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公众希望全面了解公益慈善组织使用慈善资源整个过程,包括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分配是否合理”等诉求,走一步看一步的改革思路,必须被摈弃。
21日上午,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根据21日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2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款物捐赠总额约817亿元,较2011年下降3.31%,已是连续第二年下降。民众“不满”的直接后果,导致“用脚投票”的发生;持续“不满”反映到现实层面,就是慈善捐赠数据逐年下滑。
常理而言,纾解以郭美美事件为标志的慈善组织整体诚信危机,反映在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层面,慈善组织理当争先恐后、力所能及做到做好才对。但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在官办慈善的大背景下,在各方利益纠葛的现实面前,慈善组织要想实现对接民众透明度诉求的转身,步履维艰。甚至可以说,在自我意愿和行业自律并不靠谱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公众的持续质疑,如果不是相关方面的持续督促,一些公益慈善组织连当下的慈善信息公开成绩都没有。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公众希望全面了解公益慈善组织使用慈善资源整个过程,包括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分配是否合理”等诉求,走一步看一步的改革思路,必须被摈弃。原因很简单,既然“透明做慈善”是众望所归,就不能让忸怩和暧昧式的转变成为常态。正像《报告》建议的那样,政府应尽快出台具有约束力的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标准;慈善组织应将捐助人、受助人、服务供应商等各利益相关方纳入信息披露机制,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完善项目的监督机制。
比如最为简单的是,在出台具有强制力约束法律法规之后,慈善组织基本信息、治理信息、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等基本信息,治理信息、财务信息更高级别的信息,阶段公开、年度公开的状况,都应该纳入判断慈善组织执行力、公信力等级考核的范畴,并进行相应的奖励与惩戒。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公众的持续不满,换不来慈善透明的改变,那么就应该树立规则意识,甚至应该容许公共监督进入具体的考核评价体系中,用科学公正的考核结果,一方面给公众的慈善行动提供选择依据,另一方面促进慈善组织整体的优胜劣汰。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无疑才是众所期待。 |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
行者公众号
北风的微信