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救116”轮,一名船员在驾驶室内观测海面情况。
2007年11月9日,装有27万吨原油的“SHINYO SAWAKO”超级油轮因主机故障,停在距三亚东南95海里处。“南海救111”轮受命,前往救助这个比救助船大几倍的“巨鲸”。风浪和“巨鲸”撞击产生的海浪高十余米,救助队员经过88个小时和海浪搏击,于2007年11月13日12时,将“巨鲸”拖放至深圳大亚湾。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供图
救助打捞局一名潜水员正在南海海域进行潜水施工作业。海上专业救援队成员包括潜水员,他们负责在水下寻找遇难者遗体或打捞物体等。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供图。
2013年7月31日凌晨,东海“绿华山”锚地风平浪静,代表着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全天候远洋救助船——“东海救101”正停泊在这里。船上工作人员,都是我国唯一一支海上专业救援队的队员。
北起中朝鸭绿江口,南至中越北仑河口,在长达1.8万多公里的中国海岸线上,这支有近万人的海上专业救援队,肩负着所有海上人命、环境、财产救助和抢险打捞的重任。
7月31日凌晨3点半,“东海救101”轮实习三副郑星星起床,赶到5层驾驶室与二副朱亮完成夜间值班的交接工作。
4个小时一轮的瞭望值守工作略显枯燥乏味,但和机舱集中控制室里值守的兄弟们比起来,郑星星的工作很幸福。
位于轮船底层的控制室是船的心脏,这里温度超过50摄氏度,主机、发动机等设备运转带来的噪音最高达到100分贝。不过,这些与每年至少8个月的穿行风浪相比,都算不上什么。
尽管如此,船员们仍为能在“东海救101”上工作而感到高兴。这是东海救助局的旗舰,船上工作人员,都是海上专业救援队的队员。
从1951年组建至2012年底,中国救捞人员成功营救遇险者62412人,船舶4298艘,其中包括外籍船只835艘、遇险者9173人。此外,打捞沉船1706艘。
能吊起数十万吨油轮的钢缆
在“东海救101”上,装备的钢缆单根价值百万元,能拖拽起超过船重百倍的数十万吨巨型油轮。
而装备在船身四周的水炮,射程最远达190米。全部开启后就像戴上金钟罩,可驾船靠近失火巨轮进行救助。这些,都代表着世界最先进水平。
不只是“东海救101”,我国沿海设立的24个救助基地、11个飞行基地及77个待命点上,长期驻守着各类救助打捞船舶200余艘、救助飞机16架,其中,部分救助船只和直升机的技术水平,都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但比起茫茫大海,这些装备仍显得渺小。发生在生死边缘的每次救助,更多依靠着救捞人的搏命勇气。
“走,我带你回家”
搏命的救捞人,除了船上的工作人员,还有潜水员,他们在海里做着“看不见的工作”。
“确实看不见”,南海救助局陈培才说,“并不是海水湛蓝透亮,小鱼珊瑚都能看到”,他说,受潜水深度、光线、水况等影响,大多情况下,入水的潜水员跟瞎子没什么区别,“工作基本靠摸”。
下水打捞沉船之前,潜水员必须仔细研究图纸,搞清船体的每一个部位,并熟记于心,否则很可能走不出那迷宫一样的船舱。
通常情况下,陈培才会在沉船或沉没重物处,摸到一处比较稳定结实的物体,“比如钢架、桅杆,然后把腰间绳索的另一头绑在上面,以这个物体为圆心,放出5米绳索为半径,转着圈摸一遍”,他说。
“5米摸完就再放出5米,这样的水下搜索可以确保没有遗漏”,他说,摸清水底状况后,潜水员会在需要打捞的物体上系好绳索,由打捞船用吊机拉出海面。
有时,他也需要在水下寻找的,是遇难者的遗体。“走,我带你回家”,这是每名潜水员摸到遗体后都会说的一句话。
潜水员在水下的状况,会由船上或陆地上的潜水监督员,通过对讲机进行监控。“这也是一项技术活”,东海打捞局潜水监督员孙健明说,一名老技工,很多时候不用对话,听着潜水员的呼吸节奏,就知道他在做什么,情况如何。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