”,指中正平和,寓意着不偏不倚。除了宴饮赋诗、杂技群舞之外,中和节还有“请皇帝赐大臣戚里尺”的习俗,即裁度。早在汉代成书的《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度、量、衡讲究公平准确,仲春二月是昼夜长短基本相等的时节,适合校准度量衡。赐尺用意在于告诉文武百官,无论“短长之事”,皆有法度,当取统一标准,守法奉公,为政廉明。 中唐以前,就有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进献“镂牙尺”和“木画紫檀尺”的规定。中和节赐给大臣尺子,可以说是对这一传统的变通性应用。除了尺子,皇帝还会赐给大臣衣服。 唐玄宗 得到皇帝的赏赐,大臣通常会上表以示谢忱。唐玄宗时期,宰相张九龄在《谢赐尺诗状》一文中写到:“高力士宣敕,赐臣等御制诗并宝尺……伏见宸衷,窃谢良工,徒秉刀尺,终期死力,取配钧衡。”诗人白居易也曾得到一支红牙银镂尺的赏赐,写下了一篇《中和节谢赐尺状》:“今日奉宣,赐臣等红牙银寸尺各一者。伏以中和届节,庆赐申恩,当昼夜平分之时,颁度量合同之令。况以红牙为尺,白金为寸,美而有度,焕以相宣,下明忖度之心,上表裁成之德。”文中描写了皇帝赐尺时的情景,尺子制作之精美,表达了被赐尺的大臣们对朝廷感恩的心情。贞元八年,宏词科还曾以“中和节诏赐公卿尺”作为科举考试的试题,当年参与考试的陆复礼、李观、裴度都留下了佳作。 中和节 今日传承 草长莺飞二月天,中和节“年未老,绿袍新”,给人春日芬芳之感。 2011年,山西省永济市、乡宁县申报的“中和节(永济背冰、云丘山中和节)”,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No.1 永济背冰 山西永济中和节“背冰” 李向东 摄 背冰习俗是中和节活动的内容之一,流传于山西永济市长旺村,是一种仪仗队列式的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北征攻打蒲津渡时,清军将领夏新强拆民房,准备太平军攻城时点燃木料以作防御。起义军部将相福录(长旺村人)献策下黄河凿冰,背冰块灭火破城,果然成功。相福录解甲归田后,在本村组织民众破冰、背冰,反映当时的场景,自咸丰年间传承至今。“背冰”是当地民间社火的一种,主要表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武精神。 No.2 云丘山中和节 云丘山中和节因节日集散地在云丘山而得名,以农历二月十五为正日。《诗经·大雅·生民》说,后稷在获得丰收后,对神灵举行了大规模的祭祀。云丘山古称昆仑、北顶。云丘山中和节至今保留的“朝顶”习俗是对这一行为的民俗化继承。 中和节习俗盛行于乡宁、稷山、新绛、河津、万荣、襄汾、曲沃、运城、临汾等地处晋南的县市,也波及豫西北、陕东等地。 节庆时,各村社举办自己的“会儿”。节会期间吃麻花、杏仁饼、干馍片,俗称“咬蝎子尾巴”。门口贴符: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蚰蜒入葫芦。画一葫芦把五毒都收进的图。在房子周围撒白灰,以引龙驱邪。朝山乡民举红旗、打腰鼓、唱秧歌、抬驾楼到土地庙祭祀赛神祈求五谷丰登。二月十五当天,登二顶(玉皇顶、祖师顶)。摸娃娃祈子求育。鞭杆挑花篮谈情说爱。食“枣花”祈福。 本文内容综合自《华夏节令——传承传统节日》(学苑出版社),以及《光明日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云丘山景区官方网站等。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