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新安县志》卷二〈舆地志〉物产条,记载了一些本地动植物特性与用途。为了方便介绍,也为表达个人感想,挑选了部分吸引我的条目,重新分类编成四段。二百年前描述与今相比,有同有异;有精彩准确的,也有荒诞不实的。 菜之产不一。春则芥蓝、莙荙、生菜、青蒜、菠菱、蒝荽,而蒲稍后,夏则苋菜、豆角、甘菜、凉瓜、黄瓜、节瓜。秋冬则白菜、芥菜、萝卜、冬瓜。生姜至葱、韮,四时皆有。蓝草,二月种,五月收,邑人取以为靛。油葱,一名芦苇。形如水仙叶,叶厚一指,花开如玉簪。从根而生,长尺余。叶中有膏,妇人每取以泽发。 原来本地从来不只种稻也有种菜,二百年来菜种变化不大。只是当年未城市化,蔬菜需求不大,没有农夫会大规模种植价高快大的蔬菜,都是在家旁空地种一小块自用。因此香港农民固穷,直到城市化工业化,才有可能改善生活。留意作者被冬瓜名字欺骗。蓝草即马蓝,靛在色谱中介乎蓝与紫,是客家人染料,今在各大荒弃山村自生极盛。油葱不是芦荟便是田葱,芦荟更似。 农家自种地 图:Pixabay 榕树树干拳曲,不可以器;烧之无焰,不可以为薪。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其荫十亩,藤梢入地即生根,横及邻树,即成连理枝。鸟食其子,坠于他树即寄生,久而根株蟠固,他树枯朽,竟成榕树矣。麖,性善惊,触物则走,饮水见影辄奔。官富大帽马鞍有之。 榕树因不材而自保,活用庄子之说,富有哲理;对连理枝及绞杀现象之描述,也清通多姿。赤麂“饮水见影辄奔”应是现场观察或其引述,很精彩。 榕树 图:Wikimedia Commons 地陇猪,似猪,猎人捕之,身皆不能伤,惟在软嘴击之则倒。其肉可益阴虚之症。獭,猎人于春前捕之,取其皮以为裘。豁鸡,鸡头乌喙,尾长下垂,鸣声豁豁,性嗜蛇,能治骨节折伤。其哺子时,取其雏,折两足,以蛇饲之,屡折屡复,故有奇验。虎,长啸风生,百兽震恐,故为山兽之君。 于此可见中国人杀害野生动物文化源头之一,便是这类由官方提供杀野猪及水獭绝技。之二是中国博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九禽部─豁鸡条云: 出广中。鸡头而乌喙色黄,腹毛纯黑,尾长下垂,鸣声豁豁,性嗜蛇。其哺子时,取雏折其两足,乃以蛇饲之,三日即复,屡折屡复。 各地方志都抄写这类中国天才的相关段落,不注明出处,让读者以为抄写者学问真大,这种恶劣风气扩展开去,方志作者以为自己有特权剽窃,不惜断送方志的品位。有人说所有地方志作者都是博物学家,我不敢苟同,只能说不读博物学家之研究就写不出方志。可恶的是方志作者往往抄写不周,“豁鸡”一段就漏了“色黄,腹毛纯黑”此一重要资料,让我认不出豁鸡就是褐翅鸦鹃,客家人用来浸药酒驳骨用的“盲婆鸡”。 褐翅鸦鹃 图:Wikimedia Commons 李时珍断定褐翅鸦鹃能治“骨节折伤”,是基于残酷的“屡折”实验获得“屡复”疗效,可以想像小褐翅鸦鹃短暂一生如何悲惨。幸好,作者对老虎是另一态度,李时珍于此影响不大。多得被冠名“山君”,古代地方志少载猎虎杀虎之事,不谈虎肉虎骨疗效,华南虎因此在上世纪初仍有活口四千,其急剧绝灭不过是近六十年的事。 华南虎 图:视觉中国 人鱼,六七尺,体、发、牝、牡如人,惟背有短鬣,微红。雄者名海和尚,人首鳖身,足差长,无甲。雌者为海女,能媚人,舶行遇者,必袄解之。谚云:“毋逢海女,毋见人鱼。”此盖鱼而妖者。鹌色黑无斑,始由鼠化,终复为鼠,夏有冬无。鹑毛有斑点,始由虾蟆、黄鱼化,终以卵生,四时常有。今通呼为鹌鹑。 民俗学家指出,人鱼之说是孤独男航海者与海兽(一般是指海牛)兽交之合理化产物。鹌由鼠化,终复为鼠,鹑由虾蟆、黄鱼化,终以卵生之说,沿袭儒家《礼记‧月令》“仲春,鹰化为鸠。季春,田鼠化为鴽。季夏,腐草为萤。季秋,爵(雀)人大水为蛤。孟冬,雉入大水为蜃”之说。昆虫学家邹树文(1981)批评这些所谓“化生”的例子,源于错误的观察或想像,不知怎地被记录下来变成经典;腐草、鸟兽、昆虫、软件动物,决不可能互相转化,后人竟把这些例子作为岁时物候,在决不许“离经叛道”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影响是极大(坏)的。真是一语中的。 海牛目 图:Wikimedia Commons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