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途旅游

天文生命动物历史地理谜团

搜索

诺贝尔物理奖12个里程碑:解密超新星爆发

天文航天|2012-10-11 11:43

来源:环球科学杂志|6564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打印

       一、天体物理

 

  宇宙射线里的秘密信息

 

  撰文 亚瑟•H•康普顿(Arthur H.Compton)

 

  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家奖得主,本文刊登于1933年7月《科学美国人》

 

  宇宙射线的研究常常被描述成“现代物理学中的另类,因为其中包括微妙的现象、细致的观测、观测学家们探险似的旅行、精巧的分析以及宏伟壮观的结论”。我们相信,宇宙射线能带给我们一些重要信息:或许可以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如何演化的,或者那些原子核最深处结构的秘密。目前,我们正在努力解码这些信息。

 

  大约5年前,两位德国物理学家博特(Bothe)和科尔霍斯特(Kolhörster)使用计数管进行了一项实验,让我们确信宇宙射线其实是由带电粒子构成的。然而,如果这一结论是正确的话,就意味着在地球上的不同地点,宇宙线的强度应该有所不同。由于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铁,这个巨型磁铁就会使射向地球的带电粒子发生偏转。这一效应应该在磁极处最弱,在赤道附近最强,那么如果我们从赤道向两极走,射线强度就应该不断增大。科学家设计了6个不同的系列实验来探测这一效应,然而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为此,在卡内基协会的资助下,我们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过去18个月里组织了9次探险,在地球上的不同地点测量宇宙射线——从海平面到6400多米高的安第斯山和喜马拉雅山顶,均有研究人员前去测量。在美国阿拉斯加巨大的麦金利山侧的冰川上,两位出色的登山员卡培(Carpe)和科文(Koven)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在如此接近极点的纬度上,迄今海拔最高的测量数据。

 

  将这些探险所获得的数据整合起来后,我们发现极地附近的宇宙射线强度比赤道附近高15%。此外,正如预计的那样,由于地球磁场对入射带电粒子的作用,宇宙射线强度还随着纬度变化而变化。此外,在高海拔地区,地球磁场的效应要海平面上强数倍。

 

  这些结果显示,宇宙射线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带电粒子构成的。然而,某些宇宙射线不会受到地球磁场的丝毫影响。而通过其他一些测量实验,例如皮卡德(Piccard)和雷金纳(Regener)的高空气球实验、博特和科尔霍斯特的计数测量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这些射线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是以光子的形式存在(就像普通的光那样),但相当数量的辐射可能是以轻原子或轻原子核构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宇宙射线能量惊人。用电子伏作为能量单位的话,一个氢原子的燃烧能释放大约两电子伏的能量。镭辐射出α粒子时,会释放200万电子伏的能量。然而,宇宙射线的能量高达百亿电子伏。如此惊人的能量从何而来?在这个问题的答案里,或许隐藏着宇宙如何形成的秘密。

 

  二、X射线之星

 

  撰文 里卡多•贾科尼(Riccardo Giacconi)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本文刊登于1967年12月《科学美国人》

 

  星际空间里,充斥着各个波段的电磁辐射,从超短波的伽马射线和X射线,到波长很长的无线电波,无所不包。但是,由于我们的大气层屏蔽掉了大部分波长的宇宙射线,它们中能到达地球表面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特别是对波长短于2 000埃(1埃=10-10米)的电磁辐射来说,地球大气是一层不可穿过的障碍。因此,科学家只能用气球或火箭,将探测仪器送到大气层之外来探测来自宇宙的X射线。

 

  随着火箭发射越来越频繁,将仪器送到太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布鲁诺•B•罗西(Bruno B. Rossi)建议,对天空中的X射线进行扫描,而我们这个来自美国科学和工程公司(Americ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研究团队,就承担了这项任务。

 

  1962年6月18日,载有探测仪器的Aerobee探空火箭在美国白沙导弹靶场发射升空。这项实验是在罗西的帮助下,由我和赫伯特•古尔斯基(Herbert Gursky)、F. R. 泡利尼(F. R. Paolini)一起合作准备的。在火箭到达最大高度225千米之前,火箭会在一个特定时刻将舱门打开,暴露出探测仪器。随着火箭沿自身轴向旋转,探测仪器就能扫描120度张角的带状天区,其中包括月球的方向。

 

  来自探测仪器的遥测信号显示,仪器没有探测到任何来自月球的X射线辐射。然而,在南方天空的天蝎座方向上,探测仪器发现了一个很强的X射线源。根据计数器的记录,这个X射线源的强度是人们预料中的、来自任何遥远宇宙射线源的(根据太阳X射线辐射强度估算)100万倍。

 

  对数据进行了三个月的仔细研究后,结果证实上述辐射确实是X射线(波长为2到6埃),来自于太阳系外,射线源大约在银河系中心的方向。究竟是哪一种天体能够辐射出如此高能的X射线流呢?

 

  我们又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段进行了两次火箭探测(1962年10月,以及1963年6月),利用三角测量法缩小了这个强X射线源的位置范围。我们发现,其实它并不在银河系中心。同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赫伯特•弗里德曼(Herbert Friedman)及其同事,成功将该射线源定位在了2度弧(2度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的天区范围内,这意味着该X射线源是一颗单独恒星,而不是大量恒星的集合。

 

  现在,该射线源是一个独立天体的证据已经很充分了,所以我们将它命名为Sco X-1(取自天蝎座,Scorpius)。人们或许会想,能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如此多的能量,该天体应该是清晰可见的,至少也应是一颗相当明亮的恒星。然而,那一天区里并没有什么显眼的恒星。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从已确定区域里的那些可见的恒星中,找出X射线星。Sco X-1的位置已经被缩小到了1度弧的范围内,在那一区域的天空里,每平方度(半径为R的球体上,面积为π2R2/1802)的天空里约有100颗13等星。在对新获得的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后,我们得到了更精确结论:目标恒星必定位于两处候选位置中的一个。

 

  根据这一结果,日本东京天文台、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和帕洛玛天文台将望远镜对准了那两个方向,希望找到Sco X-1。东京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立即发现了这颗X射线星。一个星期之内,帕洛玛天文台证实了这一发现。

 

  现在,科学家可以用光学天文望远镜来观测Sco X-1了,它那令人震惊的新特性也逐渐展露在了我们面前。最令人震惊的事实是,这颗恒星辐射出的X射线的能量,比其发出的可见光的能量高1 000倍,这是天文学家们没有想到的,因为根据对已知多种恒星的了解,这种情况是不应该出现的。有迹象表明,Sco X-1辐射出的X射线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所有波段上辐射出的能量的总和。

 

  三、解密超新星爆发

 

  撰文 汉斯•A•贝蒂(Hans A. Bethe) 杰拉尔德•布朗(Gerald Brown)

 

  贝蒂是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本文刊登于1985年5月《科学美国人》

 

  超新星爆发是从恒星坍缩(即向心聚爆)开始的。那么,它又是怎么改变方向,将大部分的恒星质量向外抛射出去的呢?在某一阶段,恒星物质的向内运动肯定会停止,然后反向运动,由向心聚爆转变成向外爆发。

 

  结合计算机模拟和理论分析,关于超新星爆发机制的整套理论开始慢慢浮出水面。看起来,反转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形成了向外传播的冲击波。

 

  当恒星核心的密度达到原子量级时,坍缩会突然停止。这会在恒星核介质中引发朝着反方向传播的声波,就像锤头砸到铁砧上时锤柄产生的振动。当声波从均匀的恒星核心传播出来时,声波的传播速度会逐渐减慢。这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由于它的局部速度降低;二是它在迎着越来越快的坍缩物质“逆流而上”。到达音速点(传播速度达到声速时所在的区域)时,声波完全停下来。同时,更多的物质还在不断向着恒星核心的核物质硬球坍缩,激发更多的声波。在几分之一毫秒的时间里,声波在音速点汇聚,不断产生压力。坍缩物质通过音速点时,这种压力延缓了物质的坍落速度,造成了速度断层。这种不连续的速度变化触发了激波。

 

  在恒星核心,向内坍缩的物质落到“硬球”的表面后急停,但不是瞬间完全停止。动量会让坍缩超越平衡点,让核心密度达到甚至超过原子核的密度,我们把这一时间点称作“最大压缩”时刻。在最大压缩之后,核物质会反弹回去,就像一个被压缩了的橡胶球。这种反弹会产生更多的声波,汇入不断增强的激波里。

 

  激波有两个特性与声波不同。首先,声波不会对媒介造成永久性的影响,声波通过之后,物质就恢复到先前的状态。而激波的通过会导致密度、压力和熵的巨大变化。其次,正如其名,声波以声速传播。而激波的速度更快,速度值由波的能量决定。因此,一旦音速点上累积的压力形成了激波,向内坍缩的物质就无法把激波限制在音速点了,它会不断向外传播,直达恒星外层的物质。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表明,激波的传播速度很快,在30 000千米/秒~50 000千米/秒之间。

 

  恒星外层发生爆炸后,恒星核的命运仍不甚明了。据推测,较轻恒星的爆发会留下一个稳定的中子星。根据威尔逊的计算,超过20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将会留下一个超过两个太阳质量的致密残骸。这种残骸会成为一个黑洞,里面物质的密度会被压缩到无穷大。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探索资讯
    探索画报
    公益视角
    动物世界
    户外课堂

  • 行者物语热搜标签
  • 行者物语官方微信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
    北风的微信

    行者物语投稿 投稿邮箱:317379335@qq.com在线投稿
    © 2011-2024 行者物语(xz.tqian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微信:13518992858 违法信息举报QQ:31737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